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行业前辈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相比,千禾味业应该是年报数据最不好看的一家。
2024年,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30.73亿,同比下降4.16%;净利润5.14亿,同比下降3.07%;扣非净利润5.03亿,同比下降5.12%;ROE回落至14.29%,同比下降3.43pct。
为何同行业的海天、美味鲜均恢复增长的情况下,千禾的业绩反而会出现下滑呢?

我个人觉得可能主要和过去两年的业绩基数过高有关,受益于海天味业双标门事件的神助攻,标榜0添加的千禾于2022-2023年连续两年实现了高增长。
2022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26.55%、55.35%、55.29%;
2023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威,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再度分别同比增长31.62%、54.22%、56.66%。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由于海天受到的负面舆情影响不断在减弱,人们对“0添加”概念的敏感度也逐渐由强开始转弱。
显然,作为一款传统消费品,连续两年高增长之后,当所属题材热度消退,歇一歇也实属一种正常现象。

特别是近期,千禾也同样曝出了负面舆情(被媒体曝出有金属镉含量),印证了我曾下过的一句判言——业内几个调味品品牌其实都差不多,玩法基本大同小异,你对海天品质没有信心,那么到底对哪家又有信心呢,其实谁也说不清,“0添加”并不能消除食品安全焦虑心理。
其次,2024年消费大环境极为低迷,与普通调味品不同的是,“0添加”产品相对定价较高,导致千禾基本享受不到餐饮业复苏这一有利因素的加持(出于成本端的考虑,餐饮业更愿意选择便宜的调味品作为配料,而不是贵的),所以可选消费属性更强一些,受到消费环境的冲击也更加明显。
与年报相伴随,千禾同期还披露了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净利润1.61亿、扣非净利润1.59亿,分别同比-7.15%、+3.67%、+4.65%。
关于营收的持续下滑,多少肯定还是受到了近期负面舆情事件的影响,毕竟当下的舆情风口对千禾非常不利。
一方面由于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了13款零添加的酱油,最终有12款含有镉,致使许多人质疑千禾在虚假宣传。
另一方面,还有人声称零添加的酱油,开封以后的保存需要很苛刻的条件,比如需要冷藏,或者一个月以内必须要用完,而绝大部分家庭几乎都做不到这些。一旦保存不当,生成的霉菌危害远远超过添加剂几万倍,属于妥妥的智商税产品。

至于净利润出现微增长。在舆情风口不利的情况下,不排除公司出于稳定市值的需要,对盈利数据作出一定平滑处理。
例如将当期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节点前置或者后置,很容易得出利润多几个百分点、少几个百分点的效果,所以鉴于季报本身透露的信息量有限,参照意义其实不大。
同时,公司一并公布了丰厚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计划每10股分配现金分红5元(含税), 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5.14亿元(含税), 占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99.94%。
这一派息,对应当前股价,股息率可以达到4.34%,一跃成为了高股息俱乐部成员之一。

虽然分红力度相当可观,但是不难看出为了化解负面事件对股价的冲击,公司几乎是使出全力在做这件事。
然而,既然已经将全部的利润悉数拿出,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腾挪空间相当有限,一旦净利润继续下滑,股息率自然也会跟随下降。
因此,个人倾向于认为股息率高并不代表当前的千禾比别家更有吸引力,讲质地,千禾依然要逊色于海天;比估值,价格明显没有中炬高新便宜。
相反,舆情问题在我看来到还没有那么严重,大概率会和前两年海天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负面影响最终会不了了之,因为国内没有哪家敢说彻底能克服食品安全焦虑(其实国外也一样,可口可乐、星巴克也都曾曝出过致癌等问题),选谁都没有保险一说,除非你不吃饭了。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