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更替中,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最直观表象,莫过于发生农民起义了。
自汉光武帝刘秀创建东汉王朝以来,主要的战争都是对外的,打匈奴、争西域、平羌族、斗鲜卑与乌桓,内部战争都是贵族争权,几乎没有爆发过农民起义,就算是邓太后摄政后,虽然天灾不断,农民经常因天灾而颗粒无收,但是在邓太后积极地赈灾及应对措施下,也没有发生农民起义。
但是,随着邓太后心灰意冷,逐渐淡出统治圈,对天灾开始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东汉王朝的丧钟越来越响了。
公元109年7月,渔民张伯路红帽红袍自称“将军”,率领3000多名青州沿海农民攻掠滨海九郡,杀死令长,发动了农民起义。
东汉朝廷派遣侍御史庞雄都督州郡兵马镇压起义,张伯路投降。
庞雄在得知张伯路是因为海捕生活因灾害而无以为继才发动的农民起义,便奏报朝廷赦免了张伯路。

公元110年,张伯路与渤海郡平原县的刘文河、周文光三人自称“天帝使者”,率领300余农民再次发动农民起义。
起义军先攻打厌次(今山东阳信东南部),杀死当地地方官,而后攻打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部),烧毁当地寺庙,释放囚犯。
随着农民起义的发展,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张伯路再次红帽红袍自称“将军”,冠五梁冠,佩印绶。
东汉朝廷派遣御史中丞王宗发幽州、冀州兵马万人与青州刺史法雄带领的青州兵马汇合,镇压农民起义。
张伯路的农民军与朝廷军队多次交战,都以失败告终,被斩首溺死者数百人,刘文河、周文光也战死沙场,余部农民四散而逃。
朝廷对张伯路下发招降令,张伯路前次降而复叛,自己心中有鬼,哪敢接这招降令,逃到了辽东外的海岛之上。
张伯路在辽东外的海岛之上又拉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做起了海盗。

公元111年4月,张伯路的海盗船劫掠东莱之时,遭遇到了青州刺史法雄的军队打击,队伍再次被打散。
张伯路只身逃回辽东,当地地主李久诱骗张伯路说想给予张伯路人员及物资支持,张伯路信以为真,在约会地点被李久杀害。
张伯路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没有掀起大的风浪,但是将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送上了下坡路,也为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提供了借助宗教发动起义的思路。
除了张伯路的农民起义之外,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还有宁季发动的叛乱。
宁季在朝歌聚众数千人,攻杀地方官吏,州郡无法制止。
前文我们说过,邓骘率军平定羌族之乱,结果大败而归,放弃了凉州地区给羌人。
朝廷之中,对此事颇有微词。
特别是郎中虞诩,多次以此事上书弹劾邓骘。
邓骘怀恨在心,但是碍于邓太后不允许邓氏外戚作威作福、违纪犯苛的规定,没法收拾这个虞诩。
宁季之乱,让邓骘看到了收拾虞诩的机会。
于是,邓骘上奏朝廷,保举虞诩为朝歌长,派遣虞诩去朝歌。
邓骘的想法是,虞诩到了朝歌,最好被宁季干掉,这样算是去除了一个心腹大患;就算他不被宁季干掉,过段时间,也可以以为官不出力,导致地方局势恶化的罪名治其罪。
然而,邓骘没想到,虞诩到了朝歌,居然平定了宁季之乱。

虞诩到任后,去当地监狱招募了100名犯偷盗罪、不孝罪、不务农罪的囚犯,让他们假装越狱,然后投奔到宁季的队伍中,然后诱骗宁季的队伍进入官军早已设好的埋伏圈,将其一网打尽。
虞诩平定了宁季之乱,邓骘也无话可说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虞诩升任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部)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