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为平叛,徒步穿越万里沙漠,结果如何

睡觉的小姐姐 2024-09-21 02:23:15

当一讲到沙漠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干旱、荒凉、昼夜温差大?还是叮叮当当的驼队?又或者是恐怖、死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都认同的一点是:那里很难生存!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去沙漠旅游也许会觉得别有一番趣味,体验一次未尝不可。但是,我们去游玩的沙漠大多位于边缘地带,各种物资也不会缺乏,待的时间更不会很长。

可如果让你在沙漠待上一天呢?你也许受得了。那三天呢?十天呢?半个月呢?

小沙漠也许还行,大的沙漠呢?比如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让你在那里待上十天半个月,问问自己受得了吗?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只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或许是可以待的。

但是在1949年,物资缺乏、没有汽车,在各项条件都不如今天的情况下,依然有人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而且还是徒步!

他们就是原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的1500多名战士们!

他们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公路不走,要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呢?他们横穿沙漠是为了什么?他们的结果如何?

一、安定之下不安定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人群攒动,30万军人和人民群众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下午三点,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主席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人民欢声鼓舞,“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上欢声笑语,很多人因为太过于激动而泪流满面,为来之不易的和平而高兴,人民总算可以过上一个安定的生活了。

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安定下来了,但是还有部分地区仍然不安定。

西南几个省还没有解放,国民党几十万军队还盘踞在两广等省份,各地还存在土匪等不安定因素……全国看似安定的表面下暗藏着不安定的波涛。

1949年,一野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开始了解放大西北的进程,到了9月份,解放了陕西、甘肃等省份,消灭了盘踞西北的马家军,主力集结到了新疆与甘肃交界一带。

图 | 彭德怀

面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迅猛攻势,新疆在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主席包尔汉的率领下,宣布起义,新疆在9月底和平解放。

虽然此时新疆宣布解放,但是各地仍有反动势力,在宣布起义前,就有顽固势力企图破坏。另外,在起义部队中,也有人假装起义,实际上是寻找时机叛乱。在北疆、南疆,还有很多的反动势力,企图武装叛乱,反抗人民解放军。

为了稳定局势,一野第一兵团在王震的率领下火速进入新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次异常艰苦的长途奔袭。

二、为平叛选择“死路”

当时一兵团主要在甘肃一带,为了快速进入新疆,汽车、马车……反正能用的都用上了,实在没有的只好步行。

当时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汽车比较少,加上还有损坏的,能开的汽车还要返回拉其他部队,他们只好选择步行前往新疆阿克苏。

经过连日行军,十五团的战士们到达阿克苏的时候,已经是人困马乏了。可是形势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休息时间,到了阿克苏没多久,上级领导就给他们传达了一条命令:立即进入和田!

原来,和田有一股反叛势力,为了迅速平息内乱,需要他们即刻赶往和田。

说得容易,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上千里路啊!对于刚刚步行赶到阿克苏的十五团战士来说,无异于又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在当时,从阿克苏到和田理论上来说有三条路,但是人们基本上只会选择前两条,将第三条排除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条路:沿着公路从阿克苏到喀什、莎车到和田;第二条路:从阿克苏到巴楚,再到莎车或叶城,最后到和田。这两条路都是通衢大道,一路上有水源、人家,补给方便,对当时的商人来说,这是首选的两条线路。

那么第三条路为什么没人选呢?

因为那是一条“死路”,要从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达和田!

图 | 路线图

当时没有足够的汽车,不管选择哪条路,大部分战士都是要徒步前往的。但是相对于第三条,前两条更加方便,只是有一点不足,那就是比第三条多出五六百里的路程,意味着要多走好几天。

而对于十五团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叛乱就在眼前,晚一刻到达,很可能就意味着有人民群众要流血牺牲。

时间,时间,最要紧的就是时间!

为了争取时间,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早日实现和平,挫败敌人的阴谋,十五团的领导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选择第三条路,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插和田!

一千多人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古至今这还是第一次,阿克苏的人民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赶来劝他们,让他们走大路,不要走沙漠。

热心的阿克苏群众跟十五团的领导解释道,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西方人称为“死亡之海”,里面气候多变,温差极大,缺少水源,时不时还有沙尘暴,一旦遇到一场大的沙尘暴,很可能整支队伍就被埋了……

领导们细心听了群众们衷心的劝告,十分感谢他们,但也跟他们解释了我们的选择,表示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势在必行!

人民群众看劝不动,只好作罢,长吁短叹地走出了十五团的驻地。

为什么群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么恐惧呢?

