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娶白富美,陈诚抛弃发妻,败逃台湾时却带着原配,照顾她一生

我是洋洋 2025-04-21 16:31:11

1931年的一天,蒋介石把陈诚叫到跟前,开门见山地说要给他牵线搭桥。他打算把谭延闿的三女儿谭祥介绍给陈诚认识。这个提议让陈诚颇感意外,没想到蒋介石会亲自出面为他做媒。蒋介石这一举动,显然是想通过这桩婚事来巩固与谭家的关系,同时也拉拢陈诚这个得力干将。

陈诚听完后,既感到意外又有些高兴,他完全理解蒋介石的用意。然而,由于家中已有妻子,他无法隐瞒这一事实,只能委婉地推辞,并坦诚地说明了拒绝的理由。

听完这番话,蒋介石沉默了好一会儿,没有立即表态。他只是让陈诚先回去好好想想,等想清楚了再给他答复也不晚。

陈诚接到这个意外的机遇后,回到家中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复思考这件事的利弊,一时间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应对。

1898年,陈诚在浙江青田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坚持传统观念,对陈诚的教育非常严格。父亲希望他将来也能从事教书的工作,过上稳定的生活。

陈诚对教书育人兴趣不大,从浙江第十一师范毕业后,他一门心思就想投军报效国家,认为真男人就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不过,当时他苦于没有合适的参军机会,一时找不到理想的途径。

尽管他心存不满,依然在外面游荡,拒绝回乡教书。最终,在老同学的鼎力支持下,他成功考入了保定陆军学校。

陈老先生听到消息后,顿时怒火中烧,情绪激动到极点,结果一下子病倒了。从此,他只能躺在床上,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维持生命,他不得不每天喝药,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

陈家的经济支柱突然病倒,家庭收入急剧下降,生活状况每况愈下,无法继续支持陈诚的学费和日常开销。

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局势动荡不安。保定军校不得不暂停运营,进行为期一年的整顿。学校决定让所有师生暂时离校,等待进一步通知后再返校复课。

陈诚终于抽空回了趟家。父母看他年纪不小了,着急他的终身大事,四处托人介绍对象。最后,他娶了老同学吴子漪的妹妹吴舜莲,算是把婚姻大事给解决了。这之后,靠着吴家的经济支持,他才能安心在保定军校读完书,顺利完成学业。

陈诚加入军队后,职业生涯并不顺利。起初,他追随了与蒋介石意见相左的邓演达,后来才转而投靠蒋介石。多亏蒋介石宽宏大量,并且看中了他的才能,多次给予提拔,陈诚才得以在国民党军队中崭露头角。否则,他可能永远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陈诚和妻子吴舜莲的婚姻并不深厚,主要原因是陈诚常年在外征战,随军南征北战,夫妻俩很少有机会在一起。此外,吴舜莲没有受过教育,深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裹着小脚,视野狭窄,两人之间的交流存在明显障碍。

陈诚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很快也病倒了,几乎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常年需要人照料。因此,尽管陈诚和妻子吴舜莲已经结婚十多年,但他一直没把她接到自己身边。

基于这些原因,陈诚若在此刻选择离开吴舜莲,不仅会遭到吴家的强烈反对,指责他背信弃义,甚至可能被乡亲们视为无情无义之人,公开谴责他的不忠行为。

陈诚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尽管蒋介石对他十分器重,但他依然难以割舍自己的理想。

暂且不提谭氏家族的影响力,单从蒋介石有意栽培陈诚作为核心亲信这一点来看,陈诚未来的仕途必然是一片光明,前途无量。这种明确的提携信号,无疑预示着他将在政坛上迅速崛起,获得显赫地位。

因此,对于出身平凡但心怀抱负的陈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且令人煎熬的决定。

陈诚犹豫了好几天,始终拿不定主意,忽然记起自己的老同学吴子漪,如今成了他的大舅子,便约他出来喝酒聊天,想借机倾诉心事,顺便探探他的想法。

几杯酒下肚,两人的脸上都泛起了红晕,明显有些醉意。他们开始聊起以前在学校里的那些趣事,感慨那时候的豪情壮志,完全不懂世间的复杂与虚伪。聊着聊着,那种久违的亲近感似乎又回来了。

陈诚听到吴子漪一口一个"军座"地叫他,赶紧摆摆手说,咱们是自家人,今天不谈工作,就唠唠家常,用不着这么正式。

吴子漪和陈诚是老朋友,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吴子漪早就察觉到陈诚心里有事,于是主动引导他敞开心扉,把想说的都讲出来。

