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不就业,就业不学文。
这都已经是八百年前的定律了,
重理轻文说并不是现在才有。
建国时期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
现在就业继续内卷,文科也在分层。
法学丶汉语言文学等,在文科是热门专业。
争议较大的可能是新闻丶管理等招生不少,又缺乏护城河的专业。

几年前,高考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文综理综大分科模式,将选考的理化生史地政转变为任选科目。
这一变化使得许多选择相对容易得分科目的学生在分数和报考上占据了优势。
这些学生往往在逻辑思维和数理基础上较为薄弱,到了大学阶段无法继续深入学习,导致许多高校在招生几年后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于是开始实行“物化捆绑”政策,实质上又回到了以前的大理综大文综分科模式,让那些采用投机取巧经验的应届考生自食其果。
出现大量滑档的省份都有一个共同点:高考采取了灵活的3+3选科方式。
这些年很多省都对高考选科进行了改革,有些省采取3+1+2模式:语数外必考,物理和历史2选1,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选2。
有些省采取3+3模式:语数外必考,其余6门任意选3门。
前者还能大致地区分为“物理类”和“历史类”,与以前的理综和文综相对应。
后者则彻底没有任何固定的分类。

那么专业该怎么选呢?
刚开始实行3+3模式的几年里,大学招生并不清楚情况,只能按照成绩进行排名,排名高的学生优先选择大学和专业。
但这里就出现了问题,为了让不同科目的考生能够一起排名,与自由选科配套的是“赋分制”。
很多学生在选择科目时动了心思:一方面学霸大多喜欢扎堆选择物理化学,满分高分一大堆,即使拼命考个90分也可能被赋分成80分,实在不划算。
另一方面学渣普遍喜欢扎堆文科,靠大量学渣托底,随便混个60分也可能被赋分成80分。
这么一算计,就有很多学生放弃学霸扎堆且相对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学渣扎堆且相对简单的文科,通过赋分制赚大便宜!
前几年的确如此。但实际上,近些年很多大学发现情况不对!
600多分的高分考生选择了热门的电子专业研究芯片,却发现高中基本没学过物理化学,不知道最基本的电压电流是什么,更不知道造芯片的硅是什么鬼,上了大学根本学不下去。
所以几年前,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发布了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对报考各专业需要选考的科目做出了规定,总体上跟以前的理综/文综差不多,最明显的就是“物化捆绑”——大量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和化学。
毕竟物理和化学是几乎所有理科和工科的基础,这两门学不好的话以后基本告别理工科了。
可惜似乎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学生滑档了。

很多学生凭借取巧的赋分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但在报名选专业时却发现无专业可报,或者仅有很少的专业和名额早就被最高分的考生抢光了。
另一方面,选了物理化学的考生也并非高枕无忧。
虽然他们的科目选择权更大,但排名被“文科生”挤了下来,达不到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同样难以报考理想的大学。
原本理工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明显多于文科类专业。
在以前实行理综/文综分类时,高中理科生的数量就明显多于文科生,很多重点高中更是理科生数量远超文科生。
现在虽然高考选科模式变化不定,但大学招生的文理比例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这应该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吧!
如果你进入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不妨前往一线城市尝试面试一些市场化的机构与公司。
你会深切感受到,文科背景在那些重视硬技能的行业领域里显得力不从心。
即便有幸找到招聘文科生的岗位,也多是会计、法务、翻译或教师这类刚需职位。

别无选择,你只能先考取相关证书,再参与面试。
若你投身于销售行业,仅仅凭借口才出众、擅长送礼和态度谦卑是远远不够的。
外貌英俊、驾驶技术娴熟,在这些场合往往比一张硕士文凭更具优势。
象牙塔内的生活是理想的,但步入社会后,赚钱才是硬道理。
不要轻视那些选择考公、考编的文科生,他们获得的几千元月薪虽无法与大厂程序员相提并论,但他们也是无奈之举。
或许,他们家境殷实,只是想找份工作打发时间,赚取些许零花钱,而非真的无所事事。
体制内几乎是所有无钱无权无势普通家庭文科本硕博的最佳归宿,没有之一。
国内的文科硕士,要读三年,却没有相应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太浪费青春年华。
国外的文科硕士,又普遍太水,太理论研究化,和现实脱轨严重。
除非你读的是幼教中教这种移民专业,否则你白花这么多钱,回国找不到工作,你润又润不了。
护理、医学这些移民专业,哪个不要学理科?
先有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然后有的工业革命。
先走的马恩和代议制,再有的二次工业革命。
先有得妇女解放民族自决,再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果没有真正文科的繁盛,再宏达的理工科也只是空中楼阁,改版的洋务运动罢了。
最后大家一起完蛋,没有谁比谁高贵,相互成就的。
穷理富文、文编理润,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科生的就业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
所谓的天坑元年,只是自嘲而已。
其实文科并非一无是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