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抗美援朝曾被掩埋38小时,靠苍蝇救了命

我是洋洋 2025-04-23 16:59:36

2024年4月2日,曾参与长征的开国少将张力雄去世,享年111岁。这一消息令人深感哀痛。张力雄是最后一位经历过长征的开国少将,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张力雄作为亲历者,见证了这段艰难而伟大的历史。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位老将军的离去,更是那段峥嵘岁月的又一次告别。张力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缩影。他的离世让我们再次缅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随着他的去世,标志着新中国首批1614位开国将帅中,仅剩王扶之少将依然在世。这一现状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王扶之生于1923年,如今已101岁高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中最惊险的经历莫过于被困山洞长达38小时。当时,他几乎放弃了生存的希望,以为自己难逃一劫。然而,命运却通过一只苍蝇为他带来了转机,最终奇迹般地获救。

俗话说得好,经历了生死考验,好运自然会来。这句话讲的就是,人要是能从大灾大难中挺过来,后面肯定会有好日子等着。这种说法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印证,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现实生活,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说白了,熬过了最难的那一关,后面的事情就会顺利得多。这种观点虽然简单,但确实挺有道理的,因为人经历过生死考验后,往往会有更强的意志力和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所以,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安慰人的话,更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

王扶之于1923年在陕西子洲出生,家境贫寒。五岁时,母亲离世,他不得不早早跟随父亲在地主家打工,历经艰辛。

尽管家境贫寒,王扶之的父亲却不愿让儿子一辈子过苦日子,他硬是省吃俭用,把王扶之送进了学堂,希望他能读书识字,改变命运。

1935年,王扶之得知刘志丹在延安地区带领一支共产党队伍进行革命活动。当时,他已经接触过进步思想,内心充满憧憬,于是决定前往延安加入刘志丹的队伍。

年仅12岁的他身高已达1米6,这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已经算得上高个子了。利用这个身高优势,他谎报年龄说自己17岁。当时负责征兵的人正忙着扩充红军队伍,也没法仔细核实,就这样让他顺利加入了红军。

国民党军队正对陕甘地区展开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刚加入红军队伍不久的王扶之,就迎来了军旅生涯的首场实战。

在革命根据地,物资极度短缺,王扶之领到的武器仅仅是一支梭镖。尽管如此,他内心依然充满激情,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如何搞到一支真正的枪。这种渴望不仅体现了他对战斗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根据地战士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战斗力,王扶之也不例外。他的这种执着和决心,正是那个特殊时期革命战士的典型写照。

王扶之初次行动时并未直接投入前线,而是被安排在预备队中待命。随着正面战事进入僵持阶段,他接到命令,随即带领队伍从侧翼发起进攻。

突如其来的袭击让对手措手不及,瞬间陷入混乱。王扶之发现一名掉队的士兵,迅速冲上前去,用长矛顶住对方喉咙,厉声喝道:“放下武器,饶你不死!”就这样,王扶之成功缴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枪。

他的军事历程与陕北红军的演变紧密相连。最初,他在刘志丹指挥的红26军服役。随后,红25军到达陕北,他成为合并后的红15军团的重要成员。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部队被编入八路军115师的344旅。随后,他们跟随黄克诚南下,加入了新四军第3师。日本投降后不久,在黄克诚的指挥下,部队跨过山海关,经过多次改编,最终成为主力部队的第二纵队。

林总对第二纵队格外器重,每次重大战役都离不开这支部队。无论是三下江南的征战,还是夏季、秋季的攻势,再到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第二纵队始终表现出色,从未辜负过期望。这支部队在林总心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其战斗力与执行力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王扶之随着部队迅速成长,而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表现,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令人称道的篇章。

1950年10月,原属二纵的39军作为最早进入朝鲜的部队之一,率先渡过鸭绿江。

在云山战斗中,39军重创美军,击毙敌军1800多人,并俘获了包括美骑兵第1师第8团第3营营长奥蒙德少校在内的742名美军官兵。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39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迫使美军第25师第24团的一个黑人连队全体缴械投降。这一胜利不仅提升了志愿军的士气,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基础。紧接着,在1950年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39军先后成功解放了平壤和汉城,成为唯一一支连续攻占朝鲜半岛两个首都的英雄部队。这一系列胜利不仅彰显了39军的卓越战斗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的整体士气。

