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入主中原的背后玄机:大一统前的备战,蒙古早期的镇戍组织

佑渊说历史 2023-03-02 02:34:23

元朝能入主中原靠的是什么呢?强大的蒙古铁骑?先进的武器装备?优秀的作战方式?其实还离不开蒙古早期的镇戍制度。什么是镇戍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蒙古人口较少,而占领的地区较多,就不得不重视地方军权和管理当地投降的异族部队,于是产生了早期的镇戍组织。

1、窝阔台时期镇戍组织的发展

1229年,窝阔台即位,鉴于蒙古军数量减少,难以满足征伐需要,立即着手统一汉军编制,加强与其它各军之间的联系。当时汉军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汉军指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包括汉人、乣人、契丹人、女真人等,而狭义上汉军专指长江以北汉族人组成的军队。

太宗元年(1229年)十一月,窝阔台对探马赤军进行编组,重新签军,然后向中原、西域、高丽等地区派出蒙古镇戍军队,各城池内以探马赤镇守,多少不一。自窝阔台时期,签军充当探马赤军,规定严格,此时期探马赤军才真正大规模组建起来,但由于蒙古人多不愿离开草原,长期生活在中原内陆地区执行镇戍任务。

所以,蒙古各部抽调签发兵役时,往往以私属自己的外族奴隶充任,或是犯错误的蒙古人去充当探马赤,因此,造成探马赤军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色目人、蒙古人,又有不少契丹人、汉人、女真人,故而史书有称“探马赤则诸部族也”。由此,探马赤军成为执行镇戍任务的蒙古军队。

窝阔台时期已经使用探马赤军分派各地进行镇戍,巩固新占领地区,各地探马赤军都设置总帅统一来掌管、指挥,授予“兵马都元帅”职务,具有分置镇戍、统帅出兵、指挥作战等权力,听命于被可汗派往某一地区坐镇的蒙古宗王调度。

都元帅一职的出现,打破了蒙古传统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袭官制度模式,前任去职后,一律由蒙古可汗亲自指定继承官,一般不考虑用其亲属继续袭替,而是重新选择具有指挥才能者上任。都元帅大多数出自蒙古可汗亲信的怯薛军组织,以该组织人员出任汗廷重职,自成吉思汗时期确立,由窝阔台具体化,到忽必烈完善扩大。

太宗六年(1234年),金朝灭亡,窝阔台为巩固已占领的金朝旧境,一方面在河南、川陕地区安排探马赤军与汉军一同镇守,组成一道防止南宋北上的防线。一方面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定期组织兵力南下侵入宋境,攻城掠地,滋扰敌方。窝阔台时期的汉军万户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不论是从实力还是从权力方面都要强过成吉思汗时期,太祖时期对汉军基本沿用金代制度,“万户”职品较低,限制很大。

太宗即位后,开始重用汉军力量,将汉军万户的地位提升,用于“以汉制汉”的早期尝试,这个时期设置“汉军万户”是窝阔台对汉军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窝阔台先是在乙丑年分封三个万户,唐长孺、李涵所合撰《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中有详细、严密的论述。此后黄时鉴、王颋、胡小鹏三人各自发布了论文,考证翔实,充分证明了当时三万户为史天泽、刘黑马、石抹也先,这三位万户长是当时汉军中最主要统帅。

直到蒙古灭金后,窝阔台根据占据中原的新形势,又新增四个汉军万户。《元史·刘黑马传》中记载“会增七万户,仍以黑马为首,重喜、史天泽、严实等次之”。由此可以判断刘黑马、史天泽、严实、石抹也先、重喜都是窝阔台初期的增设的万户。

根据史料,可判断出另外两人是张柔、张荣兄弟。随着战争扩大,太宗还继续设立了其它万户,在《元史·太宗本纪》中记载:“十二年庚子春正月,命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此时万户已经增至八个了。

根据《元史·兵志一》中载太宗八年(1236年)七月一条诏令:“燕京路宝州等处,每二十户签军一名,令答不叶儿统领出军。真定、河间、邢州、大名、太原等路,除先签军人外,于断事官忽都虎新籍民户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二数内,每二十丁起军役名,亦令属答不叶儿领之。”此答不叶儿即使答不己儿,其统领数路签军,人数达三四十万众,可见答不己儿也是增设的万户之一。

在窝阔台时期,汉军万户作为一种新的军事体制被确立,是蒙古的万户制在中原地区的延伸和扩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它的民族成分复杂,兵源广泛,军事力量强大,派往各地镇戍,对巩固攻占地区的稳定,做出突出作用。

总的来说,窝阔台在中原设置的镇戍组织,主要是想在灭金后时局不稳下,努力恢复宋金对峙的军事局面,遏止宋军利用蒙金交战的混乱时机,北上收复失地。此时,镇戍各军已有了统一指挥机构和比较稳定的后方支援,使得对宋防线稳固。

