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今天我们开始【K094-《文化特点分析》】这份作品的文案阐述,《企业文化建设》系列课件的第四篇,重点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是习以为常的,是无意识的
③文化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刻意教化
④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⑤文化是群体共同属性,不同环境造就不同文化
⑥文化会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⑦文化具备惰性和惯性,需要不断地交流和创新
“以为你很远,一转身就能看见;以为你很陌生,其实一直都在身边……”
这是CCTV公益广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不息》中的文字稿,我非常喜欢,它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文化的特点。
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观点:“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无意识”。(《论文化/ Culture》伊格尔顿著、张舒语译)
我觉得“无意识”这三个字非常恰当地表达了文化的特点,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比如春节时,在外工作的人们无论怎样辛苦,都要回家和亲人团聚,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这正是作家梁晓声所说的“无需提醒的自觉”。
也就是说,当文化一旦形成,我们的许多行为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且视为当然,不会感觉到奇怪。这也正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所在,让企业文化引领员工自觉行动,而不是用制度约束。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人类的幼童由于被狼攫取到森林里并由狼抚育起来,获得狼的习性,能够很好地在狼群中生存,但是一旦被带回人类社会,却难以适应人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甚至连基本的人类表情、语言、动作都无法学会,更谈不上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
这或许就说明,人类的文化无法通过DNA来遗传,而是需要在家庭及社会环境中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模仿获得。这正是适龄儿童需要及时入学“学文化”的必要性所在。在当代人类社会,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前后需要学习十几二十年,才能勉强获得足够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
阿婆主【思维实验室】观点:人类都有共同的祖先,然后迁徙到全世界。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气候和食物,让人们有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而有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语言。几万年下来,相貌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看到与我们相貌有差异,语言不通,吃的还是黑暗料理的人,自然会把这样的人定义为“他们”,与此相对应的“我们”就出现了。通过“我们”与“他们”的对比,会让这个“我们”更加团结,于是民族就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大多也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的。
那么根据这位阿婆主观点可以推导出:文化先于民族诞生。而我认为,文化是在以万为单位的、漫长的史前社会中,逐渐积淀、不断演变而形成的。
易中天先生认为:文化先于国家诞生。最原始的文化,是分散在世界各地自生自灭的。这就是“文化点”。如果这种文化能够存活并得到发展,它就会壮大,变成“文化面”。不同的文化面,由于自身的裂变和扩散,以及相互的影响和交融,就会连成“文化片”。不同的文化片,由于迁徙、联合、兼并甚至战争,则会形成“文化圈”。这个时候,离国家就不远了;而国家一旦诞生,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易中天)
可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始皇嬴政依靠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全新的帝国体制,并未得到全体臣民的认同。作为一个伟大的开创者,嬴政敏锐地意识到维护帝国的统一必须要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在全体臣民内心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然而,在秦帝国时代,要实现这种人心的认同却是万分的艰难。最终嬴政采取了焚书的极端方式,试图以毁灭不同学说的方法,来实现人心统一的愿望。但这种暴力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他的愿望,却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六集央视大型史诗纪录片)
事实上,我们文化统一的任务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历经两汉400年才算真正完成。
如此,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难以立竿见影,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努力,才能逐步显现出效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