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康熙王朝》中,魏东亭是玄烨的伴读小书童,还一起干掉过鳌拜,可以说是光着屁股长大的。
而在《雍正王朝》中,他因为拿不出欠户部的钱,最后却上吊自尽,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
天大地大皇帝老儿最大,作为皇帝的发小,魏东亭只要求助康熙必可度过难关,为什么就是不去呢?

其实,魏东亭的事情本就是一个死局,自杀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雍正王朝》一开局讲述的便是黄河发大水一事,有灾就得拿钱赈灾,可户部却连一毛钱都拿不出来。
为何呢?因为户部的钱都被文武百官借走了,而且还是无息贷款。
试想一下,借钱不用出丝毫的成本,大家伙还不可着劲去借,前前后后借出去1200万两。
康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四从江南赈灾刚回来,就任命他为“追贷总负责人”。
正所谓“借钱的是大爷,要钱的是孙子”,借钱容易,要还钱的时候却难了。
还记得马国成吗?直接上演自己的高能画面,好样的,不丢分,很精神。
刚进门,就给田文静来了一个下马威“我X泥M......”直接把一旁的隆科多都干蒙了。
除了马国成之外,还有老十,堂堂一个幌子,居然去大街上卖家具,这不是丢康熙的人吗?
总的来说,撒泼耍横、煽风点火什么样的方法都有,极端的还有上吊自尽的。

而这个人就是魏东亭!
康熙决定追缴户部欠款时,魏东亭第一个找的人是老八,毕竟老八曾是户部经理,钱也是从他手里借出去的。
但,老八为了不得罪百官,提前把户部经理的职位辞掉,直接撇清了关系。
无奈之下,魏东亭只能放下老脸去找老四,还随着众人在城门口摆下“鸿门宴”。
老四怎可能不知道魏东亭的想法,一点好脸色都没给:
“魏老爷子,不是我驳您老人家的面子,这酒,我不能喝!”
大家伙还钱的那天,魏东亭干脆不去,田文静丝毫没有给他面子,派人直接上府上去请。
本以为靠着自己的资历,能震慑一下田文静,结果反被对方羞辱一顿。
浑身颤抖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哆哆嗦嗦的表态,一定会尽快还上。
魏东亭有钱吗?可能有点钱,但他欠的债可是百万两,家里那三瓜俩枣哪里够。

思来想去,魏东亭找到老十,想让对方帮自己度过这一次难关,老十有钱也不会帮他还。
魏东亭又找到老十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说出自己因何欠钱的缘由。
02
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十三爷,我有一句话只能跟你说,我的这些亏空多数都是因为皇上落下的。
老十三听后一脸纳闷,你自己欠的钱,怎么扯到我老爹的身上去了。
接下来,魏东亭是这样解释的:
皇上五次南巡,有两次就住在老奴的家里,我就是倾家荡产,也绝不能让他老人家有一丁点的委屈。
可这两次下来,我的一点儿积蓄就花光了,我就只有到户部去借,几年下来,就落下了这么大的亏空。
《雍正王朝》虽然没有介绍这一幕,但《康熙王朝》中的的确确存在,事情到这里也就明了了。
老十三侠义心肠,多少有些可怜为老头,第二天便去找老四求情。

老四提前得到消息,根本就不见老十三,还让下人告诉他“要是为魏东亭求情,免谈”。
截止到此时,魏东亭的还款路被彻底堵死,最终写了一封遗书自杀而亡......
听到发小的死讯,康熙皇帝不免心生感慨,感慨之余说出了当年的事。
朕两次南巡住在他家,用的银子何止百万,他的死,朕亦有过!
从康熙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魏东亭所说的话是事实,皇帝欠他最起码一百万两银子。
冤有头债有主,既然是因为康熙欠下的钱,魏东亭直接向康熙要不就行了吗?

再不济,去找康熙说说情,这一关多少也能过去。
为何他宁死也不去呢?因为里面的水很深,并不像表面所的那么浅。
按照魏东亭的说法,他欠户部百万两债务,是因为康熙南巡都是他花的钱。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有这样一层因素,康熙也承认,却不是主要原因。
那些不能说的原因,才是魏东亭不得不死的理由。
03
邬思道让老四接下“追缴户部欠款”这个活时,曾将欠钱的人分为三种。
一种是真有困难而借钱的,一种是为了让自己不显得那么清廉而借钱的,还有一种就是习惯了讲排场、讲阔气,过不惯朴素的生活。
很显然,魏东亭就属于第三种人。

魏东亭向老十三借钱时,老十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记得,您在漕运总督任上的时候,好像也积了不少钱!
言外之意是什么?
漕运总督可是一个肥缺,每一笔生意刮一点油水,也够魏东亭这辈子衣食无忧。
三年清知府都有十万两雪花银,何况魏东亭还是一个漕运总督,百万两白银还不是洒洒水吗?
既然如此,魏东亭又为何会欠户部那么多钱呢?老四曾说出过具体原因。

魏东亭家里有一百多口人,全指望魏老头一人996、007,还没有一个省心的。
儿子每天花天酒地,年纪轻轻就有了4房小妾,这还不算外边那些没有名分的。
上个月为了给你第四房小妾打戒指,你又偷着花了五千两银子!
一个儿子就这么能花钱,家里可还有一百多口人呢,这些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魏东亭何愁不被累死。

张廷玉得知魏东亭的死,与康熙有这样一番对话:
魏东亭受恩深重,籍皇上南巡之幸,略尽孝心也是天理人情之所至。总怪他不善持家,才落下这般亏空,皇上,你前往不可以此自责!
虽然如此,朕毕竟不忍!
张廷玉都知道“债务”是“不善持家”造成的,康熙又不傻,魏家是什么情况他不清楚吗?
自然清楚,所以才会说出“虽然如此,朕毕竟不忍”这句话。
言外之意就是认可张廷玉的话,魏东亭欠债主要原因不是南巡造成的,而是他的家人太能花钱。

魏东亭肯定也知晓根本原因,对老十三说出那句话,主要是想博得对方的同情,去给老四说说情。
由此可见,魏东亭欠下巨额债务,不是因为康熙花了他的钱,而是因为家里那一摊子破事。
这样的事情,能去找康熙让他来兜底吗?
到哪里怎么说?说“是你下江南花的太多,所以我才欠的债”,你还想不想混了。
碍于脸面、碍于当年的情分,假如康熙真出了这笔钱,以后怎么办?
家里那一百口人还在,儿子花钱还是大手大脚,一旦没了皇恩,未来怎么过。
魏东亭只能选择死,而死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更何况他也到了“该死”的年纪。

看着老友死亡,康熙有些于心不忍,不仅自掏腰包帮他还债,还给了一些安慰基金。
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