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这片万里沙漠看起来有一种荒凉的美感,但是在这美丽中却暗含着巨大的危险:沙漠昼夜温差极大,夏季酷热,温度可以达到60摄氏度;冬季严寒,最低可以达到零下30摄氏度。

战士们到达阿克苏的时候,正是12月,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在市区都冷,更别说进入沙漠了。

除了严寒、酷热,那里还缺少水源,虽然有一条和田河,但在沙漠的部分早已断流,能找到水源属实不易。因此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必须带够充足的水源。

图 | 和田河

有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了,既然是12月,那里不会下雪吗?下雪不就有了水源?这样想倒也没错,但是那里比较特殊。

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全年还抵不上南方一次下的雨。雨量少就算了,蒸发量却惊人的高,所以说,就算下了雪,还没一会就蒸发不见了。

温差、水源、风沙、严寒……各种各样的困难摆在十五团的战士面前,在阿克苏群众的眼里,他们无异于选择了一条“死路”!

三、史无前例的行军

在决定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十五团领导仔细分析了形势,决定由政委黄诚带领大部队徒步穿越沙漠,团长蒋玉和率领一支60人的小分队乘车先行前往和田,拖住敌人。

为了保证这次行军的顺利完成,部队做了大量的准备。首先就是思想动员,通过开会跟战士们把这次行动讲清楚,让大家都认识到进军和田的重要性,也让战士们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让战士们把进军和田当成解放新疆的最后一次“长征”,战士们士气高昂,纷纷表示要在这次“长征”中立功,为新中国的诞生祝贺!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次进军和田需要大批物资,在这一方面,阿克苏的人民群众给了解放军极大的支持。

十五团战士要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消息传开后,阿克苏的人民群众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米、白面、马料还有骆驼、马匹、帐篷……各种物资都运来交给解放军。还有不少的老猎人和商贩,争着要给部队当向导。

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让战士们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激发了胜利的信心,似乎再大的沙漠在他们眼里,也不算什么了。

1949年12月5日,阿克苏的天气很好,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照得人很舒服。太阳刚出来没多久,十五团的官兵已经整装待发,就等一声令下。

而在阿克苏的广场、街道两侧,围满了各族群众,有的敲锣打鼓,唱着赞歌、跳着舞欢送解放军;也有人不断为战士们加油打气,鼓舞他们;有的群众脸上带着一丝愁容,为解放军的这次行军感到担忧……

一声令下,部队开拔了,战士们高喊着“穿过大戈壁,长征见高低”的口号走进了沙漠,当他们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行军!

图 | 15团战士向沙漠挺进

四、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沙漠中行军,困难是很多的。我们平常只是在沙滩边行走,都会觉得脚踩在上面软软的,如果是在沙漠里,根本不像平地上,脚没有着力点。

另外,战士们每个人还要携带枪支弹药、干粮、行李包,如果是机枪连战士或者炮兵,负担就更重了,背着这么多东西平地行军已经很困难了,更别说沙漠了,还是急行军!

有的地方一脚踩进流沙盖过脚脖子,像陷进去了一样,走起路来别提多困难了,走了几里路后,战士们一个个累得浑身是汗。

到了晚上,气温迅速下降到了零下几度,战士们身上出的汗很快就变成了薄冰,贴在身上让人冻得难受。上千号人行军,没有那么多帐篷,为了抵御严寒,战士们发明了一些新办法。

先是用柴火把沙地烧热,然后灭火,再把炭灰清除干净,就这样躺在沙里睡觉。还有就是架起一堆火,让哨兵负责加柴火,其余人躺在火边睡觉。

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困难就是迷路。茫茫沙漠,没有道路,哪里都是沙子,根本分不出东南西北,一不小心就脱离队伍了,特别是在晚上。

为了安全起见,防止走错路,团里领导想了一个办法,让侦察兵在前面开路,隔一段路点一堆火,战士们循着火光往前走,这样晚上就不会迷路了。

在进入沙漠前,战士们是携带了水源的,可毕竟这是长途行军,不可能带那么多的水,必须中途寻找水源。刚开始的时候,战士们还能喝携带的水源,走了几天后,水源就已经不足了。

他们是沿着以前的和田河故道行军的,在夏天的时候还有点水,可是到冬天就干涸了,只是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有些水沟。部队的水源,就是靠着这些水沟里的冰块。

一日行军过后,战士们提着桶只找到了一点冰碴子,这点水根本不够啊,战士们要喝水,更别说洗脸洗脚了。一位新疆的向导跟战士们说:“在新疆,冬天喝水是不需要桶的,用抬把子。”

抬把子有点像担架,是新疆人民专门用来抬东西的,冬天主要用来抬雪。战士们于是用两根扁担,再用背包绳捆绑起来,简易的抬把子就制作好了。

战士们把冰块敲碎,再用自制的抬把子把冰块抬回来,放在锅里烧。有战士还打趣道:“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在新疆用扁担、绳子也能打水。”

能找到冰块就已经很难得了,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水。部队在走了七天的时候,一直没有水,第八天的时候,从凌晨就开始行军,到了下午都没有找到水,战士们一个个口干舌燥,嘴唇都干裂了。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让人难以忍受,一些战士身上还长出了红点。还有战士因为缺水虚脱了,只好用担架抬着走。

前面的侦察兵不断寻找水源,突然一个战士看见前面似乎有一个水潭,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觉,揉了下眼睛,发现水潭还在。又询问身边的战友,确认那是不是水潭,得到战友的肯定回答后,他们飞奔了过去。

