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曾被视为人生重要的分水岭,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但走出校园后,追求绝对的公平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近期,关于医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中,一位985家长的心声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反思。
这位父亲无奈地倾诉,他的女儿是985名校——东南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当年中考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全家人曾为女儿考入名校医学院而骄傲,但女儿毕业后却一直待业在家,情绪低落。家长既心疼又后悔,甚至开始怀疑当初是否应该支持女儿学医。
这位家长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信息差导致的阶层固化。 很多家长可能并未意识到,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才是最大的耽误。尤其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来说,更应该尽早了解行业信息,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网友透露了江苏本地医学类院校的“潜规则”:在江苏学医,最稳妥的选择是南京医科大学天元班的临床医学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备受当地家长青睐。不过该专业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竞争激烈。如果分数稍逊,可以选择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定向村医,或者徐州医学院的麻醉专业。除了这些,其他医学院,即使是985院校,毕业后失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位家长“怒其不争”的语气,实则饱含着对优秀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一句“父母不努力,孩子徒伤悲”更是道出了背后的无奈。
在人们的印象中,985高校往往与“精英”、“成功”划等号,医学专业更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只是没想到东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的遭遇却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医学行业对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资源有着极高的要求,即使拥有名校背景,也难以弥补院校专业实力的不足。
再加上教育扩招加剧了就业压力,优质医疗岗位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毕业生数量。三甲医院的招聘门槛水涨船高,不仅要求硕士博士学历,还看重科研成果和规培经历。大量医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即使是985院校毕业,也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父亲不是卫健委,就别这么报”这句调侃,是对“全力倚父”现象的无奈吐槽。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资源集中,人脉成关键: 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的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机构或群体手中。在医疗行业,大型三甲医院资源丰富,就业竞争激烈,仅凭学历和专业能力难以脱颖而出。此时,家庭人脉资源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拥有卫健委背景的家庭,能够为子女争取实习和就业机会。
准入壁垒致使信息差加剧不公:部分行业准入规则隐晦不明,存在隐性壁垒。普通家庭缺乏信息渠道,难以了解行业招聘流程、用人偏好和潜在机会。医疗行业内部推荐、定向招聘等信息的非公开性,使得有背景的人能够提前准备,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公开招聘中竞争,成功概率较低。
竞争愈演愈烈,焦虑催生消极认知: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就业压力的巨大程度,致使年轻人更易滋生焦虑感。当看到他人凭借家庭背景轻松获得好工作,而自己的努力却难以得到回报时,人们容易对社会公平性产生质疑,形成“努力无用,拼爹才是王道”的消极认知。
文化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的影响,以及“人情社会”的现实,使得一部分人认为利用家庭资源为子女谋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也为“全力倚父”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面对困境,医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观念。基层医疗岗位并非 “退而求其次” 的选择,而是积累临床经验、实现职业成长的重要阶梯。浙江某县级医院的院长分享,他们近年招聘的 985 毕业生中,80% 通过三年基层历练后,成功进入市级三甲医院。这证明,基层不是职业终点,而是向上发展的跳板。
院校与社会亦应担起责任。高校应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政府需完善就业公平机制,打破 “关系网” 的束缚;行业协会可推动建立更透明的招聘流程,让能力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在这场就业困局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985 医学生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就业生态的缩影。当 “全力倚父” 成为一种病态现象,唯有通过个体的觉醒、制度的完善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才能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