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决战2019:乌托邦梦幻的开始

业界风云汇 2019-07-04 10:12:29

乌托邦,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众人皆知那是虚幻中的理想国,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依旧挡不住人人心向往之。

甚至,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还细致地“还原”了那个社会该有的样子:财产是共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者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

近日,主打社群运营的工具App“圈子”,正式更名“乌托邦”。人的社会性与乌托邦这个名词相遇,使得更名后的产品充满理想主义气息。

但看完理想还是要回归现实,从产品出发,乌托邦App能否成为用户手中那把打开神秘乌托邦大门的钥匙?

文:木木(业界风云汇)

社群风口已至

1978年,社会学家Worsley提出社群的广泛含义: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

这道出了互联网与社群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连接,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因此,围绕社群而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

始建于1998年的西祠胡同,是不少70后、80后对互联网的第一印象,其首创了“自由开版、自主管理”的开放式运营模式,成为早期社区门户的重要代表。

随后几年里,天涯、贴吧、虎扑等陆续上线,还有知乎、小红书层垂直社区类产品,都积累了一批用户。另外,某些产品在原有框架之内,也开发出了社群运营的功能。比如微博,几乎每位明星、KOL,都有对应的粉丝社群,大V时不时空降粉丝群进行互动;再如闲鱼,把玩家聚集的“鱼塘”作为发力重点,未来三年要培育10万名玩家以打造社区。

当然,还有国民社交App微信。微信群也是社群运营者的重要阵地,批量推送文字、链接、清理僵尸粉、批量添加好友、智能客服、群通知等等,微信社群运营的衍生工具比比皆是。

近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打击“微信营销”外挂的公告》,称将对某些打着“微信营销”、“微营销”旗号但实际在提供外挂服务或功能的软件进行处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正规且高效的社群运营工具的刚需。

乌托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线。据悉,乌托邦由北京多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公司创始人黄正世2017年曾入选福布斯排行榜,成为2017年度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人物。

作为一款社群运营工具,目前乌托邦已经支持App、微信小程序和PC端三个平台操作。打开App,点击创建,输入名称选择头像即可创建一个独立社区并成为邦主。无人数限制、一系列权限管理以及自定义功能,能够帮助邦主运营属于自己的专属社群,实践社群运营理念。

有业内人士指出,包括乌托邦在内,同类应用前赴后继,主要是由于用户的需求一直未能得到满足。

首先,用户自我意识觉醒。社群中,觉醒体现在圈层,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社群中展示自己,寻求情感认同。

其次,对信息精准传播的需求。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点为多对多,如何提升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是传播者的当务之急。可以借鉴“鱼塘营销理论”,建立大鱼塘,再把精准用户引入小鱼塘长期经营,然后进行重复营销。

社群运营就是如此,无论是推销个人还是产品或是某个IP,都可套用这一公式。

圈层和精准这两大需求日益旺盛,社群运营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近年来,社群运营大有成为风口之势,任何一个大V或者创业者,都无法回避社群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据此,有预测称,2019年社群之战打响在即。

梦想照进现实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社群运营说来简单,但目前为止真正能够满足运营者和用户双方需求的,寥寥无几。

乌托邦App,实际体验是否如名字那般梦幻?社群大战中,乌托邦有几分胜算?将其与市面上其他竞品对比一番便知。

首先,回归运营者。这一局乌托邦对上的是小红书、知乎等垂直社区类产品。乌托邦与它们的不同,本质是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之间的区别。

在垂直社区,无论KOL拥有多少粉丝,最终话语权和流量仍是掌握在平台手中。KOL必须按照平台规则参与社区玩法,并且随时面临被新规则限流的风险。

例如,前段时间小红书平台KOL就刚刚经历了一次“黑色星期五”。因为小红书品牌合作人平台升级,门槛提高,一大批KOL被取消资格,同时平台还加大私下接单的惩罚力度,直接影响到KOL的现实收入。小红书由此陷入“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舆论风波,创始人翟芳不得不亲自出面回应质疑。

所以,把核心用户运营在自己可控制的领域内,培养自己的私域流量,对KOL来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用到乌托邦这类社群运营工具。

乌托邦内创建的社区,一是所有权归邦主所有,避免之前贴吧官方卸任吧主、售卖贴吧等情况出现;二是运营规则由邦主自定义,进入社区的门槛、板块的规划、分区权限、激励制度都支持自定义,让运营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搭建社区。

为社群运营者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工具,“只帮忙不添乱”,乌托邦的这一理念与当年的discuz!颇为相近。不同的是,discuz!属于PC时代,乌托邦属于移动互联网以及未来。

