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历史上,南下统一中原的王朝有很多,但北伐统一天下的人却很少。
朱元璋起于草莽,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一步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必烈建的马场。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01众所周知,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最大的帝国之一,横跨欧亚大陆,包括现在的中国、俄罗斯、中亚、西亚、东欧等大部分地区。

为何能取得如此硕果,离不开数量庞大、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骑兵就是最强大的机动部队,史书是这样评价的:
“百骑环射,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监百里。”
意思就是说,一个百人的骑兵小队就可以与普通的万人部队较量,若骑兵数量达到上千,那么就可辐射方圆百里的土地。
骑兵的根本就是马,蒙古人逐水草而居,大量的马场保证了数以万计的马匹。
再加上,养马、驯马、骑马是蒙古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在骑兵方面他们占据先天优势。
金国覆灭后,蒙古人地盘扩展到河北、山西和辽宁一带,战马的数量被大量稀释。
游牧文明入住农耕文明后,大量的蒙古人成为地主阶级,自然对养马一事不再热情。

时间来到公元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准备与北方的阿里不哥争雄。
这时他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长时间生活在农耕文明之下,所倚仗的马匹、骑兵居然不够了。
没有骑兵何谈与阿里不哥争雄,于是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所控制的区域购买马匹,这才勉强保证骑兵的战斗力。
此战忽必烈取得胜利,却也让他意识到一个危机,如果再有大战发生如何来应对。
痛定思痛之下,忽必烈决定在中原地带建立牧场,以保证骑兵有马可用。
02养马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还是养优质良马,更需要一套完善的规划。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一块草场不就可以养马了吗?这样说大错特错。
如果养马那么容易,两宋几百年的时间也就不会缺马了。
北方草原为何适宜养马,草场的确是第一因素,但天气也是重中之重。
马匹喜欢清凉、干燥的环境,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刚好能满足。

反观南方,气候潮湿、温度较高,一旦大量马匹聚集就容易产生瘟疫。
别说养出优良的马,能养马就不错了。
曹操南下因何折戟赤壁,并不是因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而是北方士兵、马匹不习惯南方的气候,疾病肆虐、战斗力下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水源。
这里的水源并不是普通的水,有一定的特殊之处,含盐量要高一些。
欧亚草原地处内陆,大部分河流中的盐分都排不到海洋里去,所以含盐量要比南方的高。
马匹在喝水的同时,也能及时补充盐分,这一点十分关键。
针对以上诸多因素,忽必烈派人进行调查、分析、选址,最终划定了一块又一块牧场。

大致在辽阳、大同、太原、真定、益都、怀孟、清池县、南皮县、广平等,征服南宋后,又在淮西建立了一个马场。
在这里,咱们着重提一下淮西(淮南西路)马场。
03淮西很多地方气温比北方依然高很多,但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多山),又要比南方干燥寒冷一些。
尤其是庐州,那可是一个难得的避暑胜地。
淮西马场还有一个便利,此地有一个天然湖泊,即巢湖,可以为马匹提供大量的饮水。
有了这些,接下来就是解决盐的问题。
《元史》记载,云南“所牧国马,岁给盐,以第月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年朝廷会给马匹发固定量的盐,然后统一在“寅日”喂给马吃,也就是十二天轮一次。

好巧不巧,紧邻庐州的扬州、高邮等地又盛产盐,如此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为了养马忽必烈可是煞费苦心,从北方引进优良马种送到淮西,保证马匹的质量。
还强行退耕还牧,给马提供大量的生活场地,保证马匹的数量。
只可惜,忽必烈想到了开头,却没有想到结局。
元朝统一天下后,终忽必烈一朝都没怎么出过战乱,淮西马场几乎没起到太大作用。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很快就打下淮西一带。
淮西马场为他创业提供很大的助力,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朱元璋崛起于微末之间,兵不如陈友谅多,钱不如张士诚富,凭什么在三足鼎立下取得最后胜利。
淮西马场居功至伟。
正如上述所言,在没有内燃机的时代,马匹就是最强大的机械化部队。
千军万马的速度优势、数量优势,不是同等的步兵可以比拟的,那种震撼的冲击力,直接能击垮步兵的心理防线。
明朝建立初期,也只有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和湖北等地,凭什么能北伐元朝。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有大量的马场,马场提供的战马可以装备大量骑兵,在平原上、草原上来如影去如风。

总的来说,自从忽必烈在淮西一带建立马场,并培养出大量的优质良马。
直接改变“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的格局,中原王朝也能培育出良马,也有了与北方民族一较高下的实力。
所以说,朱元璋能够统一天下还得感谢忽必烈,感谢他建立的淮西马场。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