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解读《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作战篇》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字——成本。
干任何事情,想到有多少收益时,首先要想到得付出多大的成本?不管是干企业,还是炒股票,如果这一笔输了,最坏情况会亏多少?能承受的最大代价是多少?必须有个底线。
战争就更要算账了,孙武开篇就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这一段就是大白话,很好理解。孙武说战争是个“日费千金”的游戏,是个花钱的无底洞,就算家大业大,也经不起长期的消耗。
如果陷进了战争泥潭,打成了持久战,会怎么样呢?
一是会“钝兵挫锐”(军队疲惫,锐气消磨,士兵厌战,军力下降)。历史上的多数战争,不管是否正义,在战争刚发动的初期,军队积极求战,百姓也是群情激愤,喊打喊杀。一战时,欧洲几十年没有打大仗了,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敌对两方的军民都是喊打喊杀。这说明人类的荷尔蒙里,有求战的基因,需要释放,现在不打大仗了,于是通过体育竞赛来释放。可是当战争打得太久了后,敌对双方的心态都会发生变化,变得向往和平,能早点收兵就早点收吧。欧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后,人民变得非常爱好和平,再也没有一战时敌对双方军民积极求战的心态了。
二是会“国用不足”(财政亏空),会“屈力殚货”(物资枯竭)。打仗百姓要要准备过苦日子了,由于人力物力不断损耗,战争的后劲也会下降。
三是“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如果把仗打成烂账了,那些坐山观虎斗的国家,就要打坏主意了,想要稳住这些国家,就得多让点利。比如俄军在俄乌战争的泥潭里陷了三年,打得很拉垮,国际地位下降了,不管是敌国还是友邦,或者是以前的小弟,对他的看法变了,觉得这个“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也不过如此,比如以前对他还略有仰视心态的印度,对他的态度也变得“蛮横”起来了。几年打下来,国内经济转入战时机制,积弊一大堆,战争打完了,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好在他有蘑菇弹来保底,要是换在古代,很多和俄罗斯有利益纠纷的国家,特别是有仇的国家,会一拥而上,会趁你病,要你命。这样,俄罗斯就会面临“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的局面。
既然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是国家的毒药,那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速战速决啊。所以孙武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毛主席的《孙子兵法》是学得最好的,既然《作战篇》强调速战对国家有利,为什么毛主席要写《论持久战》呢?还反复指出,持久战是战胜日军唯一正确的战略。
原因很简单,不是不想追求速胜,而是实在没有条件实现速胜,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追求缓胜,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孤注一掷地去进行决战来追求速胜,只会让自己输得更快。
干热点股是追求速胜,如果有那两把刷子,自然可以追求速胜,可是我没那两把刷子,于是我只能干ETF追求缓胜,人要有自知之明,有什么条件干什么事。我有自知之明,我只能通过ETF来进行持久战了,不求一战定乾坤,但求百战不殆,慢就慢点了,无非是多付出点时间而已。
孙武在《作战篇》里,反复提战争经济学的问题,比如这句“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会引发通货膨胀,会加重百姓的税赋和劳役负担。
既然战争的成本过于巨大,除了速战速决之外,还有其他节约成本的办法么?孙武提出的办法是以战养战。
既然战争的代价如此之大,那就要想办法把这种代价转嫁到敌方身上。一方面是我方要节约成本,一方面是抬高敌方的成本,要想办法让敌方先耗不起。
在改开之前,舆论上宣传抗战是敌后打游击赢来的。改开后,逐渐承认了国军在正面战场的功绩,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把正面战场捧得过高,故意贬低敌后战场的贡献。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贡献,怎么算才合理呢?个人认为,五五开是比较合理的。
