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霸主郑庄公,割周天子麦子,互换人质,他这里来的底气!

公子灵均 2020-04-14 15:29:28

要说到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那和秦、楚、燕、齐、晋都没什么关系,真正意义上的霸主,其实是一个后世都不太了解的小国——郑国。

虽然郑国前不着春秋五霸,后不着吴、越两霸,但它却是整个周代往春秋时期过渡的重要角色,也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历来被诸侯们当作主人的周天子面子全失,再也无法靠着威严威慑各国,天下局势就这样从讲究礼仪的周代,跨到了“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了。

郑国是周代最后立的诸侯国,资格浅但地位高、所做的贡献也大

郑国的首代国君是西周厉王之子姬友,论起来,他和那位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还是叔侄关系,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熟悉了,当年西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将用于国家边防预警的烽火台当作玩物一般,玩来玩去真给他玩出火了,西边犬戎部落进攻镐京,结果诸侯王大多没有来救,只有姬友由于地盘靠近镐京,又是同宗,不顾一切地冲锋保护周幽王,可最后两人都被害于骊山之下。

本来幽王被害是咎由自取的,可建国不久的郑国却无端端被拖入了泥泞之中,国家遭受大变,一下子没有话事人,外部又面临着惨遭战火的关中地区,所幸的是继位的郑武公姬掘突眼光长远,在各国拥立幽王之子姬宜臼为太子,并将国都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后,郑国也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搬家行动,将国都由原来的郑地(今陕西华县),搬到了新郑一带(今河南新郑)。

表面上来看,郑武公是为了就近保护周王室,向各国表态其“尊王攘夷”之心,可实际上,新郑这个地方可非比寻常:

新郑处于黄河南岸,和处在黄河北岸的晋国共为周室的东、北方庇护,自古黄河就是公认的华夏起源之地,每年降水量虽少但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尤其是每次泛滥后所带来的淤泥,对于农业发展更是有利,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谁掌握了粮食,无疑就成为了天下最有钱的人了,新郑就这样成为了当时的经济、交通、贸易中心,战国时期,韩哀侯灭郑后,仍旧以新郑为国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郑国虽然国土小(地盘仅限于今河南省北部中心区一带),可经济实力强盛,而当时四周的局势也十分有利郑国发展:齐、楚、秦、晋还没崛起,同为屏障的西边两国虞、虢以割地求和,成为了郑国小弟,南边的申、吕又得抵御楚国的接连侵犯,而申国也因为其政治觉悟不高(犬戎进逼时,申侯反倒联合了犬戎害死了周幽王),所以郑国俨然成为了周王室的代表,郑庄公时期,就连齐国都要派人来请求郑国出兵救援。

到了郑庄公姬痦生时期,通过克段于鄢的手法,铲除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弟弟共叔段,囚禁其母亲武姜,稳固了自己的宝座,并对外组成郑、齐、鲁三家联盟,不断地吞并周边小国,击败了宋卫四国联军后,吞并许国,立宋国公子冯为宋公,以绝对实力收服了宋、齐、鲁三国。这下子,洛邑城内的周平王姬宜臼不高兴了,开始以天子身份来向郑国谈判了。

周平王虽有感于郑国的威胁,但实力比人弱,何况郑国对周室有救援、再造之功,退一万步讲,郑国和周室同出一脉,又是其东边屏障,所以最开始的硝烟还是在桌面上点着

对于郑国,周平王先来一手硬的,打算将郑国的卿士名号取消了,转而赠送于西边的虢国,本意很简单:就是想靠着职位提升虢国,打击郑国。这时的郑庄公又开始来装傻充愣了,和周平王进行了一次次的谈判,周平王也感到事情不要做得太绝,毕竟郑国和周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只好再三保证绝不取消其卿士名号,还为了打消郑庄公的疑虑,提出了“双方质子”,就是将双方的儿子派到对方的地盘做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周平王此举大大损害了王室的面子和尊严,因为这质子制度自古以来只有在双方身份平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周子入郑,要么是贬低周室,要么是抬高郑国,无论哪一点都不是周平王想要的,可不同意也不行:

当时围绕在周王室身边的晋、郑、虢、虞、申、吕六国:晋国正在发生内乱,曲沃地区的姬鳝势力强大,想要以旁支身份取代晋国都翼的国君晋鄂侯,自己都自顾不暇了;

而南方的申、吕又因为楚国跨过长江流域而头疼不已,自保都来不及,西边的虞国为虢国马首是瞻,可虢、虞两国的力量加起来,完成不是郑国的对手,何况还有齐、鲁这两个忠心的手下;

