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西安很难再成为首都?其中有个致命原因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25 10:31:08

【前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达五千年,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有个城市,特别宏伟,从它建好的那天起,就一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有了国王和国家,那就得有个首都或者都城。这个都城就像是国家的中心,国家会围着它一圈圈地往外发展,越来越繁荣。都城啊,在老百姓心里头,那就是个安稳的象征。说起来长安,那可是个有名的老都城了,经历过六个朝代,看着好多个国家都兴旺发达起来。

为啥长安会被挑中做都城呢?它咋就能经历十几个朝代起起落落?大唐那会儿多繁华啊,可为啥从那以后,就没皇帝选长安做都城了呢?

【一、为什么长安】

秦始皇把六国都收拾了,一统天下,可惜他的子孙没守住这份家业。后来,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大佬冒了出来,俩人开始抢地盘。斗来斗去,最后那个霸王项羽,觉得没脸见老家的乡亲们,就在乌江边上抹了脖子。

汉高祖刘邦,大汉的开国皇帝,赢得了天下,成了山东的帝王,统治了整个国家。但在选国都时,他遇到了难题。由于朝廷里的大臣们很多都来自山东,所以他们都想把洛阳作为都城,好让家乡更加繁荣。

刘邦为此事头疼得不行,只好去找他最得力的智囊张良问问看法。张良心里明白刘邦的难处,他首先摇了摇头,说洛阳作为都城不太合适。接着,他手指在地图上一抹,指向了关中那片地方。

张良说明道:“选都城这事儿可大了,不光得看地方在哪儿,还得瞧瞧周边的环境、地形啥的。都城得是那种好守不好攻的地方,这样皇上才安全嘛。”

后来张良说明了为啥他挑中的这块地方好:“这关中地带,位置特别好,东西也多得很,城里人自己就能养活自己。四周还有关卡守着,安全得很,简直就是块‘宝地’,方圆千里都是好地儿。”

琢磨来琢磨去,长安那会儿真的是最合适的地方。刘邦听了张良那么一分析,心里也痒痒了,干脆不顾那些大臣们的嘀咕,就照着张良的主意,带着兵马直奔长安。从那以后,大汉的皇城就扎根在长安了。

长安在历史上被大伙叫做“神仙呆的地儿,皇上住的家”。这地儿位置好得很,三面都被大山围着,还有三座大关卡守着。要是有哪个诸侯国想造反,只要躲在这关里头,等着外面的救兵来帮忙就行。

长安的另一边挨着黄河,这条大河连着好多诸侯国,能帮忙运东西,不一定非得走三关那条路。要是打起仗来,把黄河一封,河上打仗那可就占便宜了,守起来容易,攻进去难。不管是从地形上还是军事上看,长安都是建都城最好的地方,没有之一。

长安后来变得特别热闹和发达,好多朝代换了又换,但都选了长安做都城。洛阳呢,虽然也是个适合建都的好地方,但它就成了副都城。副都城嘛,就是国家的二号都城,要是都城那边有搞不定的麻烦,就能退到洛阳,准备以后卷土重来。

大家都知道,四川有个别称叫川蜀,那地方东西多,人也聪明,很久以前就有个美名叫做“天府之国”。但其实啊,除了四川,还有个更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儿,那就是以前的“关内草原”,也就是大汉朝的都城长安城所在的地方。

这时候,关内地区水草丰美,环境条件顶呱呱,特别适合人们安家落户。从大秦那会儿起,一直到东周,这里都是建都城的首选之地。长安后来成了都城,给咱们留下了好多名胜古迹。这些历史遗迹啊,就像一个个宝库,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学习呢。

长安有个挺特别的地方,就是被八条大河给包围着。这种特别的地理位置,给长安城带来了长久的繁荣。

【二、盛极而衰】

长安这座城市有不少长处,可有时候这些长处反倒成了短处。自从长安成了重要的都城,历代以来,总有些人心怀不轨,想着改朝换代。因此,去长安的路早被那些有心人摸得一清二楚,有时候,这些就成了它的软肋。

人们开始琢磨怎么更好地去长安,结果就找到了好几条能绕过那三大难关的新路,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三条陆路和一条水路能到延安了。更厉害的是,其中还有一条路能直接冲进平原,一下子就到地方了。

这也渐渐变成了长安被放弃的一个缘由。以前有好几次朝代更迭都是从这儿开始的,就像那个李唐的辉煌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他老爹李渊,就是靠着这条路,从山西一路猛冲猛打,直接打进了长安城。

后来,大唐把家安在了长安。没多久,还是因为那条路,梁太祖朱温又顺着它一路冲进来。他想称霸天下,就把被关起来的唐昭宗给救了出来,但其实是把唐昭宗当成了摆在明面上的木偶,自己堂堂正正地掌控了大唐。

为啥大唐那时候会输得那么惨?说白了,就是宦官在朝廷里太嚣张,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都过不下去了。朱温打进长安后,他跟唐昭宗可不一样,没让宦官继续为非作歹,直接动手干掉了那些把大唐搅和得一团糟的宦官。

