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八大码,一场美丽的意外成就如此“美人醉”

醉蝶看文化 2023-02-09 12:10:02

高温红釉瓷器向来是陶瓷烧造工艺的试金石,冠绝古今。 豇豆红是皇冠上的宝珠, 但与宝石红并置,它看上去红得含糊糊、温吞吞,很容易误以为不够鲜艳、不够热烈、不够纯正。 这的确不是起初期待的结果。

红釉的烧造,精彩处或如凝血,或如红宝石,最大限度激发出红的激情。但红釉烧造如刀尖上的舞蹈,温度稍高稍低,气氛稍浓稍不足,都难达到理想颜色。 问题太多,不能穷举。有时烧成黑色,有时干脆没有了颜色(行话叫“烧飞了”,精准传神),还有时候出现意外的绿色,南辕北辙。多数时候,这些失败的作品或被当作废品砸碎,或作次品变价。 但有人从某些残次品中读出惊人的美,叹为绝色。有称“美人醉”,有称“桃花片”,有称“孩儿面”。偶见点点绿色如青苔称“绿苔点”,或大片绿如瓜皮葱翠清爽称“瓜皮绿”。笼而统之叫做“豇豆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康熙豇豆红八大码

皇帝喜爱,下旨御窑厂专门烧造“次品”豇豆红。但这比起烧造红釉更是难上加难。 红釉再难也有标准,有标准便有方向,但产生的问题千差万别,毫无规律,更无标准(标准就是要排除问题)。好比你有一个碗摔破了,但发现残破带来别样的美,希望再有一件破成同样的,甚至破得更漂亮的碗,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远比烧一百件一千件完好的碗要难得多。

清康熙豇豆红八大码

但豇豆红的任务仍然需要完成。我们并不清楚匠人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传世的豇豆红,并非特别稀有。但几乎没有大件,最高不过二十几厘米,而康熙朝之后,也鲜有烧造。 西方收藏家最多收集了八种,合称“八大码”(豇豆红釉盘螭瓶、苹果尊、莱菔尊、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印盒、镗锣洗八件套组),八件色调各不相同。其中一件苹果尊红绿相间,淡淡粉红间杂青苔绿点,最为特别。

苹果尊

另一件长颈瓶的绿色同样迷人,却是与苹果尊完全不同的釉,它是低温下二次烧造。趣味也大不相同。

盘螭龙尊

其他小件各具特色。 严格说来,豇豆红也可归于窑之变,但与“窑变釉”毫无相似处。 同样是追求变化之美,豇豆红无疑是含蓄的,却又是极致的。

红釉体现的是最高超的技艺,而豇豆红又再往前踏上一步,仿佛从高度的紧张中进入一种微醉与迷离,在精确的控制中进入一种失控,于是灵感与才华涌现,如诗人醉后的诗篇。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人醉”真是最恰当不过的美称。

镗锣洗

巧的是,这种叫太白尊的小瓶,据说就是取自太白醉酒的意象,又说是诗仙的酒坛,不可考。“美人醉”要是出现在太白尊上,倒是绝配。 这种器形是当时的创新,前朝未见。瓶身如半球,圆浑饱满。口如孩童噘起的嘴,乖巧可爱。虽然可以储水,却并不好用。可做案头清供,时时把玩。 瓶身还雕刻了团龙,远观不易察。

太白尊

莱菔瓶让人不明所以,其实莱菔是萝卜的雅称,叫萝卜瓶,马上就和器形联系起来了。 是因为灵感来源于萝卜,还是恰好与萝卜形似,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它诞生之后即成为一时之经典,却毋庸置疑。 器形的设计极为精妙。颈部瘦劲,中段轻轻一收就亮出优雅的弧线,与肩相接处三道弦纹,如海浪,层层推进,越往下越密,越紧张。但肩部顺滑的一转,压力卸去,化于无形。顺势而下的线条微微外拓,丰润挺拔,骨力中见丰腴。又与颈部内收的曲线一收一放形成呼应与对比,自上而下,瓶身线条流动,摇曳生姿。 足收得干净利落,不露痕迹。 除了豇豆红,莱菔瓶还有青釉或天蓝釉,甚至还见有雕刻装饰,单独看都精彩,但放在豇豆红面前,不免黯然失色。

莱菔瓶

印盒也叫印奁(lián),或印色池。通俗的叫法是印泥盒,一听就知道用途。这当然是印章的标配,如墨之于笔。 欣赏古代书画,很少能见到没有印章的。但印章最早并不服务于书画,早期的绘画也不用印章。今天看到早期画作上的印章,多是后人加盖上去。非但如此,印章最辉煌的年代早在秦汉时期,今天意义上的中国画,当时还未产生。 印泥盒虽然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显然难入文人眼。真正讲究起来,还是到了清代。 这是印盒中最经典的款形,俗称馒头式,虽然形象,但名字不雅。 上盖要拱起,是因为印泥是红色的一团,不像今天办公室用的那种,扁,而且平。

印盒

柳叶瓶,它立在那里,弱不禁风。 的确,这不是一个稳定的形制,如果出于实用的考虑,无疑这样的设计要被否定、弃之不用。

不但如此,烧制的过程更是充满惊险。 成形的过程且不必说,只看满窑(把完成的坯放入窑里)。

首先,上好釉的坯体,要小心地放入桶状的匣钵,一个匣钵放四五个,各自独立,不远不近。还不能贴着匣钵壁,否则烧成瓷时,就粘在壁上,连匣钵也废了。 这时,你两手稳稳把匣钵端起,意外的晃动就可能导致全部重来,严重的,坯体可能已经碰坏,看不见,但一烧,问题就出来了,成瓷时或有裂或其他,无可挽回。 接下来,端匣体移进窑里。窑房地面自然坚实,但却不如瓷砖般平整,你却要像在冰面上滑行。上身不动不摇。窑门很窄,门外是窑堂,上面架块木板,要从木板上走过去,有起有伏。手仍需稳,四五个瓶子在匣钵里。

柳叶瓶

柳叶瓶瓶身下部细细长长一收,像极了柳叶,只是没有叶尖。由下往上,仍是纤细,却渐圆润饱满,至肩部迅速一收又向外绽开,舒舒展展。肩真漂亮啊,哪是瓶,是美人。香肩半露。 身材比例恰到好处。口部外展,却放而能收,仍有几分矜持。除了具体而微的美,这件小瓶还有一种罕有的诗意。 因为形如柳叶(对比一下石榴瓶,它是欢快的,多子多福),杨柳的意象自然满溢其间。 轻风拂柳,细叶裁出,风细柳斜。

呈色不匀、红绿相间的缺憾,反成为豇豆红釉独特的美

0 阅读:14

醉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