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与失控链家高速转型下的隐忧

业界风云汇 2019-07-02 19:36:12

《山海经》中记载,南海有种蛇叫巴蛇,身高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都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

现实生活中,巴蛇虽不存在,但“一蛇吞象”的戏码却在不停上演。

近日,链家因一桩离奇的房产交易卷入舆论漩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购房者蒋女士在链家房产经纪人的指导下将147万首付款转入理房通账户,而这笔钱没能如约划入卖方马女士账户,7天之后网签撤销,147万也并未原路返回,蒋女士落得钱房两空。

最终查明,此事为链家房产经纪人利用支付链“漏洞”,企图进行欺诈。链家方面表示,此次案件属个人行为,“与链家无关”,“链家也是受害方”。

然而,事情至此远未结束,关于理房通和链家的争议由此开始发酵。

定位于全国房屋资金担保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理房通与链家之间暧昧不清;号称多重机制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一位基层房产经纪人便轻易地钻了“漏洞”;通过链家买房,资金被链家工作人员欺诈,链家却成了“受害方”......

一系列BUG直戳中国房产服务行业的痛点——根本没有“独立、客观、第三方”可言。以前没有,现在看似有,其实也没有。

文:木木(业界风云汇)

链家成了“受害方”?

链家2018年4月上线贝壳找房平台,肩负打造行业开放平台的使命,向其他中介机构敞开大门欢迎入驻,颇有“独立、客观、第三方”的样子。

然而,有自营的链家在,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贝壳找房口碑并不理想。链家、德祐、贝壳找房三大业务一拆一合、链家在贝壳找房的权重等事实似乎也在印证着外界的评价。

这次出事的理房通平台,同样标榜自己为“第三方”。

2019年1月15日,蒋女士和马女士通过链家工作人员肖某在理房通App签订《理房通资金支付服务协议》。作为买方,蒋女士把147万首付款转入理房通账户。之后,交易因各种问题无法推进。直至4月底,蒋女士被马女士诉至法院,事情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交易终止其实是链家工作人员有意而为之。上地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查询到的信息显示,此笔购房交易共有两次网签记录,1月17日网签合同中名为“孙全志”的人被列为共同买受人,原共同买受人蒋女士不在其中。与此同时,协议显示若交易不成功,资金退回至孙全志账户。

7日之后网签撤销,147万首付划至孙全志账户。

首付款交了,房子没买到,钱也没退回。离奇的是,买卖双方均未出面参与任何签字,并且不知孙全志是何人。经查证,孙全志为链家员工。事发之后,买卖双方就此向链家总部发起投诉、询问资金状态,链家方面表示,资金于1月16日通过理房通进入建委监管账户,仍在账户中。

回顾整起案件,伪造网签合同,资金去向不明,显然理房通和链家的业务流程存在重大“漏洞”。但链家方面给出回应,这是经纪人个人操作,链家也是受害方。

业界风云汇就此联系到一位链家经纪人,他坦承链家存在一定的过失,但补充道,涉事人员财迷心窍,从操作手法来看,“链家有点背锅的感觉”。

“背锅”一说显然不得大众支持,而这单交易纠纷也并非孤例,理房通此前就因资金问题被质疑。蒋女士在前往派出所报案时,便遇到一位发生于 2016年的类似事件的当事人。

目前,此单交易纠纷和原北京链家商圈经理胡某涉嫌通过伪造交易、伪造法律文件和虚构共同买受人等行为诈骗客户房款的案件有关,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刑拘。

另据天眼查统计,理房通运营主体北京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自身风险已有11项,周边风险高达132项,预警提醒13项,多次因房屋买卖、服务、居间合同而被起诉。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链家旗下贝壳找房同样是负面缠身。一方面是一系列的资本运作,链家投资人撤资,将股份通过协议镜像平移至贝壳找房,新增香港喜刻有限公司为股东,这些都被看做贝壳找房寻求赴港IPO的标志。因此,链家此前B轮融资中的对赌协议被人重提;另一方面是满天飞的裁员消息,6月1日脉脉用户发帖,贝壳找房近期将开始裁员。事实上,2月份就已经有过爆料贝壳找房“变相裁员”,“比滴滴狠”。

以上消息都未被官方证实,但无风不起浪,综合认证为贝壳找房员工的用户发言,最起码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贝壳找房内部并不稳定。

此外,关于链家和贝壳找房,“包邮区”曾在《感觉链家被掏空》中写到“以左晖为首的链家管理层玩起了金蝉脱壳”。天眼查信息显示,左晖持有贝壳找房94.38%股份,而其在链家的股权经过多轮融资已经被大幅稀释。

为什么要做理房通?

理房通给链家带来如此之多的麻烦,为何链家依然不离不弃?

答案很简单,这二者之间是相互绑定的。天眼查提供的信息显示,北京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的最终受益人为左晖,其持股比例为77.73%。

时间回到2014年,理房通于当年7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2014年12月23日正式上线,理房通成了左晖口中“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房地产金融”业务。

北上广深一套房动辄数百万、上千万,链家在房产服务行业已经站稳脚跟,为何还要费尽心思地去啃金融这块硬骨头?

