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癫痫有三坎,熬过就长寿”
有人当它是命运的警示,有人以此为精神的寄托。
但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医学真相?癫痫,真的有‘三坎’吗?这三坎具体是哪三坎?

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来聊一聊这件事,也帮大家厘清关于癫痫的误解与恐慌。
癫痫不是一种“绝症”,但它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
我们常说“病不吓人,怕的是不知道”。
只有了解它、认识它,才能提前预防、合理应对。

癫痫的第一次发作,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初次出现症状时,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发烧引起的抽搐”、“惊吓过度”,甚至还有人以为孩子“中邪”了。
癫痫的表现并不总是那种电视里常见的“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有些癫痫发作是短暂的“走神”,比如孩子在课堂上突然发呆几秒,不回答问题,然后又恢复正常。
这种“失神发作”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调皮捣蛋。

更有一些成人患者,发作时只是眼神呆滞、口中咀嚼动作持续几秒,事后对过程毫无记忆。
这种类型的癫痫,如果没有及时做脑电图或者影像学检查,容易被误诊为精神类疾病。
此时若未能正确诊断,反而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治疗,不但无效,还会耽误病情,让癫痫从偶发发展为频繁发作,甚至演变为难治性癫痫。
癫痫的“第一坎”就是识别与确诊的困难。
一旦发作过一次,一定要尽早做神经科评估,别拖、别等。

如果说第一坎是“被忽视”,那么第二坎就是“被误解”。
青春期是癫痫患者最容易情绪波动的时期。
一方面,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重病情;另一方面,社会对癫痫的偏见和压力也可能让孩子陷入自卑、焦虑甚至抑郁。
有研究指出,癫痫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会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害怕发作被发现、被嘲笑,甚至因此回避社交、拒绝上学。

更现实的问题是: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过度限制他们的活动,不让参加体育课、不让骑车、不让出远门……结果让孩子觉得“我就是个病人”,这种心理暗示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此时,癫痫的治疗是吃药控制发作,更需要心理支持,甚至专业心理干预。第二坎的难点在于“情绪与认知的调适”。
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其实是乐观的。

很多人以为癫痫是一种“青少年疾病”,过了青春期就完事了。
但成年阶段的癫痫患者面临的是另一种挑战:社会融入。
一个癫痫控制较好的成年人,可能已经多年没有发作,但仍可能在求职时被用人单位“婉拒”;在相亲时被介绍人“悄悄打听”;甚至在婚后被伴侣家人“心有芥蒂”。
癫痫并不传染,也不遗传给所有子女,但这种偏见却像阴影一样笼罩着患者的生活。
而另一个现实是,一些患者在成年后因为工作压力、熬夜加班、饮酒或服药不规律,病情再次反复。

“第三坎”的核心,不只是疾病本身,而是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方式的再调整。
能不能找到一个理解你的伴侣?能不能有一个稳定的作息和规律的生活?这些比药物更影响癫痫的长远控制。
但好消息是,随着医学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癫痫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子。
但前提是,他们熬过了前面两坎,也在这一坎上坚持做自己的“主治医生”。

现在的癫痫治疗手段已经相当成熟。约70%的癫痫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可以有效控制发作。
部分难治性癫痫,还可以通过手术、电刺激等方式改善病情。
但癫痫的“麻烦”在于,它不是吃几天药就能好的“小毛病”,而是一场“持久战”。

很多患者需要连续服药2-5年,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
“我都一年没发作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
“这药副作用太大了,我想换一个。”
“最近压力大,我就忘了吃几次药,应该没事吧?”

癫痫控制得好,不代表已经“痊愈”。贸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发作”——比以前更频繁、更严重。
而忘记吃药、熬夜、喝酒、情绪剧烈波动,都是已知的诱发因素。
癫痫患者最需要做的,是:学会与病共处,而不是与病对抗。
就像有人长年高血压或糖尿病,癫痫也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自主参与的健康管理体系。

既然文章标题说“熬过三坎就长寿”,那我们也要明确:癫痫本身并不是影响寿命的直接原因。
真正影响寿命的,是频繁发作导致的意外(如摔伤、溺水、车祸),以及不规范治疗带来的持续加重。
只要控制得好,绝大多数癫痫患者可以拥有与常人一样的寿命。
甚至有些患者在年过六旬后,癫痫发作明显减少,部分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或停药。

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癫痫有三坎,熬过就长寿”,不是没有根据的。
它不是宿命,而是经验的总结——告诉我们:要重视早期诊断,要撑过青春期的动荡,也要在成年生活中保持规律和希望。
写在最后:癫痫,也可以被温柔地对待癫痫不是“见不得人”的病,也不是“不能说”的秘密。它只是一种大脑短暂放电异常的表现,就像电路偶尔跳闸一样。
控制它,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和恐惧。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少一点害怕,多一点科学。别让“第一坎”变成终点,更别让“第二坎”毁掉自信。
熬过“第三坎”,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没有那么难。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王玉平,马辛.癫痫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2):89-94.
陆林.癫痫患者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5):377-382.
刘国伟,张勇.癫痫病人长期随访与寿命影响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4):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