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之于达摩院,好比宋真宗之于泰山。
泰山封禅,秦始皇去了。
自此给后世皇帝们设计了一个最高荣誉。
当然了,皇帝们也是要脸的。
后面的刘彻、刘秀、杨坚、李治也全是实至名归,虽然混进去几个混子,但是也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直到赵恒也去了封了禅。
自此以后,就连那自称天下无敌、脸皮比城墙还厚的、清朝自诩十全的老人,都不屑去蹭这玩意儿。

这个竞赛在数学圈已经臭了。
数学专业学生对参加这个竞赛的兴趣,会越来越低。
这种竞赛参加了,说出去,也不长脸,说不准还会被笑话。
这个竞赛的结果本身对升学、就业的影响有限,含金量是靠参加比赛的名校学生撑起来的。
如果名校学生都不参加了,报名表一水的职高,中专。
估计再怎么砸钱搞营销都没用。
并非985或211的学子轻视中专生,双方本无对立,真正的轻视源于资本。
中专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利地位,实为资本所决定,而非985、211学生所为。
如今,资本煽动中专与985、211之间的对立,难道真的是出于对中专学生的关怀吗?
资本不过是利用中专生作为工具,引发内斗,以便从中获利,这些利益最终自然在资本内部进行瓜分。
同为底层出身的985、211学生与中专生,皆是受害者。
数学应当得到普及,不应被局限于象牙塔之内,而应走向大众。
并不认为中专生学不好数学,有时只是缺乏兴趣或未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若中专生有志于学习数学,985、211的学生理应伸出援手。
事实上,当前有许多数学专业的学生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
但需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对学习和知识应怀有敬畏之心。
除了天赋之外,一个人的恒心、耐心和韧劲对于学习同样至关重要。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若走歪门邪道,终究将自尝恶果。
姜萍事件初起波澜之时,有32人撰写联名信,要求阿里数赛官方引入第三方来调查姜萍成绩的真伪,并期望竞赛官方改革赛制,防止类似姜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这显然使那些缺乏思考、盲目自大的纯血数学人有些飘飘然了。
他们打心底坚信阿里数赛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究竟是他们更依赖阿里数赛,还是阿里离不开阿里数赛呢?
阿里数赛的赛制安排,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极为严格的比赛,更像是带有娱乐色彩的数学爱好者聚会,大家在活动中相互切磋解题技巧。
这个竞赛的宗旨,正如其宣传口号所说:让更多的人喜爱数学、研究数学,同时阿里也能够借此吸引全球目光,打响达摩院的名声。
平心而论,起初阿里对姜萍的宣传已经达成了它的目的,社会反响颇佳。
随着姜萍声名渐起,持续近半年的无脑网暴与抹黑接踵而至,直接削弱了阿里的宣传势头。
历经半年外界无从知晓其过程的激烈对抗后,阿里最终被迫妥协。
于11月3日发表情况说明,以姜萍违反“不得与他人讨论”规则为由,取消了姜萍的初赛成绩。
并诚恳表示接受外界监督,改革赛制,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出现。
姜萍事件无疑是对数学爱好者的沉重打击。

一个民间组织的数学比赛,若预赛规则轻易被忽视,其权威性便荡然无存。
姜萍能够破坏的规则,所有参赛选手同样可以破坏,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人选择这样做。
在确认姜萍违规后,主办方并未对其他选手是否也有类似行为给出明确答复,这暗示了主办方不敢深入探究问题,采取“杀鸡儆猴”的方式草草了结此事。
如果今年比赛还要继续举办,如何确保预赛中姜萍违反的规则得到所有人遵守呢?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只能寄希望于参赛选手的道德自律。
试想一下,许多名校的选手在预赛中表现优异,但在决赛中却一无所获,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成为“优秀版姜萍”的风险。

最值得赞赏的还是那些真正热爱数学的人,因为这样的活动本就是为他们提供的舞台。
阿里本质上是一家企业,而非慈善组织,其所有决策均以盈利为核心导向。
就阿里数赛而言,先前的开放赛制本是最佳方案。
若真如其声明所说,为避免“姜萍现象”而改革赛制,阿里数赛将重蹈传统闭卷考试的覆辙。
届时,这一竞赛将蜕化为普通的国内大学生数学竞赛,影响力荡然无存。
至少与丘老仙冠名的大学生数学竞赛相比,它将相形见绌。
明智的商家不会涉足这种劳民伤财之事。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阿里正遭受拼多多、京东等竞争对手的强烈冲击,昔日辉煌不再。
或许在此之前,马云已有意终止这项每年耗资数百万的竞赛。

若非姜萍事件,马云或许还能出于各种情面勉强维持,但纯血数学人全网追捕姜萍的行动,彻底打消了马云的最后希望。
停吧,赶紧叫停。
说到底,对纯血数学人而言,阿里每年的奖金是一笔意外之财。
但对阿里来说,却是一项巨大的财务负担。
当年阿里如日中天、财源滚滚时,马云或许对此并不介意。
然而在如今艰难的经济形势下,这样一个看不到任何回报的投资项目,无人能视而不见。
因此,对阿里而言,当下的最佳选择便是停办阿里数学竞赛。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