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谁可以开发课程
谁可以开发课程呢?大家可能说,首先得是某一方面的高手啊。比如,武林高手才能教武术,退役球员才能当教练,大富翁才能教投资理财,企业家才能教企业管理等等。我把这个称之为“实战型”课程开发。
然而,这个也并不绝对,孙武在写出千古名著《孙子兵法》时,从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打过仗。所以,如果一个人虽然不是某方面的高手,但是他可以通过广泛的学习与总结,或萃取他人的经验,来完成课程的开发。我把这个称之为“研究型”课程开发。
具体来说,课程开发的人员有以下几类:
①骨干员工
最理想的课程开发应该是你在某个领域有了足够的积累,有强烈想要分享和表达的冲动,因此,企业内骨干员工是课程开发的最佳人选。骨干员工一般是企业的业务高手、技能达人,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企业的制度、流程非常熟悉,适合开发业务类、技能类课程。
②培训部门
一般通用类课程如公司文化、规章制度、员工素养、管理能力等由公司培训部负责开发,培训部同时要对其他开发课程的人员培训课程开发技术。
当然,小的公司培训部门归属人力资源部,大的企业可能会成立专门的管理学院,比如汇川技术的“汇川书院”。
③兼职讲师
规模稍大的企业一般都有讲师队伍,这些讲师一般由公司的骨干员工或管理者兼任,兼职讲师可以讲授公司已经成熟的课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独立开发课程。
比如,布衣公子就曾担任汇川技术的兼职讲师,主要负责开发及培训《汇川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基因》这个课程。
④单位领导
单位领导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由于领导的独特身份,这些经验更具备权威性和可信度;且领导具备全局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所开发的课程更能贴近员工的需求。
比如,汇川书院的“杰出经理人特训营(OMT)”系列课程,就是由公司董事长朱兴明先生亲自带队开发并担任授课讲师。
⑤咨询机构
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外部咨询机构通常拥有成熟的课程开发经验和娴熟的课程开发能力,因此他们更擅长开发课程,可以作为企业课程开发的技术指导,或直接参与企业的课程开发项目。
比如,布衣公子的朋友,苏州褚莉莉老师,就为企业提供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开发服务。
1.3 需要怎样的能力
根据布衣公子个人的经验,课程开发的人员一般需要下面的这些能力。同时,经过整个课程开发过程的洗礼,课程开发人员也将会持续锻炼如下能力。
①萃取能力
即从标杆员工、业务大牛、技术骨干等有经验的人身上,萃取出最佳实践和技术,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案例的能力。
如果是萃取自己的经验,则是一种总结能力,即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等的能力。
②钻研能力
即深入学习和钻研课程开发主题相关知识、技能的能力,即使是非自己工作领域的内容,也能钻得进去。
③思维能力
即系统思考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确定单个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理清课程内部串联起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会利用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流程图、结构图等。
④整合能力
将内部萃取的丰富经验和外部学习的繁多素材,在课程内在逻辑指导下,构建出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培训课程的能力。
⑤写作能力
能够使用精确恰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课程讲义,使得知识概念易于理解,技能操作清楚明白,案例故事生动形象。
可以说,我的文字功底正是在多次课程开发及迭代的过程中,得以不断训练和提升,而后,在开发新的课程时,效率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形成了写作能力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⑥攻坚能力
即不怕困难的勇气、不厌其烦的耐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不怕困难的勇气,才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才能忍受许多繁琐的工作;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啃下硬骨头,渡过各种难关。
布衣公子在开发课程时,当思维无法突破的时候,当任务非常繁琐的时候,非常痛苦,痛苦地想要撞墙!非常疲惫,疲惫地想要放弃。但我想到,如果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那么就不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也就无法给自己的人生开拓一片新的空间。
1.4 课程开发的方法
①经验萃取法
萃取原本是化学词汇,是一种分离和纯化化学物质的方法,后被培训界引用,用来比喻对经验的提取。在课程开发中,经验萃取是最基本的方法。
比如,布衣公子开发《揭秘PPT真相》、《企业文化建设》、《实用课程开发》、《人生需要规划》、《时间需要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品牌建设》等课程时,主要采用的就是经验萃取法,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来自于布衣公子本人的实践或工作经验。
②研究学习法
即“采百家花,酿自己蜜”,通过广泛地学习和研究各种素材资料,以自己的课程目标为核心,选取其中有用的知识点,按照自己的逻辑将之串联起来,并进行深度整合,成为完整的、独特的课程。
布衣公子开发《传统文化心得》、《通用商务礼仪》等课程时,主要采用的就是研究学习法,因为这些主题内容丰富,并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研究才能理解和掌握。
③分工协作法
如果课程开发者是一个团队,可以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开发,更为高效。在前期的课程目标及大纲的制定阶段,可以采用共同推进的方式,通过集体讨论,大家灵感迸发,效率更高且更具创造性。
在素材搜集(包括经验萃取)、讲义撰写、材料制作等几个阶段,可以采用分工的方式,每一个人负责一个模块,这样并行推进,会大大缩短课程开发的周期,以确保整个项目能够按时或超前完成。
④借助外脑法
可借助外部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来指导课程开发的技能和方法,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率,甚至也可以让专业机构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课程开发项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