2、蒙哥时期镇戍体系的过渡

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进驻漠南汉地之后,蒙古统治者刚灭了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占据长江以北广大土地,使得中国北部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忽必烈根据当时环境,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强化军队纪律,保护当地农耕生产和屯田免遭破坏,因而受到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欢迎,在当时许多文人大夫看来,忽必烈正是这样做出表率,所以纷纷前来投靠。

在此总领漠南期间,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扩充军备,整编地方的武装力量。1253年,忽必烈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公元1259年七月,元宪宗蒙哥在进攻南宋合州时,病死于钓鱼山,使得蒙古内部的分歧白热化,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一派,与以忽必烈为代表的一派,势成水火,两大利益集团摩擦不断,终不得不斥诸武力争夺帝位。

3、忽必烈时期推进地方镇戍的军事背景

宪宗九年(1259),蒙哥病死钓鱼山,忽必烈匆匆北还,当时其军事力量,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东道诸王,如塔察儿、移相哥、忽刺忽儿、爪都等率领的蒙古军、怯薛军、探马赤军;另一种是在北方汉地拉拢、整编的地主武装,像董俊、严实、史天倪等武装头目,忽必烈更多依仗随其南征的汉人世侯军。

忽必烈利用中原地区强大的物质基础,兵强马壮、粮草充盈,逐渐占到优势。当时“哈喇和林之食粮、饮料皆自汉地转运而至,忽必烈合罕乃下令禁绝粮道,其地困于饥馑”。经过四年的斗争,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屡次大败后,众叛亲离,终不得不向忽必烈投降,促使漠北与中原地区恢复了统一。

忽必烈建元之初,沿袭上代的军事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中原背景,军队系统比较繁乱,元代文学家胡祇遹曾这样评论过元朝军制:“本朝最偏重者无若军政,最纷乱者无若军政……内立枢府兵部,无簿籍之可寻,外设行省、统军万户府,无一定之行伍”。中央缺少统一的军事调度,地方镇戍缺乏机构指挥,很不完善,随着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以往的镇戍结构不足以巩固统治。

“蒙古入关,种姓丁口稀少,略地广远,好多地区皆无力镇戍,于是利用在征战中征服的军民,建立了一种梯形的军制”。此时,镇戍在中原的探马赤军已经涣散解体,出现“金亡之后,散居牧地,多有入民籍者。”的现象,急需新的镇戍军队来维护地方安宁和军事作战需要。

由于忽必烈常年经营中原汉地,远离了蒙古部落势力,当时忽必烈所依仗的军事力量,只有东道诸王和中原汉人地主、世侯的私人武装,这种武装形式有很大局限性,因为东道诸王早已脱离蒙古汗廷,演变成一个松散的同盟组织,凝聚力不够;而中原汉人的地主、世侯武装,很难有效控制,使军令难统一调度,所以忽必烈急须对地方镇戍军进行变革与强化。

忽必烈还意识到目前地方镇戍制中,存在着严重隐患。汉人世侯的存在,对蒙古贵族统治存在着威胁,史载:“潘方侯伯,牙错棋置,各土其地,各分其民,擅赋专杀,父死子没,今一再传,年皆未及四十,书传方略,时务情伪,莫不明练,而各握重兵,多者五七万,少者亦不下二三万……以经观之,其宁甘于束臂坐老岁月志富而已哉?”

由此看出,汉军万户侯的权力过大,子承父业,世袭不断,军政同管,不上缴朝廷税收,而且不尊王法,“尽专兵民之权”,数十年专制一方,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使得元代朝廷对这些汉藩非常顾虑。

中统二年(1261),山东爆发了李璮之乱,一批汉人地主武装谋反,使得忽必烈更下决心,对汉人万户、地方镇戍机构、军事将领权力进行重组,实行民、兵分治,解除部分汉人将领的兵权,取消汉人诸侯的封邑,归还朝廷,并且不再让将领的子孙世袭,稳定了朝廷政权。

而且,随着金朝灭亡,南宋不断作战失败,大批军队、地主武装投降元朝,如何处置这些降军,稳固地方,成为蒙古统治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忽必烈采用了分散消化的办法,对降军、地主武装进行召编、加封和安置,使得内患局面得到缓解。

4、忽必烈时期地方镇戍体制特点

公元1260年,忽必烈夺取汗位后,即以中统为年号,使蒙古政权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这是他沿着“汉法”的道路前进的重要标志,按中原固有的封建格式来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其作用彰显忽必烈要入主中原,兼并各族,治理天下的雄心大略。

在忽必烈即位前,蒙古诸汗并不适用年号,忽必烈却来了一次大变革。在这转变统治方式的过程中,却受到很大阻力。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的叛乱,不理会西北藩王的指责,出兵击败海都叛乱,都是对此阻力的清除;随后镇压李璮的叛乱,解除部分汉族地主豪强兵权,避免了北方地区分裂局势,这一系列军事动作中,都有忽必烈深思熟虑的安排,归功于对军事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改良。

自中统建元后,忽必烈面对复杂的内忧外患,及时调整了军事体系,尤其是对地方镇戍体制,加以完善,设立枢密院,调节中央与地方军政指挥权,从而“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对于完成统一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