陈诚直接开门见山,向对方透露了蒋介石有意撮合他与谭家三小姐的婚事。

说完,他装作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抱怨生活不易,同时偷偷观察吴子漪的反应,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

吴子漪一时无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让当事人自己决定。

陈诚抓住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这些年遇到的困难和事业上的挫折。他特别提到吴舜莲性格刚烈,过去曾因一言不合就拿剪刀要自杀。如果现在回去跟她谈离婚,她很可能无法接受,说不定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因此,陈诚希望吴子漪作为大哥,能帮忙出面劝解,避免事态恶化。

吴子漪仔细听完陈诚的话,终于搞清楚了对方的意图。尽管心里不太情愿,他还是咬牙应承了这件事。

陈诚首先说服了吴子漪,也就是他妻子的哥哥,同意一同去进行劝说。之后,他才去找蒋介石讨论这件事。

蒋介石和谭延闿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尤其是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中,谭延闿扮演了关键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谭延闿的积极促成,这段婚姻可能不会如此顺利。谭延闿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显赫,还以其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为蒋介石的婚事铺平了道路。他的努力使得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合成为可能,从而巩固了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可以说,谭延闿在这段历史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谭延闿出身于显赫的官宦家族,其父谭钟敏在晚清政坛地位显要,先后担任过陕甘、闽浙和两广总督等重要职位,深受朝廷器重。

谭延闿在湖南历史上曾三次担任总督、省长及督军职务。尽管多次遭到北洋政府的罢免,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策略,总能重新掌权,恢复原有职位。他在政坛上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和能力,被誉为政界的“不倒翁”。

谭延闿加入国民党后,为了支持孙中山的军事行动,不惜变卖个人财产,这一举动赢得了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和重用。当时,宋美龄刚从美国完成学业回国,还未结婚。谭延闿则早年失去妻子,独自承担起抚养四个子女的责任,期间一直未再婚。

孙中山曾想撮合宋美龄和谭延闿,但谭延闿却多次推辞。这背后有个原因:谭延闿是个讲情义的人,他早年对病重的妻子许下承诺,以后不再续弦,专心把孩子们带大。

为了不得罪孙中山,谭延闿采取了变通的方式。他在孙中山面前多次赞扬蒋介石,称其为年轻有为的人才,同时提议让宋美龄与蒋介石相识。这样既顾及了孙中山的感受,又间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蒋介石对谭延闿的关照铭记于心,两人始终维持着紧密的往来。这种情谊源于谭延闿早年对蒋介石的提携与扶持,使得蒋介石在仕途上受益匪浅。蒋介石知恩图报,不仅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对谭延闿的敬重,更在实际行动中保持着与他的良好互动。即便在政见分歧时,蒋介石也始终顾及旧情,维护着这段特殊的关系。这种相互扶持的纽带,成为民国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一段佳话。

谭延闿对幼女谭祥格外宠爱,每逢去蒋介石家参加聚会,总要带着这个乖巧伶俐的小姑娘。久而久之,宋美龄看中了谭祥,索性收她做了义女。

1930年,谭延闿病情严重,临终前最挂念的是尚未出嫁的小女儿谭祥。他特意拜托前来探病的蒋介石夫妇,希望他们能在军中物色一位优秀的年轻人,作为谭祥的夫婿。

蒋介石和宋美龄立刻表示同意,但还没来得及正式选出合适的人选,谭延闿就突然去世了。

蒋介石和夫人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两位合适的人选:胡宗南与陈诚。这一决定是他们经过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挑选这两个人时,一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最后,他们还是更偏向于自己的私心。在他们看来,胡宗南是黄埔军校出身,算是蒋介石的嫡系,一直忠心耿耿,用起来很放心,根本不需要多操心。至于陈诚,虽然也不错,但还没到那种完全信任的程度。如果能通过联姻的方式把他拉拢过来,让他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那当然再好不过了。于是,他们最终决定用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陈诚在乡下已经娶了妻子,这情况和蒋介石娶宋美龄时类似,都需要先回去处理掉原来的婚姻关系。

陈诚前去与蒋介石商议,表明自己会完全服从委员长的指示和部署,但提出需要先请一段长假,返回家乡处理个人事务。

蒋介石很清楚他此行的目的,便郑重地交代了几点注意事项,随后立即予以批准。

陈诚回到家乡青田后,谨慎地向母亲表达了想要结束婚姻关系的意愿。

陈母听闻此事,气得连连咳嗽,怒斥陈诚是个“不孝子”,甚至骂他连畜生都不如。她无法接受儿子不仅不回家照顾她,还要把她疼爱的儿媳赶走。

吴舜莲得知真相后,瞬间感到天旋地转,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一直在家中悉心照料丈夫生病的母亲,却未曾料到结局竟如此令人心寒。

