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的烧钱来获得市场,似乎已经成为OTA的惯用做法。
据媒体报道,连锁酒店品牌OYO中国公司正经历一轮大规模裁员。一位酒店业主也证实,他对接的OYO运营团队也接到了裁员名单,其团队中今年2月份入职以来的员工已经基本被裁完。
对此,OYO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另有传言表示,OYO中国目前的员工总数可能在8000人左右,其中BD团队全国大概有近3000人。在这样的人力结构下,OYO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OYO自2017年11月进入中国市场后,通过融资烧钱,不断的拓展OTA市场,而被众人所熟知。但同时,由于过快拓展新市场,运营成本日趋变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文:火火(业界风云汇)
OYO快速扩张,严重亏损
早在2018年11月,OYO创始人瑞提什·阿加瓦尔公布了一组数据,他声称OYO在中国已经覆盖280个城市,开店超过4600家,而此时距离OYO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也才仅仅过去了一年。
以这样的开店速度,中国本土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简直没法相比。在中国市场,7天做了13年,面店数量只有2400多家;汉庭同样做了13年,门店为2200多家;如家做了16年,也只有2300多家门店。
当然,一年开4600家门店,如此快的速度不太可能完全靠自营来实现。事实上OYO也没有走传统的重资产模式,而是通过连锁加盟的方式,让已经在运营中的小酒店、小旅馆挂上OYO的招牌。OYO提供品牌,加盟商提供酒店房间,类似于贴牌模式,然后共同发展。
小酒店加盟OYO的门槛非常低,房间数量达到30间即可,而且不收加盟会、培训费、品牌使用费等,可以说是前期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OYO还会经常派人上门指导,并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和酒店用来装修改造。唯一的条件是,加盟方只需要签订一份一年期的合同,将一年内营业额的3%交给OYO公司。
如此优厚的条件,引来众多小酒店和OYO合作。而此前,业内如家、七天等等知名的连锁酒店品牌,要求加盟商动辄上百间,甚至几百间客房,而且每年还收取许多杂费,已经把许多小酒店拒之门外。
也正是因为通过低门槛加盟、大肆补贴烧钱扩张的摸索,OYO获得飞速发展。随着酒店数量越来越多,所需要招聘 的BD也要随之跟上,导致人力成本支出日趋变高,企业运营成本也居高不下。
对于一个正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来说,只有依靠不断的融资,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营。但对于资本方来说,他们也会考虑投入与产出比,并不希望烧钱过多、过快,从而增加风险。
有业内人士表示,“OYO每月的成本消耗达1.5亿元,人力成本占比很高。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一年内OYO中国的团队人数扩张约75倍。”
在快速扩张之后,资本方和企业都会考虑运营成本,如果人力成本过高,资本方必然会压迫企业行使“人员优化”的策略,裁员随之而来。
内外交困
虽然OYO中国发展非常快,但是也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对外,面临OTA平台的围剿。由于OYO以低价的模式,吸引了许多加盟商,再加上补贴,同类型的客房,消费者在OYO上下单比传统的连锁品牌价格会低一些,一方面导致部分OTA平台上的用户会流失到OYO;另一方面,也会有一部分加盟商倒戈与OYO合作,而放弃原来的合作关系。
由于OYO侵害了OTA平台的利益,从而引来后者的不满,甚至被围剿。2018年,OYO酒店被携程、美团等OTA平台封杀,用户无法通过这些网站搜索、预订前者的酒店。
今年5月,OYO宣布与携程、美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有业内人士爆料称,OYO给携程、美团分别支付了2元和4亿元的渠道费用。
一年6亿元的通道费,面对如此高昂的成本,对于还在亏损期的OYO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对内,面临烧钱不止、运营成本过高、店铺解约隐患、被传数据造假等负面。与OYO合作的小酒店,前期并不需要资金投入,但随着合伙伙伴越来越多,OYO所支出的费用会日趋变高,运营成本也会逐渐攀升。
目前,OYO唯一的盈利途径就是酒店订单抽成,相比巨大的推广、补贴、营销、装修费用,这些盈利只是九牛一毛。入不敷出的情况决定了OYO需要不停融资,才能支撑企业正常运营。
而且,OYO与加盟商的合同为一年一签,相比传统连锁酒店品牌和OTA平台,合同年限太短,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只要小酒店感觉不到利润在增长,又或者其他平台有更优惠的价格,就会导致酒店业主解约或者到期后不续签的情况。对OYO来说,小酒店合作伙伴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隐患。
与OYO合作的小酒店,为了提高业绩,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入住,存在数据造假等现象。就连OYO平台也被传出过数据造假。
此外,OYO中国的核心管理层大多数都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缺少传统酒店的从业经验,如果把互联网的管理方式转移到酒店并不一定奏效。
虽然酒店住宿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但是前期主要靠烧钱,没有足够多的融资,OYO很难在中国长期存活,可偏偏资本又是逐利的,OYO过于烧钱的情况,资本可能会干涉企业的发展,甚至是觉得盈利无望,而选择不再追加投资。对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的OYO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OTA行业困境
不仅OYO面临着许多困境,甚至国内整个OTA行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商业模式还有待提高。随着移动互联网和4G网络的普及,在线旅行行业的创业者前仆后继,但是近两三年以来有不少OTA创业公司因为融资跟不上,而纷纷倒闭或者转型。主要的原因是烧钱不止,盈利困难。
目前,绝大多数在线旅游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赚取差价来获利,由于竞争激烈,平台的毛利越来越低,而被迫走捆绑销售以及大数据杀熟等方式来提高营收,从而被消费者吐槽。
其次,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线旅游公司作为平台方,其销售的产品主要来自上游供应商,例如酒店、航空公司、旅游景点等,自己充当着中介的角色,赚取较低的服务费,利润空间小。
在行业毛利润较低的情况下,还需要扣除居高不下的人力、技术、运营、场地租金等成本,留给平台的利润极低。如果OTA企业经营不善的话,亏损也是常态。
同时,老用户留存难,新用户获取更难。OTA平台越来越多,消费者也逐渐趋于理性,他们会对比各平台的价格,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平台消费,用户粘性不高。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接近尾声,获取新用户越来越难,而且成本日趋变高,平台为了增加用户量,简直是绞尽脑汁,花了许多精力,可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最后,竞争过于激烈。为了降低营销成本,增加销量,各平台提供的服务同质化非常严重,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哪一个平台最关心的就是价格,而不是其他。
总的来说,无论是OYO中国,还是本土OTA平台,都面临着盈利难,运营成本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待改进等问题。或许在OYO的冲击之下,OTA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会有所改观,这一切交给时间来证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业界风云汇」,作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