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5亿历时10年,全球首颗P波段遥感卫星终迎发射

碳遥感 2025-04-29 10:00:40

这是一场面向森林碳未来的“升空”行动。——碳遥感

(图片来源ESA官方资料)

2025年4月29日09:15(UTC时间),一颗承载着全球森林碳监测希望的卫星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升空。它是欧空局(ESA)倾力打造、历时十年研发、投入5亿美元预算的全球首颗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卫星——Biomass卫星。作为ESA地球探索者计划中的重要一环,Biomass的使命远不止于拍摄地球表面,而是要为全球森林碳储量带来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动态化、可验证的数据。

一、Biomass的使命:获取生物量信息

在全球碳循环中,森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碳储存在树干、枝叶和根系中。森林每年吸收约80亿吨CO₂,然而,我们对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真实体量及其动态变化知之甚少。

Biomass卫星的核心使命,即是利用P波段雷达遥感穿透森林冠层,获取森林三维结构和地上生物量信息,从而系统性估算全球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趋势。这将极大减少目前对森林碳“估算而非测量”的依赖,填补VCS、REDD+、CCER等碳项目中最薄弱的数据环节。

(视频来源ESA官方资料)

二、P波段雷达:穿透森林的“深空之眼”

Biomass是历史上首颗搭载P波段雷达(波长约70厘米)的地球观测卫星。相比常见的C波段(Sentinel-1)和L波段(ALOS-2)遥感,P波段具备更强的穿透能力,能深入树冠、触达主干层,从而观测森林整体结构而非仅表面叶片。

Biomass卫星的观测任务分为两个阶段:

层析成像阶段(Tomographic Phase)

● 类似CT扫描,合成多角度影像重建森林内部结构,精度可达15–20m(垂直)、200m(水平);

● 为期18个月,将生成人类首个全球三维森林结构图;

干涉成像阶段(Interferometric Phase)

● 干涉成像阶段(Interferometric Phase)单次观测可获取树冠密度与初步结构,多次叠加可估算树高和生物量变化; ● 持续约4年,计划输出至少5次全球森林图。

(视频来源ESA官方资料)

此外,P波段数据还可用于:

● 监测极地冰盖移动速度;

● 探测沙漠下方古河床与地下结构;

● 修正密林地区地形误差。

三、Biomass的价值:为碳市场带来透明与信任

目前全球碳项目最大难题之一,是“无法量化的碳汇”。Biomass的发射,被业界视为推动全球森林MRV(Monitoring, Reporting, Verification)体系迈入“定量可信”时代的重要一步。

ESA在其官方资料中指出,Biomass所提供的生物量数据,可直接用于支持森林碳项目的碳汇量核算与时间序列监测,将为各国提交温室气体清单(GHG inventory)、参与REDD+、开发VCS/CCER项目等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

未来,Biomass所积累的开放遥感数据将可能:

📌 成为国际标准机构采信的数据来源;

📌 成为项目开发者与审核机构共同认可的“第三方证据”;

📌 成为提升碳信用完整性、吸引投资者信任的“底层支撑”。

(图片来源ESA官方资料)

四、遥感MRV的转折点:中国准备好了吗?

Biomass的发射不仅是一次科研突破,更是一次信号释放。它预示着全球森林碳项目监测逻辑的重大转向:

✅ 从依赖地面样地向多源遥感建模转变;

✅ 从经验估算向可重复验证的量化系统转变;

✅ 从项目内证向国际可信的透明系统转变。

中国林业碳汇项目当前正处于密集公示阶段,公众对项目地类真实性、碳汇量估算合理性、数据来源透明度等提出了大量质疑。引入以Biomass为代表的遥感MRV能力,不仅能提升项目自身的合规水平,更是走向全球碳市场的“通行证”。

五、一颗卫星的意义,不止于遥感

Biomass的升空,象征着森林从“看不见的碳仓”变为“可测量的碳资产”。当遥感技术越来越深入林业碳汇方法学、项目审核流程和碳信用市场,其角色将不再是辅助,而是“可信碳”的基础设施。

遥感不止看得见,还要看得准、看得清、看得懂。这是Biomass带来的未来,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现实。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遥感在碳项目中的应用,或者希望探讨林业碳汇项目设计策略,欢迎评论留言或联系我们。我们将不定期分享最新项目洞察与实操案例。

🌲让数据为森林说话,做有依据的碳减排。

2 阅读: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