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代相比,明洪武青花有自己的明显特点

醉蝶看文化 2023-02-09 15:33:04

明洪武朝(1368—1398年),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1)胎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要薄,呈现出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

(2)青料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翡翠艳丽,不同于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中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3)造型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洪武青花瓷不如元青花瓷丰富,大件器物较多,主要品种有特大型碗、大盖罐、菱花口盏托、菱花口大盘、梨形壶、执壶、玉壶春瓶等。

(4)纹饰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帖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

洪武青花瓷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元代、清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以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洪武青花的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花纹、竹纹、松树纹、菊花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如意云纹、宝相团花纹等。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青花瓷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0 阅读:15

醉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