她情绪彻底失控,多次试图轻生,所幸家人及时发现并成功阻止。家里瞬间陷入混乱,吵闹声接连不断,没有片刻安宁。

陈诚遭到严厉斥责,羞愧难当,狼狈地离开了家,前往寻求他姐夫吴子漪的帮助。

吴子漪面临两难,最终决定与陈诚一同拜访多位老乡中的长者,试图说服他们出面调解陈家的“离婚”纠纷。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陈诚和吴舜莲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在多方劝说下,吴舜莲最终同意与陈诚解除婚姻关系。这一决定标志着两人关系的正式结束。

然而,她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后来与陈诚达成了一项"三条规定"的协议。

作为陈家明媒正娶的媳妇,即便婚姻破裂,她依然选择留在陈家生活,坚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

陈诚需按月支付赡养费用,这是她提出的唯一条件。若无法履行,她将拒绝再婚,且不会接受任何其他形式的补偿。这一决定成为她余生的坚持,确保经济独立成为她不再婚嫁的前提。

陈诚必须履行终身照顾她的义务,确保她晚年生活无忧,并承担所有相关责任,即使生前无法共枕,死后也要合葬一处。

陈诚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因为吴舜莲不认字,所以请她哥哥吴子漪帮忙起草了离婚协议,还签了字盖了章,特别说明了是代写的。

蒋介石和宋美龄特意找到谭祥,极力夸赞陈诚的才能和学识,并试探她是否有意与陈诚见面。谭祥询问陈诚目前的职位,宋美龄立即回答说是军长。实际上,当时陈诚的职务只是第十一师师长。

蒋介石在一旁坐着,察觉到谭祥可能还想追问具体是哪支部队,便立即插话道:“是18军!”

谭祥沉默不语,垂下了头,这显然表明她认同了对方的观点。

蒋介石很快任命陈诚为军长,主要因为他在中原大战中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得到晋升。在宋美龄的牵线下,陈诚和谭祥在上海初次见面,双方都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可以说是瞬间就坠入了爱河。

陈诚个子不算高,长相清秀,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谭祥。

1932年,陈诚与谭祥在“励志社”大礼堂举办了盛大的结婚仪式。蒋介石作为证婚人出席,现场云集了众多国民党高层人士,大家纷纷举杯祝贺,场面十分喜庆。

国民党内部历来明争暗斗,各方利益盘根错节。陈诚在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时,往往借助妻子谭祥的力量。谭祥作为他的得力助手,每当遇到棘手问题,便会向干妈宋美龄寻求帮助。凭借这层关系,陈诚总能顺利化解危机。

谭祥出身名门,胸怀宽广,见识不凡。得知陈诚在乡下已有原配后,她并未与丈夫争执,而是选择淡然处之,仿佛此事从未发生。

之后,她陪同陈诚返乡看望家人,表现得非常自然大方,毫不拘束。她亲切地称呼陈诚的母亲为“妈妈”,逗得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连假牙都快笑掉了。遇到吴舜莲时,她也礼貌地叫了一声“姐姐”,这让原本脸色不悦的吴舜莲一时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在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陈诚负责东北战区的指挥工作,却因胃部旧病突然恶化,导致内出血,病情迟迟不见好转。谭祥得知丈夫的危急状况后,内心焦虑不安,急忙向宋美龄求助,恳请将陈诚调回后方接受治疗。

很快,蒋介石下达了调令,让陈诚返回南京。待陈诚身体基本康复后,蒋介石便指派他与蒋经国一同前往台湾处理相关事务。

陈诚始终恪守承诺,不忘旧日之约,最终携吴舜莲一同前往台湾。

吴舜莲搬离故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种种不适,她时常默默哭泣。陈诚了解她的困境,特意为她购置了一套住所,并每月按时派人送去生活费用。此外,他还会不时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望她。

1965年,陈诚在病重期间离世,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牵挂吴舜莲,特意叮嘱妻子谭祥和子女要好好照顾她。谭祥谨遵丈夫遗愿,坚持每月定期探访吴舜莲,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提供生活费,还带去各种日常用品,确保她的生活无忧。这种关怀持续到吴舜莲去世为止,谭祥始终履行着陈诚的嘱托。

关于陈诚在民国时期的感情生活,外界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典型的"负心汉",但这种说法未必准确。从他对原配妻子的行为来看,他并未达到彻底无情无义的程度。与其说他是完全的"渣男",不如说他在感情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这种评价更多取决于个人的评判标准,难以给出绝对定论。

他确实履行了与前妻分手时的约定,全力以赴承担了应尽的义务。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