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谋略和努力是苍白无力的

东函西数商业说 2025-04-13 04:39:03

今天继续解读《形篇》的后半部分,《形篇》讲的是实力,实力的强弱,是有一个粗糙的衡量标准的。

孙武说:“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武写的这个“度量数称胜”是什么意思呢?“度”就是广度,广度是指领土疆域的大小;“量”是指资源和人口的数量;“数”是指士兵的多寡;“称”是指把人力和物力资源组织起来后的整体实力;“胜”是指胜负。

也就是说,有了领土才有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了人和资源才有产生军事力量的条件,有人和资源后,还需要科学的组织,才能产生力量。

孙武在表达一个概念,“度量数称胜”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综合国力,孙武眼中的综合国力是活的,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

同样是中国人,在清朝和国民党的治理下,就是一盘散沙,比如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是国战,可是国军居然缺兵,到处去拉壮丁,这说明清朝和民国的组织能力很差。而到了我党的手里,地小民穷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竟然能养活百万武装,在装备奇差的情况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力,这说明我党的组织能力超一流。领土和资源和人口是硬件,管理层的组织能力是软件,缺一不可。

国力的强弱,很难用精确的指数来衡量,物资和人口都好算账,组织能力不好算。比如现在的GDP,各国的统计标准有明显的差异,是不能准确反映综合实力的。

孙武接着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镒”是大秤砣,“铢”是小秤砣,有个成语叫着锱铢必较,这是形容人小气的意思。孙武再次强调,以强打弱,以大打小,才是取胜之道。

问题来了,既然以强打弱是取胜之道,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呢?那是因为在全局上是以弱对强,而在局部则是以强胜弱。比如敌人10万大军,我军才3万,整体态势是敌强我弱。可是在具体的战役中,我军可以集中3万打敌人的8千,这是以强胜弱,这就是教员说的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当然了,强弱也不是单纯的数量对比,还包括武器装备等因素,比如现在的特种兵,100人就可以碾压古代军队1万人。

总的意思就一条,在局部战场,不存在以弱胜强,只能以强胜弱。

《孙子兵法》既然强调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如何才能稳定地变强呢?孙武给出的思路是“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武又有一次提到了“道”,《孙子兵法》里的“道”是什么?是政治,是路线,是大政方针。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的路线要走对,比如我国在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后来又再次细化,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路线如果是对的,后面该怎么办呢?要有战略定力,不要轻易动摇。这就是孙武说的“修道而保法”,然后才能实现“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武的思路是用政略来指导战略,从战略衍生出战术,从战术衍生出具体的战斗怎么打。《孙子兵法》虽然是讲战争的书,但是却用大量的篇幅来讲政治。两千多年后,西方的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里,才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谋略水平,是高于西方的。西方在近代才明白的那些战争思想,中国的老祖宗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玩得很精了。

孙武在《形篇》的结尾处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意孙武讲的是胜者之战民也,说的是战“民”,不是说战“兵”,什么意思呢?教员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教员解释得最好了。

如何才能实现“战民”呢?要靠政治来凝聚人心,要靠强有力的组织来实现充分动员,还要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这样就可以实现寓兵于民,一旦有战,举国皆兵。

我们知道,现代武器越来越先进了,人民战争的打法也要与时俱进,我国以实业立国,狂卷制造业,就是在寓兵于民。战争是反人性的,多数人是好吃懒做的,想要建立强大的制造业,每天大家996,相当于是每天被训练,平时是民,战时很容易转化为士兵。非洲很多国家,虽然经常你打我,我打你的,这是菜鸡互啄,打不了现代化的战争,现代战争是一套体系,要有数量足够而且素质合格的产业工人,才能玩得转。

除了对人的训练之外,还有产业的军民融合,军用的某些先进技术,可以应用在民间,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武器装备的零件,有很多是民间企业可以生产的,量大管饱。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已经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全产业链,一旦动员起来,就是新时代的人民战争。

孙武接着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是什么意思呢?实力要积累起来才有力量,这就是“积水于千仞之溪”,一个国家不要穷兵黩武,不要轻易把水泼出去,而是应该积累实力,不怒自威,一旦发怒,就应该是雷霆之怒。还有一层意思,有了强大的实力后,要收敛实力,平常要隐藏实力,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到了要使用实力的时候,才把强大的实力展露出来,让敌人目瞪口呆。这就是孙武的实力观。

现在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草率地使用实力,章法混乱,张弛无序,有前劲无后劲,完全就是一通王八拳,打的跟儿戏似的。等把第7篇军争篇解读完后,我专门写一篇,从孙子兵法的角度来解读一下关税战。

最后说一个典故。

三国时候,刘备集团曾一度接近于复兴汉室的目标,刘备集团先是占有荆州的一部,接着夺下巴蜀,然后又拿下汉中,还顺便收服了南中各部,当时关羽从荆州北伐,差一点就打下襄阳,而曹魏集团风雨飘摇,不少地方准备响应关羽北伐的大军,曹操一度想迁都了,史书上说“羽威震华夏”。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东吴背刺关羽,最终关羽兵败身死,荆州易主,蜀汉损失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力量,紧接着刘备出兵争夺荆州,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此战,蜀汉至少又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

接着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接过了烂摊子,此时人心浮动,南中各部多有反叛,诸葛丞相好不容易才稳住局势,几年后出兵收服南中。

走到这一步之后,诸葛亮主要就是一个事情,北伐,北伐,再北伐。

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提出,先占领荆益二州,积累实力,一旦天下有变,才能北伐兴复汉室。可是诸葛亮掌蜀汉大权的时候,天下没变啊,曹魏政权平稳过渡,魏明帝曹睿是一位英主,内部比较稳定,曹魏的实力在不断成长,而东边的孙权是个人精,东吴的实力也在稳定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兴复汉室,难如登天,难道困难就不做了么?如果坐等天下有变,万一10年20年后还是没变呢?到时候诸葛亮都白发苍苍了,还怎么兴复汉室?所以诸葛亮是有条件要北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北伐,这有点像在熊市里,拼命地做多。

诸葛亮以弱伐强,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曹魏的综合实力远在蜀汉之上,又加上秦岭天险,同时司马懿又是第一善守之将,兴复汉室的机会实在渺茫,最终孔明只能累死在五丈原,北伐大业终成千古遗恨。

在武侯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请问诸葛亮是不会攻心么?请问诸葛亮是好战成性么?请问诸葛亮是“不审势”么?请问诸葛亮是不够“深思”么?都不是。蜀汉不北伐就是等死,北伐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万一运气好,被诸葛亮抓住一次机会了呢?所以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力啊,实力啊,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谋略和努力是苍白无力的。英明神武如诸葛亮,在敌人绝对优势的实力面前,也是没有办法啊。

向教员、孙武和孔明致敬。我的原文欢迎关注:



0 阅读:2

东函西数商业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