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医学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惰性淋巴瘤这一以往较为陌生的疾病,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根据国家肿瘤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新增惰性淋巴瘤病例高达4.8万例,较前一年明显上升。
这类肿瘤虽然“惰性”,但并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关键。

惰性淋巴瘤也叫低度恶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最常见的亚型是滤泡性淋巴瘤。这类淋巴瘤往往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因而得名“惰性”。它不像其他癌症那样迅速扩散,初期症状轻微,一些患者甚至几年内都没有明显不适。
但“惰性”不等于“良性”。它不是良性肿瘤,而是真正的恶性肿瘤。惰性淋巴瘤虽然发展慢,却极难彻底治愈,常常呈现“缓慢进展—短暂缓解—再次进展”的反复波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能转化为更具侵袭性的高恶性度淋巴瘤,进展迅速,威胁生命。

4.8万的新增数字背后,是疾病本身的流行趋势,更反映出多重社会与医学因素的交织。
医学检测技术的普及让早期、无症状的患者得以被发现。以往不少患者可能在体检中发现淋巴结增大,误以为没有大碍,直到病情进展才被确诊。而现在,PET-CT、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等精准检查手段,大大提升了诊断率。

人口老龄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惰性淋巴瘤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60岁以上人群为高发群体。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指南》,该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随着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发病人数自然水涨船高。
环境污染、生活作息紊乱、长期接触农药或有机溶剂等,也被认为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虽然目前尚无确切因果关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干扰免疫系统,引发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很多患者在确诊时都表示:“我都没啥症状啊!”惰性淋巴瘤的早期表现并非完全“无声”,只是这些信号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小病小痛。以下五个常见症状,值得我们提高警觉:
第一,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是最典型的表现,常见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肿块不红不痛,也不影响日常活动,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第二,反复低热或间歇性发热。很多人以为是感冒或炎症,但若发热持续超过两周,且伴随夜间出汗,需高度怀疑。

第三,体重莫名下降。若在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且没有刻意节食、运动,那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第四,疲倦乏力。这种疲劳不是加班后的那种累,而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没精神”,睡再多也缓不过来。
第五,脾脏或肝脏肿大。部分患者会感觉上腹部胀胀的,吃一点就饱,这是因为肿大的脾脏压迫了胃部。
如果你或者家人长期出现上述症状,别觉得“拖一拖就好了”,应尽早就医排查。

与其他癌症“越早治疗越好”的原则不同,惰性淋巴瘤有时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即并不马上治疗,而是定期复查,密切监测。
这种做法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对于症状轻微、进展缓慢的患者,早治疗和晚治疗的生存率并无显著差别。而一旦疾病开始“活跃”——比如症状明显、肿瘤明显进展、血液指标异常等,就要及时启动治疗。

目前治疗手段包括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化疗等。其中,抗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是治疗惰性淋巴瘤的重要药物,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也在探索应用于复发难治型病例,虽然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前景广阔。
面对慢性病,我们该如何与它“共处”?惰性淋巴瘤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它要求患者有长期配合治疗的心理准备,也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
“定期复查”是重中之重。就算没有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定期检查血常规、影像学、骨髓状态,医生可以判断病情是否稳定。

饮食方面,建议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比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甜椒、猕猴桃、橙子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油炸、腌制类食品,减少肝脏负担。
情绪管理也很重要。不少患者在确诊后会陷入焦虑、抑郁,觉得“人生完了”。惰性淋巴瘤并非绝症,很多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带“瘤”生存十几年甚至更久。关键在于调适心理、坚持治疗。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癌”字避之不及,甚至谈癌色变。而随着医学进步,越来越多的癌症已从“绝症”转变为“慢性病”。尤其像惰性淋巴瘤这样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控制。
社会层面也应加大宣传力度。社区健康讲座、电视科普节目、短视频平台,都可以成为传递正确健康知识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惰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和治疗方式,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漏诊、误诊。

惰性淋巴瘤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不了解。4.8万这个数字,是警钟,更是提醒。请记住:身体发出的每一丝异常,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体重下降,不妨抽空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抗疾病的最好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敏,王永祥,李小平,等.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3):193-197.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刘艳,胡小林,赵志勇.我国淋巴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4,31(5):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