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意义何在?八路军打的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百团大战,要说歼敌规模,和国军的几轮长沙会战这种级别的战役,自然不能比,可是别忘了,百团大战叫破袭战,破袭二字,就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的精髓。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想要把侵略战争长期打下去,只能搞以战养战。日寇侵略中国,主要是抢粮食么?不是的,他是想控制中国这片土地,然后通过工业投入,把中国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为他所用,然后继续侵略其他国家。这意味着什么?日寇不光是要打仗,还要下本钱,进行各种工业投入,才能赚到最大利益。
如果没有敌后游击战,我国东部精华地区的资源,会逐渐被日军整合利用,日本和日军会越打越强,中日的实力差距会再次拉大,国军最终是守不住贫困的西部大后方的。由于敌后游击战遍地开花,使得日寇无法消化占领区,比如日本花费巨资,修建铁路、工厂、矿井,还没产生收益,八路军一个破袭战,把铁轨扒了造子弹,把工厂的机器抢走,把矿井给炸了,看起来是没打死多少日军,可是日本是巨亏的。要搞工业,主要是要依托城市进行,而搞工业需要的资源和粮食,又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山区,八路军控制了山区和农村,使得日本的这套工业系统运转不起来。
也就是说,敌后游击战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日军在中国亏本,而且是长期亏损,越亏越多。我军的游击战,使得日军的兵员不断伤亡,军费不断增加,日本的国库被不断掏空,在中国的工业投入,收不回成本,会变成一个无底洞。抗战到了后期,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维持不下去了,本来是指望收编汪伪这帮家伙来帮他掠夺的,结果日本要倒贴。
日本国内也是有明白人的,他们看到敌后游击战已经让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游击队越打越多,八路军和新四军越打越强,根据地越打越大,这个仗永远也打不完,那就意味着日本会一直亏下去,而且越亏越多,所以这些家伙就希望日本干脆从关内撤退算了,当然,东北是绝对不能放弃的。可是由于亏太多了,如果撤退止损,意味着白亏了,那些激进的军人,死活都不愿意撤,于是日寇只能在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一步步走向覆灭。
日寇本想通过以战养战,把战争的巨大代价转嫁到中国身上,让自己变成净赚。而我党领导的力量,则是通过游击战,让日寇无法以战养战,抬高日寇的掠夺和统治成本,让日寇在中国只投入不产出,让日寇投得越多,亏得越多,把日本国内库存的老底都亏掉,让日本变成净亏。
这就是战争成本学的经典案例,我党领导的游击战,是人类游击战的巅峰。
再比如中印战争和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经典案例。打了就迅速撤,坚决避免陷进去,特别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别看打了十年,其实那十年打的主要是小仗,我国非但没亏,反倒是大赚。一边把打仗搞成练兵,一边清过剩的库存弹药,一边军事改革,而且战争规模管控得好,让越南的老大苏联难以直接介入。更重要的是,当时和西方搞好了关系,外资不断流入,改开大业顺利铺开,历来重大改革都容易引发震荡,如果强敌插手更是如此。而这场战争时,美西方非但没有“诸侯乘其弊而起”,反而中美进入了10年的蜜月期。
表面上看,我国稀里糊涂地把最脆弱的十年给度过去了,实际上,此非天时,而是“人谋”也。这又是一次战争成本学的教科书似的经典案例,当为后世所鉴。
关于如何实现以战养战,孙武提出了具体的思路,有糟粕,也有精华。
一是“故杀敌者,怒也”。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要搞侵略,先要对敌人进行“妖魔化”,把敌人描绘得如何如何的坏,把我军杀敌说成是替天行道,这样我军杀起敌人来才不会手软,良心也不会自责,这是在利用人性来为杀戮找理由。如果是正义的战争,妖魔化敌人倒也合情合理,而历史上的那些不正义战争,侵略者就把这条玩出花样来了,动不动就打着圣战的名义来屠戮对方的军民,屠得理所当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请问战争为何物?
