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雍正王朝中,弘昼是雍正的五皇子,有人说他是荒唐王爷,有人说他比弘历还要精明。

那么,弘昼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01
八王议政后,雍正开始对几个兄弟清算。
下令让三哥胤祉、弘时和弘昼去负责,主要工作就是抄家。
胤祉、弘时左等右等,都没等到弘昼来,便去他家里看看怎么回事。
一看,弘昼家里正在办丧事,一问,丧事居然是为弘昼办的。
胤祉吓了一大跳,以为侄子真的死了,等来到灵堂现场才发现没死,这是一场活出丧。
弘昼一看弘时、胤祉来了,急忙问好:
是三个呀,呦,三大爷也来了。
显然,胤祉觉得侄子闹得有点过了,多丢皇家的脸面。
老五啊,你闹得有点太出格了,你去胡同口瞧瞧去,看热闹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胤祉)
弘时也这样认为:
你越来越胡闹了,上回弄来一百多个道士与和尚......这会你弄个活出丧,皇阿玛知道了,还活不活了。(弘时)
从他的话中来看,这已经不是弘昼第一次活出丧了,只不过这次闹得有点大。

弘昼是怎么回答的呢?
话可不是这样说,上回安亲王活出丧,我和三大爷还一起去喝祭酒呢,三大爷,你说是不是。
意思就是说,安亲王活出丧,你们不嫌丢人,凭什么说我丢人。
弘时本想和弟弟接着扯皮,可能是想在皇阿玛面前邀功。
安亲王都七十三了,你才多大。
有多少人能活到七十三,三哥你就高抬贵手......(弘昼)
胤祉明白这次来的目的,既然软的不听,只能拿出老四的圣旨压一压弘昼的气焰。
好了,眼下你皇阿玛有圣旨,让咱们三个去抄老八、老九、老十的家。(胤祉)
有用吗?一点卵用都没有,弘昼给出的理由无懈可击:
几个高人都给我算过,这七天我都不能出门,否则便有血光之灾。
不去,我就能活;去了,假出丧就成真出丧了。
不管怎么说,我就是不去,你们硬让我去,就是想害我。
皇阿玛有圣旨不假,但他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吧,完美反击胤祉的话。
反正就两个字“不去”,胤祉和弘时没办法,只能离开。
年纪轻轻不务正业,给自己搞活出丧,自此弘昼获得一个“荒唐王爷”的名头。
但,他真的荒唐吗?并非如此。
02
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八、老九和老十,联合四位旗主王爷逼宫。
为了拿到丰台大营的军权,弘时带着弟弟弘昼去给老八作伪证,说是“皇阿玛允许的”。
别管弘昼是不是被忽悠的,丰台大营的主将一看两位皇子都站出来作证,直接吧军权交了出来。

幸运的是弘昼在半路遇到老十三,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说了出来,才没有酿成大错。
即便如此,八王逼宫一事弘昼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经此一事弘昼学精了,凡是和朝政沾边的,绝对不能管、不能问。
尤其不能与弘时一起去办差,到时候被坑都都不知道,八王逼宫近在眼前呐!
基于此,弘昼不问政治、活出丧是明智之举,是明哲保身之举。
当然,他这样做不只是为推掉这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弘历是康熙提前内定的皇帝,注定成为雍正的接班人。
在老四心中,也只用弘历能继续推行他的新政,凡是威胁弘历的人,雍正都不会让他好过。
弘昼“活出丧”的行为,是在向雍正表明一个态度。
我就想安安稳稳做一个王爷,对皇位、对政事没啥想法,你也不要算计我了。
老四信吗?信,却也不信。
信,是因为老十三曾说过“我不担心弘昼”;不信,是因为八王逼宫弘昼确实参与了。
如何判定,这个五儿子会不会对弘历造成威胁,唯有亲自试探一番。

很快,雍正就把五儿子叫到跟前,问问怎么回事。
阿玛这时候把你叫来,不会让你染上血光之灾吧!
显然,雍正清楚知道五儿子与胤祉、弘时之间的对话。
如果不是胤祉、弘时告诉他的,就是在弘昼身边安插了卧底,而后者更符合爱新觉罗.老四的做派。
弘昼是怎么回答的?
皇阿玛圣明,儿臣那些昏话本是搪塞世人的,儿臣实在是因为办不好差事,怕到头来又给皇阿玛添乱子,才弄出这么个借口,请皇阿玛治儿臣欺君之罪。
这一句话说的很有水平,首先坦白真相、实话实说,顺带还夸了一下雍正,博取老爹的好感。
但,实话也要有一个度,不能直接说“我害怕你给我下套,所以才不去”,这样说不完犊子了吗?
“怕办不好差、怕添乱”刚刚好,既表明自己没本事,又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

