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到成长,可能逻辑变了。

正念映天 2025-03-09 19:37:11

市场热了起来

如果从2021年开始算,A股已经熊了4年。

如果说2021-2024防守居多,那么2025开年,就转向了进攻。

进攻和防守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逻辑似乎变了

如果依然按照价值投资的逻辑,大部分科技企业是不能投资的。

行业格局并不清晰,未来,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至今谁也不知道。会是宇树吗?它未上市,上市了也未必。会是deepseek吗?也未必,因为阿里巴巴和腾讯也都还没发力。腾讯最近稍稍推了一把元宝,下载量马上超越了deepseek。阿里巴巴和苹果的联合,难道不会让人充满期待?

如果要看基本面,就更无法投资。寒武纪的股票名称后面还带一个"-U",表明企业还未盈利。处于亏损和微利之间的企业在科创板中还有不少。

最后看估值,其实科技指数并不便宜:

进攻的逻辑

以寒武纪为例,如果基于基本面的分析,寒武纪绝对算是垃圾股,因为2024年3季度,依然亏损7.2亿,2017年上市至今从未盈利。但是,截至2025年3月7日,今年以来寒武纪上涨了13.98%,2024年上涨了387.55%,2023年上涨了147.36%。为什么一只持续亏损的股票却能发生如此大的涨幅?

一定不是基本面,而是市场情绪,因为它代表了中国芯片之光。

情绪最大的表达就是交易,

我们拉了一下2021至今万得全A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发现自2024年9月24日起交易量和换手率明显升高。每日交易量从2024年9月初的不到1万亿,上升到大部分时间1.5万亿之上,2024年10月8日达到了2.9万亿,2025年3月7日达到了1.86万亿。

交易的背后,是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故事,deepseek的故事,宇树机器人的故事,小米汽车的故事,阿里巴巴的故事,以及最新的manus的故事。

虽然基本面不佳,但是故事暂时无法证伪,因为上市公司的1季报要等到4-5月才能发布。而在此之前,充满了太多的宏大叙事和想象力。

最后,增量信息就变成了支撑成长的最有力证据。如果每天、每周都有关于科技的新的发明、新的模型、新的软件、新的突破,新闻+热情+想象力+交易,最后就变成了牛市。

于是,这又变成了一个久期的问题,深度价值投资者说,我买的是余生。而成长投资者说,我买的是现在。都没有错,你如果可以把自己的久期拉的很久,自然可以在成长风起时坚守红利和价值,泰然处之。如果您做不到,关注交易量,关注每天发生的增量信息,跟随市场,直到证伪,也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2024年的ChatGPT是智能时代的开启,那么2025必然是觉醒之年。从这个角度,不论软件应用、还是机器人、云计算,或者低空经济,还有很长额路要走。所以,如果您相信未来的科技振兴,先上车,跌了补,可能更加不会错过。

暖光

我们关注的盈米基金管理的投顾组合暖光,最近一次调整后,也加强了进攻的风格。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大概科技40%,微盘20%,黄金10%,美股10%,红利20%。我想也是改变观点,拥抱成长的表现吧。

写在最后

我们朦胧地意识到,风格变了。增量信息以周为单位出现,国际局势不断动荡但负面信息不再仅针对中国。如果还是抱着过去几年的投资风格,有可能会错过来之不易的一波。

当然,过程不会顺利。简单的可以这样推演,

假设1:1季度炒科技,1季报出来后很多科技企业不及预期,然后市场再次回到红利和价值。

假设2:1季度炒科技,1季报出来后科技企业业绩不及预期,但在边际改善,2季度科技继续。

......

各种可能都有。

我想,我们只是想提示一句,如果风格真的变了,投资的思路也要变一变。毕竟,大家也经历过2019-2020,科技、白酒、医药疯涨的年代。思维模式不要固化。仅此而已。

0 阅读:1

正念映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