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红书将取消大小周”登上微博热搜,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红书宣布取消大小周,五一假期之后执行。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与小红书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小红书回应称,4月24日,小红书发布全员信,称公司基于信任设计机制,致力于建立与员工的长期关系,并宣布将从5月1日起,不新增现金或期权竞业,原有的现金和期权竞业全部释放。
小红书宣布自5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工作制,成为继快手、字节跳动、得物之后,又一家放弃这一制度的互联网企业。消息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舆论普遍叫好,认为这是“反内卷”的胜利。
然而,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是否该冷静思考:取消“大小周”本就是归还员工基本权益,何以值得欢呼?此外取消“大小周”真的意味着员工权益的彻底改善,还是仅仅让加班变得更隐蔽?
“大小周”曾是互联网行业的“标配”,即单周工作6天、双周工作5天,本质上是将加班制度化。它的出现,源于互联网行业早期的野蛮生长逻辑——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换取更高的产出。然而,随着劳动法规的完善和Z世代职场人的觉醒,这种模式逐渐被抛弃。2021年,快手、字节跳动率先取消“大小周”,随后美团优选、得物跟进,如今小红书也加入这一行列。
从表面看,这是企业向“人性化管理”的迈进,但更深层次上,它反映的是法律监管的收紧和员工意识的觉醒。《劳动法》明确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而“大小周”模式下,员工单周工作时间往往远超这一标准。
近年来,多地劳动监察部门加大对超时加班的查处力度,仅2024年第一季度就查处237起相关案件。企业若不调整,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尽管取消“大小周”是进步,但现实可能并不乐观。“隐形加班”正在成为新的职场顽疾。许多企业虽然名义上废除“大小周”,却未减少工作量,员工被迫在“非工作时间”继续完成任务,甚至因加班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加班费。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员工反而怀念“大小周”。原因很简单:在“大小周”模式下,加班工资明确,员工至少能拿到双倍薪资;而取消后,收入可能下降。有小红书员工坦言:“工作量没变,但加班费没了,等于变相降薪。” 这种矛盾心理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取消“大小周”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若企业不调整考核机制,员工仍会被迫“自愿加班”。
取消“大小周”值得肯定,但若仅停留于此,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许多企业的管理逻辑仍停留在“谁加班多,谁就更努力”。小红书在取消“大小周”后表示将优化绩效考核,从“时长导向”转向“成果导向”,这或许是正确方向。
当然,必须明确一点,取消“大小周”不是企业的“恩赐”,而是对法律和员工基本权益的回归。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企业是否取消某种加班制度,而在于整个职场文化能否从“拼命加班”转向“高效工作”。只有当员工不再被“隐形内卷”绑架,当企业真正尊重劳动者的时间与健康,所谓的“反内卷”才有意义。
小红书的这一步,值得肯定,但远远不够。我们期待更多企业不只是做表面功夫,而是真正重构工作模式,让职场回归理性、健康的轨道。要知道,员工的休息权,从来不该是企业的施舍,而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
对账的美国人知道啥是大小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