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是文科被边缘化的罪魁祸首吗?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凡尔赛百态 2025-03-31 03:38:50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就业是高考的指挥棒。

无论口号喊得再响,学生毕业是要吃饭的。

文科专业,除了会计,只要考不上编,毕业即失业,让学生和学生家长怎么敢选。

毕竟,除了会计,文科专业除了屠龙术就是辩经,社会真的不怎么需要。

高中的文科,历史以偏概全,政治管中窥豹,地理严重过时。

到大学时候,所有的历史、政治、地理知识全部都要重建。

实际上,文科的困境可以说是“自食其果”,而现状则是“矫枉过正”。

过去,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模式为3+3,语文、数学、英语为必考科目。

而物理、历史、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三科。

浙江高考出现了多个奇葩现象。

即使物理交白卷也能得到30分。

由于浙江采用赋分制,但实际参加物理考试的人数远少于赋分人数,理论上物理交白卷应得30分,因此浙江对6.5万名选择物理的考生来进行赋分。

上海高校对浙江理工科新生进行入学评测时发现,40%的新生物理水平仅相当于初中水平。

了解浙江高考的具体细节后,大部分专业在招生时都要求物理或化学为必考科目。

浙江的高考改革以失败告终,最终回归到以前的文理分科制度。

浙江文科卷出天际,导致原本在文理分科时许多文科生可以报考的专业现在都无法报了。

甚至在2024年最后一届3+3高考中,竟然出现了纯文科(地、历、政)602分却只能无奈上大专的情况。

3+1+2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改革,它更像是一个权宜之计,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

实际上,“1+2”的部分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高考范畴。

真正的改革方向应是“3+n”,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科目。

许多先行改革的省份已经采用了这种一步到位的方式,尽管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师资和教室资源要求较高,选科分散导致分班困难,以及某些科目教师短缺等。

后续的改革省份选择了以“1+2”作为过渡方案,通常将物理或历史设为必选科目,以便于分班和分配教学资源,只要确保物理和历史的师资力量稳定即可。

选择物理或历史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文理分科。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了物理、地理和政治的组合,这既不属于传统的文科也不属于理科。

这样的选科方式是合理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特定科目组合的专业,比如警校。

可以说,从文理分科到“3+n”,由于一些省份的条件限制,只能暂时采用“3+1+2”的模式。

为何“3+n”才是最终的方向?

“1+2”的部分并不包含在高考中。

高考的核心科目始终是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门,它们构成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基础。

而其他科目则是普通高中学业等级性考试的内容,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学业合格性考试后,可以选择是否参加这些等级性考试,高校则根据自身的录取要求来指定所需的科目。

也就是说,这个“n”是可选的,是基于考生与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文科被边缘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学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实在太糟糕,缺乏发展潜力和空间。

理工科的就业更具潜力,例如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理工科专业知识。

未来国家的发展肯定是朝着高科技方向前进,纯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很难占据优势。

每年就业率最好的专业几乎都是理工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几乎没有上榜。

并不是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彻底倾向理科,而是随着社会和国家需求的变化。

教育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总不能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失业或走向没有发展前景的方向。

文科的劣势并非始于高考改革,自文理分科之时起,文理的比例大致就是1比3至1比4。

文科与理科从未处于平等地位,向来是重理轻文。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理科的需求本就更为巨大。

人类社会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科学推动着向上发展,政治主导着螺旋进程。

理论学家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工程师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具,二者相辅相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诸如蒸汽机、电、计算机、青霉素、疫苗、化肥等众多源于科学的进展,使人类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而文科领域,虽也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摊丁入亩等促进生产力提升的辉煌时刻,但这些往往难以持续,依赖个别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之人带来的发展,最终可能因其他人品或能力欠佳之人而付诸东流。

说到底,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能直接提升一个人的品德。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文科所学的知识价值相对有限。

没有人会质疑音乐美术地位低下,因为这二者相较文科更为“无用”。

文科与理科也从来不是平等的关系。

90%的人选文科不是因为文科成绩好。

而是,物化生实在学不懂。

3+1+2的高考改革只是形势所迫,一个过渡性的产物。

文科还是理科,取决于它创造的社会价值。

不是高考改革使得教育倒向理科,是社会需求导致教育回归理科。

到达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自然就会这样。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