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遥感数据决策、以可视化避坑。——碳遥感
当前,越来越多的林业开发者希望通过CCER或VCS机制将造林项目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然而,林业碳汇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投入大、前期成本高的特点,一旦在早期判断中选错了项目位置,可能面临地类不合规、数据不完整、项目无法注册的重大风险,甚至造成数年投入打水漂。因此,在立项初期就准确识别项目的可开发性,变得尤为重要。
项目的可行性并不止取决于植被种类和面积,关键还在于数据是否连续、地类是否合规、碳汇增量是否可验证。遥感技术正逐渐成为判断项目潜力的第一道关口,既能提升评估效率,又能规避合规风险。
那么,如何利用遥感手段,在立项初期就快速评估项目的开发潜力?我们总结了“五问式遥感筛查法”,帮助林业从业者少走弯路,快速识别具备碳汇开发可能性的区域!
【第一问:这片地过去是不是林地?】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为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CCER-14-001-V01)》的规定,
“项目土地在项目开始前至少三年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规划造林地”
必须是由非林地向林地发生转化的过程,才符合碳汇增量的定义。VCS等国际方法学也有类似要求,强调“新增林地”是核算碳汇的前提。
我们在多个项目中发现不少区域虽然植被覆盖良好,但造林前原始郁闭度已高于0.2,甚至超过0.4,这类地块可能原本就是天然林或封育林地,不符合“新增碳汇”的要求。因此,对“事前是否已经成林”进行判别,是遥感可行性评估的核心任务之一。
怎么用遥感判断呢?可以通过多时相(通常建议至少追溯10年)光学影像判读植被变化趋势,结合土地利用分类产品(如FROM-GLC、ESA WorldCover),识别该区域是否在造林前三年持续表现为非林状态。如影像中反映出该区域在造林实施前为裸地、草地或耕地,则更有可能满足合规要求。
(森林覆盖率分析)
【第二问:这片地有没有足够的“完整度”?】
“完整度”指的是遥感图斑是否连续、清晰、闭合。很多项目在地面看起来成片,但卫星图上却是破碎的、多孔的,这种情况在遥感上很难测算准确的面积,也容易在审核环节被认为数据不严谨、面积不可信。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CCER-14-001-V01)》的规定,
“项目单个地块土地连续面积不小于 400㎡;对于 2019 年(含)之前开始的项目,土地连续面积不小于 667㎡”
项目区应具有一定的最小连续面积,并在遥感图斑层面具备边界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确保其具备独立监测与碳汇核算的空间单元属性。
可通过中高分辨率影像(如Sentinel-2、Planet、GF系列)叠加NDVI图层,对照区域边界识别林地斑块的连续性和完整度。如图斑在多个时相下均保持边界稳定,且无明显破碎结构,则更可能被判定为合规图斑。
(图斑分析:规模小且分散)
【第三问:能不能看到清晰的造林时序?】
造林项目需要证明是人为实施的、逐年推进的过程。根据CCER造林碳汇方法学要求,项目应能提供项目开始时间与造林时间的有效证明材料,以判定碳汇增量的真实性和额外性。
“通过项目开始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判断项目活动的开始时间是否准确”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项目由于时间久远、管理变更或资料遗失,难以提供连续完整的纸质造林档案。这时,遥感时序影像就成为关键补充手段——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光学影像进行序列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林地从无到有、从稀疏到浓密的演化过程,从而反推出建设的具体时间段。
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也增强了项目在注册及核查阶段的说服力。对于缺乏现场记录的历史项目区域,遥感“时间证据”已经逐渐成为DOE采信的重要依据之一。
(造林时间分析)
【第四问:有没有先砍再种?】
是不是在采伐迹地反复造林? 遥感时序分析可以识别区域在过去是否存在伐后再造行为,这一点在一些南方项目中非常突出。我们在实际案例中发现很多区域普遍存在“先砍再种”“造林后又砍伐再造林”的周期性行为,从遥感角度看虽然“绿”了,但方法学上已不再属于新增林地。方法学中明确要求:
“通过遥感确认各地块是否存在砍伐后重新造林导致的土壤扰动”
因此,在遥感评估中要特别注意“图斑历史”,使用多时相影像(10年以上)复查造林前地类和植被演替过程,避免因人为操作痕迹影响碳汇真实增量判断。
(森林扰动分析)
【第五问:这片区域的碳汇增量是否有“技术可能”?】
这是遥感评估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直接关系到碳汇项目经济回报的核心判断。因为即使一片区域地类合规、图斑完整、数据可查,如果其本身缺乏碳汇增长潜力——即生物量无法实质提升,那么最终将难以产生可核证的碳减排量,开发价值也会显著下降。
判断项目是否“值不值得做”,关键在于该区域是否具备真实的、可监测的生物量增长潜力。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例如: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了解地势特征、分析气候资料获取降水/温度条件、利用树种分布及生长模型预测单位面积的碳增量空间;再叠加时序影像判断植被盖度变化趋势,进而预测未来10-30年的碳储演化路径。
因此,遥感不仅能辅助开发者避开“不可注册的区域”,更能帮助识别“值得投资的碳汇资源”,为项目收益做出科学预测,是林业碳汇开发者前期不可或缺的决策工具。
(生物量精度评估)
遥感不是项目开发的终点,但它可以是最聪明的起点。对于林业碳汇开发者而言,前期判断的准确与否,往往直接决定了后期的注册成功率与投资回报率。遥感在可行性评估阶段的价值,不仅在于节省大量的人工巡查和数据整理成本,更在于从源头上避免选错地类、图斑破碎、碳汇潜力不足、事前已有植被、林种属性不合规等高风险区域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通过“五问式”遥感筛查方法,开发者可以在项目前期快速判断“能不能做、值不值得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数据决策、以可视化避坑”。
碳遥感团队已建立针对林业碳汇项目的“遥感预评估模型”,可在项目启动前提供快速数据筛查服务。遥感作为林业碳汇项目前期的“技术兜底”和“决策参考”,辅助开发方识别“不值得推进的地块”。如您正在筹备碳汇开发项目,欢迎与我们联系,共同开启从“看得见”到“变现得了”的绿色转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