在运动战的各个阶段,39军始终展现出卓越的战斗力,王扶之的个人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担任了39军115师343团的团长,随后晋升为115师的参谋长,之后又成为副师长,最终担任师长职务。在这一系列职务变动中,王扶之屡次建立战功,为部队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夏,王扶之在临津江东岸参与战斗。8月2日那天,他躲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分析战局,那地方是他的指挥中心,通常很安全。

然而就在同一天,美军对这一地带进行了全面轰炸,巧合的是,炸弹击中了山洞的顶部。王扶之仅仅听到一声低沉的爆炸声,还没来得及看清发生了什么,便瞬间陷入了昏迷。

王扶之睁开眼睛时,四周一片黑暗,脑袋里嗡嗡作响,身体像被巨石压住一样沉重。他花了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是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晕了。

当务之急是确认其他战友的生死状况,并找到撤离路线。

三人被困在坍塌的山洞里,四周漆黑一片,他们花了将近四个小时才从废墟中挣扎出来。

更糟糕的是,洞里既没有食物也没有水,如果没人来救,他们只能饿死或渴死。在漆黑的环境中,三个人只能摸索着前进,碰到什么都敲打,只盼着外面的世界能听到他们的求救声。

然而,他们的努力始终未见成效。时间飞速流逝,氧气逐渐减少,三人只得暂停敲击,开始收集尿液,以备紧急情况使用。

他们心中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个想法——这次可能真的要交代在这儿了。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但就这么死去实在有些不值,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与此同时,39军军长吴信泉和志愿军指挥部很快得知了空袭的消息。上级立即发出命令:务必全力以赴营救王扶之等人,即使他们不幸遇难,也要尽全力找到遗体并妥善安葬。

志愿军迅速调派大批工兵展开挖掘工作,但由于土层过深,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仍未发现被埋人员,这让在场的人感到十分沮丧。

王扶之和另外两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内心瞬间燃起希望,他们使劲制造声响,试图引起注意。无奈厚厚的泥土阻隔了一切,外面的人完全听不到。双方的心情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低落,希望一点点消失。

最初,负责挖掘的指挥官反复叮嘱手下要谨慎作业,随时留意洞内是否有生还者。然而,经过一整天的搜寻,洞内毫无生命迹象。指挥官只能根据现有情况推断,洞内人员已全部遇难,并将这一结果汇报给了军长吴信泉。

吴信泉悲痛地向志司提交了报告,并安排人准备了一口棺材,打算用来安葬王扶之。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希望渺茫时,115师343团的一名战士突然兴奋地指向山洞方向,喊道:团长还活着!

大家随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看到几只苍蝇从塌陷的洞穴里飞出。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信号,因为苍蝇的出现意味着洞内仍有氧气存在,这大大增加了王扶之生还的可能性。

这一发现让众人精神振奋,昆虫飞出的方位为队伍提供了明确的路径线索,工程兵随即迅速向虫群涌出的洞穴方向掘进。

王扶之等三人被困后方,仅靠浑浊的泥水维持生命,体力与意志已接近极限。然而,逐渐清晰的挖掘声响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让濒临崩溃的精神重新燃起希望。

王扶之被困长达38小时,最终获救时身体状况尚可,仅有些许轻伤和因长时间缺乏食物饮水导致的虚弱。他与前来营救的战友们激动地拥抱,流下了欣喜的泪水。

1955年,王扶之获得大校军衔,并于1964年晋升为少将。开国将帅这一称谓特指1955年至1965年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因此王扶之同样位列开国少将之列。

王扶之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次险境,始终铭刻在他的记忆中。2020年推出的纪录片《我的抗美援朝故事》中,也专门采访了他,讲述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王扶之暮年提及此事依旧心绪难平,他坦言:若不是洞中飞出的那只苍蝇,自己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王扶之对苍蝇的看法。一般人觉得苍蝇很讨厌,他却把它们当成了恩人。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打死过一只苍蝇。

王扶如今已年过百岁,成为唯一健在的开国将领,堪称一部鲜活的史册。他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崛起的全过程,亲历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作为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珍贵的活历史。王扶之将军的人生轨迹与共和国的成长紧密相连,他的经历折射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风云变幻。这位百岁老人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他的长寿为后人研究开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视角。作为最后一位在世的开国将军,王扶之将军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他的经历和记忆是研究新中国早期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