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前最后十分钟,行政部的小张往帆布包里塞了五本便利贴,前台花瓶里的富贵竹被她掰走两根侧芽,临走时还“顺路”去仓库领了包A4纸——这是她在这家公司工作第三年练就的生存本能。推开家门,玄关挂着公司年会的帆布袋,茶几上摆着茶水间同款抽纸,连阳台上那盆蔫头耷脑的绿萝,都顶着前司Logo的花盆。
当代打工人的薅羊毛艺术,早就不限于顺两根笔芯这么朴素。行政部批量采购的文具永远活在薛定谔的猫箱里,月初刚补货的印泥到月中就会集体失踪;茶水间的咖啡胶囊总在周末前神秘蒸发,保洁阿姨早就看透:“小王每次倒垃圾,那黑色塑料袋沉得能砸死人。”更别说那些打着“测试产品”旗号的行为——程序员老刘把公司备用键盘扛回家,说是要“深度体验产品性能”;设计部美工摸走展示间的装饰画,美其名曰“寻找创作灵感”;连市场部总监都在搬家时,让那把人体工学椅“意外”出现在自家书房。
这些心照不宣的小动作,早被年轻人编成段子:“带薪拉屎是基础操作,带纸回家才是高阶玩法”“工位和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往后者搬东西”。茶水间的纸巾盒、会议室的马克杯、甚至前台更换下来的地毯边角料,都在某个加班的深夜,跟着主人完成从公司资产到私人物品的奇幻漂流。行政主管老陈曾开玩笑说,每次盘点固定资产就像玩“大家来找茬”,永远不知道哪个角落会突然消失一盆发财树。
但这事儿真不能全赖打工人手欠。当公司把文化衫塞进年终礼盒,当端午节福利变成印着Logo的空气炸锅,当加班宵夜配送的奶茶杯身上都打着slogan,分明是企业在玩“温水煮青蛙”的游戏。你以为是自己在薅公司羊毛,转头发现家里已经成了企业周边展览馆——冰箱贴是客户答谢会的赠品,玄关雨伞印着供应商广告,连孩子书包上挂的玩偶,都是去年展会上没发完的吉祥物。
最绝的是那些“高端玩家”。前同事老李离职时,让那把坐了五年的办公椅“因公负伤”,成功索赔后转手挂上闲鱼;做财务的小周把淘汰的碎纸机搬回家,现在专门用来销毁网购小票;更别说朋友圈里总有人晒图:“感谢公司福利用品”——配图是茶水间同款咖啡机,定位在自家厨房。这些灰色地带的骚操作,在茶水间八卦时是集体狂欢的素材,在背调电话里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其实谁都明白这事儿不光彩。行政部新来的实习生小林,第一次把展示架的装饰摆件揣进包时,手抖得像得了帕金森。但当她看到部门经理正往车里塞团建剩下的矿泉水,突然就理解了职场潜规则的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心理特别像小时候偷穿妈妈高跟鞋——明知道不对,但架不住隔壁小孩都这么干。
不过带薪薅羊毛这事儿,占着占着就容易过火。朋友公司去年开除过一个神人,这哥们在监控死角拆了公司电脑显卡,被抓包时还振振有词:“反正你们月底也要报废”。还有个更离谱的传说,某互联网大厂保洁阿姨,三年攒够了两百斤废纸箱,卖的钱在老家盖了间猪圈——结果被举报贪污公司财产。这些极端案例像一盆冷水,把那些觉得“拿点小东西无所谓”的人浇得透心凉。
仔细想想这事儿挺黑色幽默。我们一边吐槽资本家的压榨,一边把公司厕所的卷纸往家扛;嘴上喊着“工作和生活要分开”,身体却很诚实地把工位复制粘贴到客厅。那些印着企业文化的马克杯,装过提神醒脑的咖啡,也泡过离职时买的安眠药。当你在家用着公司同款咖啡机,闻着熟悉的咖啡香,突然接到老板的加班电话时,才惊觉这玩意儿分明是拴着电子镣铐的安慰剂。
所以下次再往包里塞文具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到底是你在薅公司羊毛,还是公司在薅你的生活?毕竟当你家逐渐变成公司分舵,那些“免费”拿回来的东西,可能正在暗中标好价格——比如永远在客厅阴魂不散的KPI,或者凌晨两点突然响起的钉钉提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