到了后发现只是一个死水潭,一个战士浅浅尝了一口,水不仅苦,还有一股腥臭味,根本不能饮用,只好再往前寻找。直到傍晚的时候,才找到了一处可以饮用的水源,战士们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在出发前,有老乡说在冬天是比较少遇到风暴的,可是老天似乎就想考验一番十五团的战士们。在徒步的第十天,他们遇到了一场风暴。

天空中弥漫着沙尘,大风刮起沙子吹打在脸上,让人隐隐作痛。这样的风暴本不应该再前进,但是战士们戴上防风镜,手挽着手继续往前走。

没一会儿,风暴越来越大了,黄沙滚滚,遮天蔽日,看不清前面的路,连脚步都站不稳。骆驼都蹲了下来趴在沙地里,一些马匹受惊跑走了,战士们相互牵着手背对着风暴,防止被吹走。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风沙终于小了,太阳也冒了出来,战士们都趴在了沙里,脸上、耳朵里、身上都是沙子。

虽然战士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没有妥协,而是互相帮助,一起和沙漠斗争。

战士刘来宝在做饭的时候总会来一段秦腔,给大家鼓劲;战士郭海见大家两天没喝水了,自己虽然渴得不行,仍然在队伍前面说快板,鼓励战友……

找不到方向,就靠着指北针摸索着往前走;没有水,实在渴了就含一口马尿;马累倒了,就自己扛着马上的行李继续走……

在沙漠里行军非常容易坏鞋子,加上那个时候胶底鞋做工并不好,穿了几天就开口了,战士索性光着脚走。脚烂了,就裹一块破布,咬着牙继续往前走。

战士们相互扶持,相互打气,靠着顽强的毅力不断向和田挺进,离和田也越来越近,可是和田却出现了新的情况……

五、天兵天将

当部队在沙漠里行军了12天后,来到了一个名叫阔什拉什的村子,这里有水源、有人居住,战士们非常开心,本以为可以在这里休养一天,睡个美觉,补充体力,但是一个情报打断了他们的愿望……

他们在吃晚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团长蒋玉和的信,信里表示:和田情况紧急,请立刻行军赶到和田。

原来,蒋玉和率领的小分队,经过四天的乘车行军,在12月6日到达了和田。那些反叛分子看到解放军来了,表面上拥护起义,实际上心里打着小算盘。

他们派人刺探我军虚实,得知目前只来了一支60人的小分队,打算干掉他们,实现他们叛乱的目的。可是他们的阴谋被一名群众得知了,这名群众悄悄找到了蒋玉和,告知了敌人的阴谋。

得知此事后,蒋玉和立即派人给大部队送信,告知他们火速赶往和田。与此同时,他巧妙地和敌人周旋起来。

政委黄诚收到蒋玉和的急信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决定把现有的马匹全部集中起来,组成一支骑兵队,由参谋高焕昌率领,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和田。

12月19日,骑兵队抵达和田城外,为了震慑敌人,高焕昌带着骑兵队绕城奔跑了好几圈,很多的群众都看到了,敌人自然也知晓了,他们内心恐惧,瞬间不敢轻举妄动。

当骑兵队出发后,大部队没有休整,匆匆吃过饭后,又立即行军,此时距离和田已经不远了,战士们的情绪高涨,又因为事态紧急,他们行军的速度更快了。

两天的时间里,他们急行军400多里。12月20日,大部队抵达和田城外几十里的地方,开始原地休整,顺便观察敌人动向。如果敌人有什么举动,可以立即将他们消灭。

十五团战士以顽强的毅力、昂扬的斗志,与各种困难作斗争,跋涉15个昼夜,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行军1500多里,总算是到达了和田。

休整两天后,12月22日,部队举行了威武的入城仪式。这一天,和田城沸腾了,两万多人民群众围在城内外,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

有群众对这一支突然出现的军队感到奇怪,问道:“你们从哪来的啊?”

有战士回答道:“我们从阿克苏穿过了沙漠来的!”

群众感到不可思议,解放军居然能够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喃喃说道:“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天兵天将啊!”

得知和田叛乱被镇压,和田也胜利解放,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给十五团发来了嘉奖电报,电报中称:“你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和田解放后,十五团的战士又派出连队去接管喀喇昆仑山边卡,开始了守卫祖国边疆的任务。同时,又派出干部参加地方政权改造,建立属于人民的政权。

1954年,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战士们就地转业,又投入到了边疆生产建设当中去。

如今,从阿克苏到和田已经不再需要徒步穿越沙漠了,公路修得非常好,开车很快就能到达,还有其他多种交通方式。

时代在进步,可是那些为了解放和田的英雄们,却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图 | 进军和田纪念碑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行军中,有不少战士永远倒在了沙漠里,再也没有走出去。

解放和田后,在五十年代他们又留在新疆,开始了建设事业,像一棵棵胡杨扎根在了新疆,为新疆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0 阅读:0

睡觉的小姐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