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80年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刚刚过去半个世纪,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是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吗?
关于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我们从父辈、从老师口中,多少听到过一些故事和传说:
村子里一个大户人家,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结果几十个邻居,围在他家院子里看电视,就像看电影一样。
隔壁村,诞生了当地第一家“万元户”,不久他家就告别了土坯房,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两层小洋楼……
关于70-80年代的故事还有很多!要想真实了解那个年代,还是一起来看一下,一位名叫巴呗的法国摄影镜头里,近半个世纪前的中国。

70-80年代的街头,真的是民风淳朴,一派浓郁的传统乡村气息!穿着补丁衣服,骑着飞鸽自行车……

那个年代的小学生放学,不用父母开车接送。下课之后排成长队回家,是大街上的一道美丽风景!

70-80年代,大多数城市家庭,只有海鸥、凤凰照相机,拍的也只是黑白胶卷。不过,照相馆有一种暗房技术,把黑白纪念照变成彩色的。

那个年代,西装还没有开始流行呢,大家最爱穿的还是中山装!简洁、朴素、大气,非常受欢迎。

70-80年代,有条件去外地旅游的家庭,毕竟还是比较少。照片中可以发现,即使是天坛这么著名的景点,游客也不多。

大街上的两位年轻妈妈,中间的小朋友戴着一顶绿军帽,前方有一颗闪闪的红星。

70年代,电影院里没啥电影可看。当时最流行的就是样板戏,这些都已经成为经典:《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

80年代,全国各地的大小街头,都可以看到这种绿色三轮摩托。多年过去,现在已经根本看不到了。

那个年代,大街小巷上很多宣传画,这些画的主题大多比较上进,包括热爱劳动、扫除文盲、五讲四美、少生优生等。

那是一个自然淳朴的时代,村子里的拖拉机师傅,大家都熟识,在回家路上只要招呼一声,就免费把你送回家。

70-80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急切的,无论城里乡下,公交上火车上,随处都可以发现阅读的人。

桂林山水的风景非常美,但那个年代几乎看不到游客,当地保持了最原汁原味的风景原貌!

在长江码头,人们买了不少生活用品,当时很少人买沙发,但照片中这路藤椅非常受人欢迎。

那个年代的乐山大佛,根本看不到游客。在岷江上坐船的都不是旅游者,而是当地务工、上学、走访亲戚的本地人。
以上就是法国摄影师巴呗镜头里,70-80年代的中国。当时的生活条件虽然有点落后,但人们都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对于一天天变好的日子,还是非常知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