寒暄话已经说完,接下来就是正题,雍正的每一句话表面上是“问事”,实际上是“问心”。
而弘昼将语言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完美避开雍正的试探、陷阱,从而实现明哲保身。
03
很快雍正的第一个试探来了:
你自己说出来了就不算欺君,你这么做阿玛也能理解,你整天跟那些和尚道士搅在一起,总比和那些朝廷的官员搅在一起要好啊,小小年龄就知道明哲保身,这一点,比你阿玛都强啊。
前半句是理解儿子,后半句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什么叫“就知道明哲保身”?趁着弘昼不备,突然试探——你小子是不是装的,是不是有城府。
若弘昼上来说一句话“谢谢皇阿玛理解,那完犊子,这不明摆着告诉老四,我就是装的。”
然而,弘昼却不按套路出牌,换了一个角度回答问题。
儿臣百无一用之身,就算再修上十辈子,也望不上皇阿玛的项背啊!
他回到老四的问题了吗?回答了,但似乎又没有,顺带还拍了一个马屁。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雍正也知道继续下去也问不出什么东西,便开始第二次试探。
其实啊,在你们兄弟三人当中,也只有你真正有点像朕。
朕在你这个年龄也和你一样,潜心佛法,从来都不愿意卷到争斗当中去,后来是你皇爷爷一片苦心,硬是要将祖宗的江山交给朕,朕这才勉为其难啊!
我嘞个豆,这可是杀招啊,就好似我们常说的“钓鱼执法”。
什么叫做“只有你像朕”?什么叫做“朕在你这个年龄也和你一样”?什么叫做“将祖宗江山交给朕”?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雍正的话:
弘昼啊,当年朕和你一样一直在猥琐发育,表面上什么事情都不管,暗地里却和邬瘸子谋划江山。
现在的你是不是和当年的我一样,表面老老实实,背地里却阴谋诡计,最终夺取江山。
直接问,肯定问不出来东西,先抛出一个诱饵“如果你想当皇帝,我也可以给你,毕竟只有你最像我”。
若弘时听到这话,肯定被忽悠的五迷三道,弘昼却没有。
皇阿玛这样说,儿臣就更羞愧无地了,皇阿玛就像天上的太阳,虽无意与人争辉,但光芒自然普照万物;儿臣本是萤虫之光,拿什么去争啊!
表面上,这是在回答雍正的话,其实是在表明态度。

首先,我对皇位没什么意图,也不想和别人争权夺利。
其次,是在拿自己和弘历对比。
弘历是太阳,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即使想争又拿什么争呢?
到这里,雍正已经知晓弘昼是一个怎样的人了,但试探并没有结束。
第三次试探很刁钻,先抛出一个迷魂阵,然后再杀个回马枪。
岳钟琪今天报来的奏折,说是有个叫曾静的湖南人,派他的弟子到岳钟琪那儿策反,给朕列了十大罪名,把朕说成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暴君,最大的昏君,你看看吧!(雍正)
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儿臣不屑一看,请皇阿玛也不要理睬。(弘昼)
......
这些东西只是与弘昼唠唠家常,想让他放下戒心。

就好似两个人晚游戏,我说1,你说2,我说3,你说4......当你以为我会说9的时候,我偏偏重新说回1。
人在放松状态下,很容易就说出内心的话,老四就是这样做的。
正唠着家常,他突然把话题扯了回来:
你给朕说实话,上次,朕叫你和弘时去接几个旗主王爷,你是怎么误传圣旨的。
这是一个“送命”题,一个回答不好,前面的伪装都会前功尽弃。
弘昼是被弘时忽悠去的,他也是受害者,但能说自己是被哥哥忽悠了吗?
显然不能,这会让雍正认为自己是推卸责任,是在坑害兄弟。
所以只能实话实说,却又不能说完,模模糊糊最好。
回皇阿玛,八叔问儿臣,皇阿玛有没有叫几个旗主王爷参与整顿旗营兵务的旨意,儿臣回答说有这个旨意,没想到......
圣旨是我传的,但我只是说有这个圣旨,并不知道老八他们的目的,所以才会酿成大祸。

等于是告诉雍正,事情我的确做了,但我没有其它的企图,我也是受害者。
雍正不给儿子任何喘息的机会:
当时,弘时是怎么说的?
如上述所言,弘昼能说哥哥的坏话吗?自然不能。
哪怕明知道弘时目的不单纯,他也不能说,尤其不能再这个时候说。
但,如果不说是弘时带的节奏,自己之前被忽悠一事又怎么圆回来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弘昼偏偏就想到了最好的答案。
儿臣记不清三哥说过什么话了,好像没说什么。
什么叫“不清三哥说过什么话”?你都记不清,还提“三哥”做什么。
言外之意是在告诉雍正,我就是被弘时忽悠的,但我不能直接说,老爹你肯定能懂我。
第二个意思就是,我脑子不太灵光,不仅被忽悠,连话都记不住,肯定是个荒唐王爷。
你说像我这样的纨绔子弟,能当皇帝吗?能抢下来皇位吗?所以你也别总盯着我了。

截止到此时,雍正的试探才算结束:
好吧,你不愿意说就算了。
之后弘昼便离开了,临走前还不忘关心一下父亲的病,又树立了一个“大孝子”形象。
弘昼是一个“荒唐王爷”吗?肯定不是。
八王逼宫时,弘昼意识到要有大事发生,提前把消息泄露给老十三,一个荒唐王爷怎可能会有这样的见地。
真实的弘昼一点不比弘历差,只是他明白,弘历是康熙、雍正内定的。
抢,肯定是抢不过的,还会惹得一身骚,九子夺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干脆做一个欢乐王爷,荒唐不也是无忧无虑的另一面吗?
乾隆一登基就把雍正的新政干废,自此财政再次陷入危机,假如是弘昼登基,会比弘历好吗?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