其次,立足良性变现生态。这是乌托邦与知识星球、头条圈子等知识付费产品之间的差异。知识付费是一对多的连接,而社群运营是多对多,即关怀到每一个人。

此前乌托邦曾采用“付费进圈”的知识付费模式,但创始人黄正世称这是“走了弯路”。因为付费加入私域空间容易产生违法违规内容,并非社区产品变现的良性生态,乌托邦决定在短期内不再付费分区。

另外,知识付费的前提是,运营者必须有强内容输出。用户先交钱,而后运营者履约输出内容,黄正世认为将其比喻为“电子出版”,“这其实不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因为稍有松懈,社群的活跃度便会随之降低,这对于某些特定行业或者运营者而言极难做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营者在乌托邦无法获益。乌托邦正着手构建虚拟商品体系,希望能够借此达到与知识付费一样的效果,成为运营者的收入来源。比如,用户可用“乌托贝”购买虚拟商品“托ta”,如果觉得某人对社区有贡献,用户可赠送对方虚拟礼物,虚拟礼物可兑换提现,运营者可设置提现抽成从中获利。

业界风云汇了解到,后期乌托邦还将有广告资源接入。总而言之,乌托邦是在探索多重路径,尝试帮助运营者实现更为长久而稳定的收益。

最后,相互成就。社区运营者和社区内成员的共生共荣是社区持续发展的保障,相互成就不仅指用户之间,更指的是用户与社区之间。

为此,乌托邦设置了激励系统,社区运营者可在运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激励规则。打开管理后台能够看到,乌托邦的激励工具包括经验值、等级和虚拟货币三套,邦主可为社区用户点赞、评论、发布话题等行为,设置不同的奖励。

业界风云汇认为,激励制度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活跃用户,二是保证社区内容质量。

用户之间平等而愉快地交流,是乌托邦社区的典型特征之一。比如在考研交流社区“星研论坛”,有用户发出疑问,下方便有用户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互助答疑;再如“PMcafe俱乐部”社区,有用户分享市场运营和产品方面的资源干货,供其他用户下载使用。

回想此前贴吧的衰落,内容质量差就是症结之一。乌托邦的激励制度辅之以其他运营手段,推动相互成就成为社区内共识。用户积极发布高质量内容,社区繁荣,从而吸引、留存更多用户,社区方可持续。

综上所述,从理念到产品,乌托邦都是为社群而生。不止为社群运营者,更给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寻求自我的平台。

先社交,再社群

“有微信了,还需要其他专门的运营工具吗?”

这应该是不少社群运营者心中的疑惑。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交与社群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上下游关系。

微信、QQ是日常工作、生活必备的社交工具,二者在即时通讯领域的地位无人能撼。凭借微信群和QQ群,这二者也具备了社群运营的基础功能。

然而,术业有专攻,社群运营只是附属。微信团队给群聊设置500人上限,并且尚未过多开放微信群内管理权限,或许正是因此。当社群运营者有更高阶的运营需求时,微信群和QQ群明显不再适用。

举个例子。上次小红书“清洗KOL”之后,业界风云汇接触到一些受到影响的KOL,其中就有人把粉丝运营阵地转到微信群,但由于粉丝越来越多,不得不创建数个分群,管理难度和运营成本随之提升。

此时,乌托邦这样专业的社区产品形态才是最优解。

内容运营方面,乌托邦在移动端和PC端都开发了相对高效的内容编辑器,支持标签功能,方便运营者对内容进行分类。另有发帖权限设置、标签定向搜索等功能,满足运营者和用户的需求。

此外,签到、打卡、制定、私聊、群聊、及时通知等10大核心群组&社区功能的加持下,相较于微信群、QQ群,乌托邦对于运营效率的提升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对于社群运营者而言,社群是社交的进阶。贴吧的形式加discuz!的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乌托邦或许是那个最符合“赋能社群运营者”的产品。

可话说回来,工具归根结底只是工具,使用者更是关键。称手工具的基础上,社群运营者还要有充足的经验和创造力,才有望玩转社群。

或许这场将要打响的社群之战,才正是乌托邦梦幻的开始。

如果各位读者对乌托邦以及社群运营感兴趣,不妨关注下乌托邦品牌升级系列活动。“未来已来,社群无限”,7月5日至6日,秋叶、唐兴通、叶清、谢佩峰、卢彦、王辣辣,理论专家与实战高手齐聚一堂,共同结构社群红利。

0 阅读:2

业界风云汇

简介:一群互联网和媒体人融合后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