宋国、卫国、陈国、许国又接连败在郑国手里,许国被吞,宋国臣服,卫、陈国力损耗,周平王是从一虎对群狼的局面,变成了两虎相争,而周王室这只虎早已是虎落平阳,郑庄公这只虎却是正值壮年,周平王是打不过,也不想打。

就这样,在“周郑交质”之后,周室和郑国过了相对平稳的一段时期,一直到周平王去世,其孙周桓王姬林继位,周郑才又开始交恶。

周桓王时期,极力压制郑国的势力发展,可打了一辈子鹰的郑庄公也不甘示弱,处处和周王室对着干,双方大战局势已经蓄势待发了

为了对付郑庄公,周桓王在继位第二年就联合郑国、邢国,协助晋国曲沃姬鳝进兵晋鄂侯,赶走晋鄂后回头又把姬鳝收拾了,并立晋鄂侯之子姬光为国君,称晋哀侯,这样做无非还是将晋国棋盘重新整理一遍,建立其一个效忠于周王室的诸侯国,之后再派使者访问鲁国,希望从内部瓦解郑齐鲁三国联盟,还把爷爷姬宜臼没做成的分权制衡给做了,让郑庄公做了周室左卿士、虢公为右卿士,到最后连左卿士也不给了,赐给了周公姬黑肩。

郑庄公一气之下,就派了大夫祭仲,带兵收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又在秋天时割走了成周附近已经长成的谷子,成周位于洛邑境内,郑庄公直接就骚扰到周桓王眼皮子底下了,还有布兵扬威之意,甚至在桓王五年,郑庄公和鲁国还私自交换了将历代周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公器私用,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结果双方大战开始,周王室联合了陈、蔡、卫,以“讨逆”的旗号御驾亲征,而郑庄公之边却只有自己的一国军队,齐、鲁都不敢和周天子开战而作壁上观,道义、军队数量、地利都不如姬林,可在长葛打了一仗,周室联军一败涂地,就连姬林都被大将祝聃射了一箭,正中肩膀:

周王室的四方联军看起来威武霸气,可是其中却有很多问题存在:陈国国内饥荒盛行,百姓苦不堪言,军队士气和战力都不是最好的时候;

蔡、卫两国都是郑国的手下败将,他们这次来最主要还是想着靠周王室的力量,看看能不能收复失地,而晋国此时又处在了曲沃代翼的泥潭之中,周桓王虽然赶走了晋鄂侯和姬鳝,可姬鳝之子姬称野心不死,又来内乱,所以晋国还是没办法出兵协助;

周桓王姬林本身就不是一个将帅之才,其心机、城府、能力比起郑庄公是天差地别的,虽然有军队、地利优势,可架不住人和缺陷,四方联军各有难处,各怀鬼胎,被郑庄公看中软肋,逐一击破,陈国一打就散,蔡、卫两国连郑军的影子都没见到也跑了,只剩下姬林苦撑,结果被反包围了起来。

长葛之战后,周王室颜面无存,其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郑庄公成为了春秋第一霸,成为了诸侯之长,此后春秋乱象丛生,以下犯上之事络绎不绝,并最终形成了五霸局面。

总结:要说郑庄公向周平王交换质子、收割周桓王国内粮食的底气从何而来?或许只能从头,往郑桓公时代来说了

自从郑桓公被封到郑地开始,他就时时盯着周王室,想着有朝一日取而代之,就像他问郑国太史伯那般:“周衰,何国兴者?”。或许是眼见着周幽王无道,郑桓公一直都想着脱周自立,其子郑武公迁都新郑,也是在郑桓公时期就已经规划并逐步实现的了。

到了郑武公时期,不断发展新郑的经济、城防、农业,俨然又取代洛阳之意,可惜天不假年,到了郑庄公时期,他囚母杀弟,借周天子旗号四处征伐,可这些都没有得到过周天子的问罪。

要知道,以宗法制为道德基础的周朝,其主要思想就是孝道,既子不可犯父,臣不可以犯君,可是郑庄公囚禁母亲一事,已经明显违反了运行了四百余年的“以孝治天下”政策,可周平王对这事却毫不在意,亦或是在意了没做出反应,如此一来,自然导致“礼乐崩坏”,加上郑国骨子里本来就不服周王室的血脉相连,可以说,正是由于周王室的纵容,才养出了郑庄公敢于兴兵犯上的底气。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