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党内地位最高,两人经常出现在领导层集体照的中央位置。在各类重要场合的合影中,他们总是被安排在核心位置,这反映了当时党内领导班子的主要格局。无论是建国前的筹备工作还是建国后的国家治理,这两位领导人都处于决策核心,他们的位置安排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权力结构。
在这张照片中,毛主席和刘少奇并未坐在中央位置,而是分坐两侧。照片中间坐着的四位人物身份为何?他们是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9月底,正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期间。画面中,毛泽东坐在最右侧,刘少奇位于最左侧,中间位置留给了四位备受尊敬的元老。
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这四位,再加上未在场的谢觉哉,构成了我党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延安五老”。这几位在党的早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五老"这个称呼有两层含义。首先,这五位前辈年纪都比较大,即便是其中最年轻的林伯渠,也比毛泽东年长7岁,比刘少奇大12岁。其次,他们在党内享有崇高威望,革命经历非常丰富,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称号既体现了他们的年龄特征,也彰显了他们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地位。
林伯渠,生于1886年3月20日,与朱德同年出生,但比朱德早出生约八个月。
林伯渠年轻时追随孙中山,成为同盟会的一员,并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担任参议职务。1921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内资历深厚的元老级人物。此后,他还积极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期间,林伯渠先后负责国民经济、财政和总供给等部门的工作。他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苏维埃共和国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林伯渠通过有效的财政管理和资源调配,确保了苏维埃政府的正常运作,为革命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他的工作成果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为苏维埃共和国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关键贡献。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阶段,林伯渠被委任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毛泽东主席对他十分器重,用"父母官"这个亲切的称呼来体现对他的信任与认可。作为边区政府的核心领导者,林伯渠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带领边区人民开展各项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际,林伯渠被推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并在天安门城楼上负责主持开国大典的仪式。
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因病去世,终年74岁。
接下来是左侧第三位的董必武,他同样出生于1886年3月,仅比林伯渠年长15天。
董必武最为人熟知的事迹是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成员之一。在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中,仅有他和毛泽东共同出席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这一经历不仅凸显了他在党内的历史地位,也标志着他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董必武还肩负了一项关键使命,那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联合国创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为我国争取到了多项重要权益,为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董必武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开展工作,成为其得力副手。在政府工作中,董必武积极协助周恩来处理各项政务,为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位资深革命家,董必武凭借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工作能力,在协助周恩来处理外交、内政等重大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前往苏联进行重要会谈。在此期间,国内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分别由两位领导人负责:刘少奇暂时接替毛泽东的国家主席职务,董必武则代理周恩来的总理职责。这种临时安排确保了国家在最高领导人出访期间仍能保持正常运转。
周恩来总理从外地返回后,发现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没有任何延误。令人惊讶的是,部分领域的工作效率甚至超过了他亲自在任时的表现。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逝世,终年89岁。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整整一天都没动筷子。他让工作人员反复播放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还把最后两句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顾”,以此缅怀董必武。
吴玉章,生于1878年,在三位历史人物中年纪最长,比林伯渠和董必武年长八岁。他站在左侧第四的位置。
吴玉章年轻时曾是同盟会成员,并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在国民党内享有较高声望。然而,他最终选择加入共产党,实现了政治立场的转变。这一决定反映了他对革命道路的重新思考和选择,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个人理想的转变过程。
吴玉章在革命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是刘伯承加入共产党的引路人,还负责审批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革命先驱赴法留学的事宜。这一系列决定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了吴玉章在革命初期的关键作用。
吴玉章在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大学的校长。1948年,他创立了华北大学,即现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并担任该校校长长达18年,直至逝世。
毛主席曾说过:“偶尔做善事容易,但一辈子坚持行善、远离恶行却很难。”不少人误以为这句话是评价雷锋的,实际上,这是毛主席在吴玉章60岁生日时对他的赞誉。
1966年12月12日,吴玉章逝世,终年88岁。
站在第五位置的是徐特立,他生于1877年,在“延安五老”中年纪最长。
1927年5月,徐特立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同年参与了南昌起义。此后,他随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程,成为长征队伍中年纪最长的成员。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坚韧的老战士”。
在抗日战争期间,徐特立担任了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负责人,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击外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工作对于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抗战具有深远影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徐特立被任命为宣传部副部长,同时入选中央委员会委员。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去世,享年91岁。
这张照片里的四位长者都是我们党内的资深前辈,他们不仅年纪大,而且威望很高。正因为这样,毛主席和刘少奇特意安排他们坐在中间的位置。这个举动充分展现了两位领导人尊重长者、重视贤才的一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