二是“取敌之利者,货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鼓励士兵抢敌方的物资,目的是破坏敌方的经济基础,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孙子兵法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被日本军人学去了,然后用来对付中国人,日寇对根据地的“扫荡”,干的就是这个事。
三是“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请注意孙武说的是赏其“先得者”?中国古代军队攻城时有条奖励规则,最先登上城头的,会被重奖,这被称为“先登”之功。第二个登上城头的,就没有奖励。按理说,第二个攻上城头的,和第一个登上城头的,没多少差别啊。为什么二者的奖励差距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孙武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最先登上城头的,也是最容易阵亡的。如果第二名也有奖励,人到了要付出生命的时候,某些的“理性”的士兵就会算计。我干嘛冲第一呢?我冲第二不是更划算么?冲第二的危险比冲第一的小一些,如果冲第一的上城楼了,那第二的也能上去。我是稳赚,只不过功劳没有第一的大。如果冲第一的阵亡了,我就看情况,有把握我就继续冲,说不定可以侥幸拿下先登之功。如果没把握,我就退后,让别人去冲第一,我继续冲第二。就算拿不到功劳,至少命是保住了,反正没有亏。
问题来了,你会算计,难道别的士兵不会算计么?大家都互相算计,这座城就不好攻了。
所以,只赏先登者,而且还是重赏,就把人性里的侥幸和算计给堵死了。先登之功,可以让士兵快速实现阶层的跨越,底层士兵想通过打仗来改变家族的命运,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命豁出去。你这么想,其他某些不怕死的士兵也会这么想,于是看到别的士兵冲第一,你只有玩命地冲到他的前面,才能抢到先登之功,这样一来,士兵们的肾上腺激素被激发,你争我抢,一群杀疯了的人,如行尸走肉一般,嗷嗷叫地往前冲。
孙武的“赏其先得者”的意义,就在于这里。所以,大军事家都是懂得人性,利用人性的高手。秦军为什么能成为“虎狼之师”?因为商鞅变法设立的那些条款,硬是能把贫苦的农民变成可怕的战争机器,首先是堵死你其他的上升通道,让你过得很累,底层士兵只能通过军功才能实现阶层跨越,这就是所谓的“驱农归战”和“利出一孔”。人在贫贱交加中,最怕的其实不是死亡,人最怕的是没有尽头的贫贱,特别是身边某位小伙伴豁出性命博成功后,突然成了人上人,把自己给比下去了,会让自己内心无比的失衡。于是,商鞅给你一束光,想要升官发财,是吧?哥给你指一条路,要成功,先发疯,请先把自己变成悍不畏死的野兽,然后拿命和运气来换富贵。。
四是“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武这句话,讲的是如何收编敌军的思路。比如说俘虏了敌军一个团,如果整建制地收编,不是太放心,万一到时候团长又带着队伍跑了就麻烦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团打散了,分配到我军的各个连队里,这就是“车杂而乘之”。可是把这个俘虏团的人分散安置到各个连队后,人家到了陌生的环境,会被被歧视和欺负,所以想要成功地收编这个团,需要制定一整套政策,要做细致的工作,善待这些新同学,让他们逐渐融入新团队,最终变成自己人,这就叫“卒善而养之”。
收编敌方军队,历来是个细活,如果让你新加入某个陌生的圈子,你都要花点时间才能逐渐融入,何况以前两方还是杀红眼的敌人,要把以前的仇人,变成将来的战友,从交友到交心,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历史上做得最成功的,就是人民解放军,这靠的是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特别是我军的政委制度。
国民党是怎么收编队伍的?比如收编一个师,如果把对方打服了后,玩的是整建制的收编,这是因为他做不到打散后收编,于是才采取这种貌似最节省成本的办法,只要给委任状,给编制,给钱,笼络住了收编的这个师的上层,就等于笼络住了这个师。看起来,经过收编后,队伍规模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彻底掌握和消化这支收编的部队,一打起硬仗来,各种后遗症就暴露出来了。
解放军虽然也多次整建制地收编过国军,但是解放军有政委制度,通过支部建在连队之上的政委制度,可以在收编部队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逐渐彻底掌握这支部队,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收编。孙武那个年代,没有政委制度,所以他才认为只有打散后收编,才能实现真正的扩军。
归纳一下,孙武认为,既然战争的代价太大了,首先是要避免自己陷入战争泥潭,如果非要打,那就干脆把代价转嫁到敌人的身上。通过妖魔化敌人,破坏敌方的经济基础,奖赏我军的头功英雄,收编敌军的队伍,就可以把敌方的资源为我方所用,就能实现以战养战。一句话,要把战争这门亏钱的买卖,做成赚钱的生意,就能实现“胜敌而益强”,有这个本事的统帅,才是合格的统帅。也就是书里讲的“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从《作战篇》的思想可以看出来,掠夺和屠戮只是手段,收编敌方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为我所用,最终同化敌人,不带后遗症地解决问题,实质性地扩大自己的基本盘,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我的原文欢迎关注:速胜和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