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台词刺痛人心,道尽了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而在现实生活中,“穷”这个字眼,同样给许多家庭的生育选择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近日,一位身在武汉的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全家年收入勉强达到9万元,属于典型的武汉打工族,并且因为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收入有所下降。孩子目前就读初中,成绩平平,在班里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夫妻双方学历不高,在学习上能给予孩子的帮助十分有限。
这位妈妈原本只是想咨询大家,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是否应该给孩子报补习班。没想到的是,帖子一发出,立刻引来了两百多条评论,但大多数评论并非是提供补习建议,而是对这位妈妈的育儿方式提出了质疑。多数评论指责她“没能力还鸡娃”,甚至有人直接断言“穷人生子是社会毒瘤”。
通过这位妈妈之前的帖子可以发现,她似乎并不太了解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主动向妈妈道歉,但妈妈的反应却是厌烦和失望,认为孩子总是考不好。
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年收入9万的家庭确实很难支撑高质量的教育。这基本相当于小县城的收入水平,如果家长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硬要“鸡娃”,可能会适得其反。与其盲目追求补习,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这种论调将低收入家庭的生育选择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关于生育与阶层的激烈讨论。评论区充斥着“唱衰”的声音,许多人认为年薪9万的家庭自身生活都难以保障,更别提养育孩子。
更有甚者算了笔细账,认为在武汉这样的省会城市,除去车贷等固定支出,一家三口可支配收入所剩无几,难以承担孩子的教育、医疗等开支。
诚然,经济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消费不断攀升的今天,年薪 9 万的家庭确实有困难。一个月平均 7500 元的收入,在教育消费越来越高的现在,根本不够花。就说学前教育,在一线城市,普通幼儿园一个月费用就超过 2000 元,再加上兴趣班、课后托管,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就能占家庭收入一半多。不过,经济压力大也不一定教育就搞不好。
一位重庆网友分享的案例令人动容:她孩子班上的一个女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从未参加课外补习,却凭借自身努力稳居年级前茅。这不禁让人反思:教育成功的关键,究竟是金钱的堆砌,还是个人的努力与天赋?
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说,“孩子学习主要靠在校老师”。优质的学校教育与孩子的内驱力,同样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日本有个纪录片叫《穷富翁大作战》,一个亿万富翁去体验底层生活后发现,就算物质条件不好,父母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孩子生活智慧和生存能力,孩子反而能更早学会独立和坚韧。
此外国家助学贷款、公益助学项目、免费网络课程等资源,也为寒门学子搭建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职业教育的崛起更是打破了“唯学历论”的桎梏,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5%,证明掌握一技之长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在如今的社会,并非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拥有光明的前途,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都知道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往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收入家庭那边去了,年薪 9 万的家庭在学区房竞争、私立学校竞争里经常处于劣势。但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有了新变化。国家弄了个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面有大量免费课程,B 站、网易云课堂这些平台也有很多优质学习资源,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和清华附中的学生同步学习。
教育不光靠砸钱,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观,塑造人格。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贫困家庭父母身上的勤劳、坚韧和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
像感动中国的陶艳波,陪读 16 年,用行动教会儿子不放弃;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带着山区女孩走出大山,靠的不是钱,而是信念和坚持。这些例子都说明,教育的关键从来不是经济实力,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有社会的支持帮助。
当我们带着偏见去看贫困家庭的育儿选择时,可能会错过很多可能性。年薪 9 万不是不能生育的理由,社会的冷漠和资源分配不均,才是真正限制孩子成长的障碍。
穷人家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靠的不是物质堆积,而是爱和坚持的力量。希望以后教育环境更公平,每个孩子都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