左晖的真实想法无人可知,但业界有观点认为,其看中的是资金沉淀所能带来的收益。

房地产,是离钱最近的行业。

以北京地区为例,链家官网位于亚运村小营的一套房产报价为900万元,中介费为成交价2.7%,预计链家可从此笔交易中收取24.3万元中介费。这在业内已经是较高水平,业界风云汇了解到,普通中小中介收费标准在1%-2%不等。

即便如此,中介费相较于购房本金来说,也仅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一部分。如果能想办法把那900万元留住,其能够创造的价值定比中介费更加可观。

上线近五年,理房通对外宣传的重点不外乎两个,一是拥有支付业务许可证,二是第三方。其官网还写到,为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理房通设有实名制管理、客户资金100%集中交存、非客户指令,无法动用资金以及双重对账机制。以此来支撑“全国房屋资金担保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位。

链家这边,则是利用市场优势为理房通强势导流。一位在链家交易过的客户向业界风云汇透露,房产交易中链家要求资金必须经由理房通平台。当初买房时他与卖方达成一致,请求链家作为居间方仅进行见证,链家依然坚持将资金存入理房通账户。

为此,链家工作人员劝说买方,如果把钱直接转给卖方,存在未完成过户卖方拿钱走人的风险;同时警示卖方,首付不到账,贷款也没发放,这种情况下过户容易陷入被动。

基于上述操作,理房通很快成长起来。官网显示,截至目前理房通全国交易单量已达744927单,仅北京地区总用户量就有981035人。

但扒开这一串数字,理房通深层有诸多“未解之谜”。

比如,是否存涉嫌“自担保”、是否存在资金池。据《华夏时报》报道,2015年8月7日,卖方王某杰与买方刘某、链家签订《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随后,王某杰又与刘某、链家、北京中融信担保有限公司签订《融信托管协议》。

刘某通过POS机刷卡方式,以“消费”类型向销售点“理房通”支付90万元购房款。待刘某完成过户后,理房通再将90万元转给王某杰。没能从理房通拿到90万,却被要求过户的王某杰,于2017年3月2日对中融信和理房通提起诉讼。

理房通大股东为北京中融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后者最终受益人同为左晖。早在多年前,央广网等多家媒体就已经曝光中融信或涉“自担保”;另外,王某杰认为理房通的操作存在多处疑点,POS机不在理房通互联网支付业务范围,理房通很可能以此形成巨额资金池。

时间维度上,链家似乎还在努力让资金尽可能久地停留在理房通。水木社区有网友反馈,卖房过程中链家表示通过理房通当天或者次日即可拿到钱,随后改口三个工作日才能拿到定金。并且链家还以建委网站瘫痪、理房通下班、周末休息为由进行拖延。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此次蒋女士和马女士交易纠纷持续发酵,理房通怕是要重新接受公众的审视,“第三方”、“安全”等标签随时都可能被撕下。

怎样才是真正的第三方?

无论是资金的监管还是信息的发布,此前行业都缺少第三方机构。现如今,这两件事链家都做了尝试,但理房通离房产界的“支付宝”差距甚远,贝壳找房更没能成为“找房大平台”。

倘若链家旗下的理房通和贝壳找房为其他业内玩家效仿,那可以想象,事态将越来越不可控。

有案可循,十几年前有不少中介机构打着监管的旗号,要求交易中的首付款必须经由从自家平台。但经曝光这些资金多被中介挪用以扩张业务,大肆开店。后来因经营不善,中介机构资金链断裂跑路,最终受损的还是买卖双方。

从那之后,政府部门对交易流程从严管理,中介禁止占据客户资金。但时至今日,乱象似乎依然未能彻底清除。

因此,行业需要的是真正的第三方,而非打着引号的第三方。

国外的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比如信息发布环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家都已建立起MLS房产交易系统。由众多房产经纪人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信息系统,共享信息资源。

以美国为例,其MLS系统按照经营区域和运作规模划分为地方性和区域性两大类。地方性MLS由各城市的房产经纪人协会建立、管理和运营,区域性MLS则是多个地方性MLS的联合。

对比贝壳找房,最大的区别在于运营主体的差异。贝壳找房是链家掌权,MLS是行业协会共同管理。与此同时,在国内链家还身处行业以及协会的对立面,曾多次被58、我爱我家、麦田房产、中原地产等其他企业联合“围攻”。就此,贝壳找房的公信力可想而知。

行业呼吁改变,毕竟任何一位从业者都不愿客户谈中介色变。而从买卖双方的立场出发,不奢求所有历史遗留问题一次性解决,只希望某些企业不要在“水很深”的现状之上,再把水给搅浑。

所以,蒋女士和马女士的交易纠纷就是一个缩影,各界若不予以足够重视,或将后患无穷。

1 阅读:105

业界风云汇

简介:一群互联网和媒体人融合后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