这时候的朱温,虽然名头不响,位置也不正,但他手里攥着实打实的大权。不过,朝廷里头他的人不多,自个儿的安全也没个准儿。为了能把这大权稳稳当当地捏在手里,他得想办法。

朱温打算换个地儿,把都城搬到洛阳去。洛阳这地儿大唐的根基不深,对他来说正好,可以大展拳脚。打那以后,朱温就开始动脑筋,把唐昭宗身边那些护卫、宦官都给慢慢解决了。等到都城真的搬到了洛阳,唐昭宗身边伺候的人,全都被换成了朱温自己的人。

现在唐昭宗就像是案板上的肉,已经没力气再反抗了。本来吧,他或许还能在被关着的时候多活一阵,但偏偏那时候,唐氏的那些亲戚们纠集了一大帮人,喊着要拯救大唐的旗号,跑去跟朱温干架。

朱温被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他担心唐昭宗暗地里还藏着什么招数,会在他攻打唐氏亲戚时给他来个措手不及。所以,在动手对付唐氏宗亲之前,朱温干脆先对唐昭宗下了狠手。可能直到断气的那一刹那,唐昭宗心里都还在犯嘀咕,自己明明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了,为啥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他其实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天祐四年的时候,朱温为了摆脱杀害唐昭宗的嫌疑,先是把手下的人推出来顶罪,给自己洗了个白。接着,他又扶持了一个才十三岁的小孩做太子。然后,他借唐哀宗的名义,把李唐皇族的子弟全都骗到宫里,一股脑儿都给杀了。

这时候,朱温还是觉得不够,他心里琢磨着,朝廷那还是李唐家的天下。于是,他想办法把朝廷里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都给除掉了。这样一来,李唐王朝就像是没了根基的大树,摇摇晃晃的。朱温见状,觉得时机成熟,就大模大样地坐上了皇位,当上了皇帝,后梁这个国家就这么出现了。而他呢,也被人们叫做梁太祖。

【三、为什么不再适合定都长安?】

长安这块地儿,一开始就是建都的好地方。那时候,人们还没把那条河叫“黄河”,因为河水清得跟镜子似的,跟现在浑浊的黄河完全是两码事。那时候的黄河流域,草长得旺,水也肥,根本不像现在得费大力气整治。

那时候的人们还没啥保护环境的念头,中原那地方水草丰美,加上皇室搬到了长安城,长安就成了大家都想去的好地方。刘邦把都城定在长安后,城里住的人一下子就多了很多。

人口一下子涨得太多,结果就是拼命用掉周围的好山好水好资源。长安城那会儿建起来,周围的地又肥又适合种庄稼,可种得太多,土地和水就容易跑掉。新皇上一上台,就大搞建设,人口一多,老百姓日常要用的东西也就跟着不停地涨。

长安城里,那些有钱的大老板和高官们,想咋建就咋建,把木材用得飞快。老百姓呢,也跟着砍树换钱,一点都不心疼环境,把这原本树木葱郁的好地方给糟蹋得不成样子。

随着人口嗖嗖往上涨,长安城里的粮食需求也跟着噌噌往上升。光靠长安边上的那点田地,压根儿养不活满城的人。再加上环境被糟蹋得不行,能种的地也越来越少,原先那些肥沃得流油的地儿,现在都快变成不毛之地了。

环境一糟糕,就容易闹灾。那时候,运东西的成本贵得吓人。长安城自己产的东西不够用,想从别的城运点来,更是难得很。再加上大家乱砍树,把环境搞得一塌糊涂,后来才有了咱们说的那个“黄河”问题。

路走不通,水路也不行,因为环境破坏得太厉害,水里全是淤泥,船一开到黄河里就容易陷进去,既推不动也划不走,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这样一来,运输的成本高得吓人,根本赚不回来。

长安渐渐变得无法满足自身需求了。就说唐朝那会儿吧,因为环境被破坏得太厉害,旱灾、洪水这些灾害,加起来有四十多次呢。人口越来越多,环境也就越来越糟糕。

后来,长安城变得不再适合人们居住了。主要的原因是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才让它不再是个宜居的地方。而长安城还有黄河流域的发展速度开始变慢,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农业生产却逐渐追了上来。

唐朝那会儿,各地的王爷们都开始悄悄攒劲儿,虽说躲在长安城里挺安稳,可这样一来,外面的地盘就管不住了。时间一长,他们就只能在长安窝着,外面世界乱成一锅粥。说起来,隋朝那个隋炀帝,脑子是不笨,可惜使错了劲儿。

他提倡修建大运河,这本是个大好事,可因为太心急了,结果好事反而搞砸了。那时候,他也明白过来了,长安这地方,其实不太适合当隋朝的首都,他琢磨着要把都城搬到洛阳去。但问题是,大运河的工程把他给拖住了,迁都的事儿就一直没能办成。

【结语】

李唐王朝在长安的统治最终落幕了,给我们留下了一堆麻烦事,特别是那亟待整治的黄河。从那以后,关中平原这片原本富饶的土地,因为人们乱砍滥伐,慢慢衰败了。后来啊,除了李自成这个没坐多久龙椅的家伙,就再也没有人选长安当都城了。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