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新解:通过中西文献结合,能够证明雍正“继位不正”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25 10:21:23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溪园书屋。七日后,四皇子胤禛依遗诏继位为雍正。其继位有三种主流说法:篡位、合法继位与自立。

现存清代官方文献显示,雍正继位依据仅隆科多口述遗诏,无实物证据。雍正著《大义觉迷录》自证清白,反而使此事更加扑朔迷离。

本文基于清代官方文献,特搜同时代西方文献关于雍正继位的记载,相互佐证,从档案中深入剖析,力求还原雍正继位的历史真相。

疑点一:经核查满文《康熙遗诏》,其中并未明确记载四皇子继位的相关字样,这一发现引发了后续对皇位继承问题的诸多探讨。

康熙遗诏以满、汉、蒙文书写,汉文载雍亲王胤禛人品贵重,能承大统。但现存两份满文诏书均未提及胤禛继位关键信息。

我深肖大统,承继克艰,中外传颂。

若我乐意前往,雍亲王第四子身份尊贵,命其就座并宣布此谕旨,随后将此旨意交付内阁。(满文《上谕档册》记载)

皇四子胤禛的信息在两份满文遗诏中均有缺损,缺损内容为证明其继位合法性的关键,这表明满文遗诏未提供雍正合法继位的证据。

西方传教士马国贤日记记载,康熙帝生前立下满文遗诏。

得知皇帝对医生绝望,将帝国托付四子,并留下遗嘱。他逝后,遗嘱确认四子继位,称雍正。此事载于《马国贤日记》。

据传教士马国贤所述,康熙生前已撰满文遗诏,然隆科多在雍正继位时先传口述遗诏,三日后方公布预备好的满文遗诏,此举缘由何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奏报已阅隆科多所撰遗诏。奉旨:准,由内务府与翰林院共同撰写。

康熙驾崩时,雍正与隆科多无满文遗诏或诏中无胤禛继位字句。隆科多编造康熙遗言,后按雍正指示起草《满文康熙遗诏》。汉文遗诏亦非康熙亲笔,故文字遗诏无法证实雍正继位合法。

二、八人面谕逻辑存在重大缺陷,其表述与推理间存在不一致,导致结论难以立足,显示出明显的逻辑漏洞。

据《清世祖实录》雍正朝编纂,康熙帝临终情形得悉:他于病榻上交代后事,言辞清晰,安排妥善,终而安详离世。

寅刻,召皇三子允祉、七子允祐、八子允禩、九子允禟、十子允、十二子允裪、十三子允祥及隆科多至御榻前。谕皇四子胤禛继统。巳刻,胤禛至,问安三次。戌刻,上崩。

康熙崩逝之日,雍正赴天坛祭祀。其余七子及隆科多受召宣读继位诏。雍正接诏至畅春园,三次问安,康熙未提继位事,仅告病情加剧。

康熙临终前未对胤禛交代政事,不合常理。八爷党不提皇位传承正常,但十三阿哥胤祥也未提及,令人费解。他应知此事对雍正合法性的重要。

当日康熙身边仅隆科多一人侍奉。雍正朝《上谕内阁》记载证实了此点,表明隆科多是康熙临终时唯一在场的重要人物。

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下旨,朕未知情。若知,定有应对。皇考驾崩后,隆科多方向朕宣读此旨。

据乾隆所述,康熙逝世当日,隆科多为唯一接收康熙遗诏之人。

圣祖病危,传位于皇考,并命内大臣隆科多辅政。(《乾隆朝起居注》记载)

康熙驾崩时仅隆科多陪驾,八人面谕一说无据。且当时政治斗争激烈,雍正未初继位时借八人面谕自证,反待政敌逝后才于《大义觉迷录》提及,实则惧怕被拆穿。

高尚德记录中,雍正向其转述的继位过程含有多处矛盾。

临终前三四小时,他召见皇四子,立为继承人,不顾被囚多年的长子和次子,且排除了当时在宫中自由活动的皇三子。(据罗马耶稣会档案)

雍正先未知继承皇位,至康熙崩方知。今又言康熙临危受命,显前后口径不一,继位措辞未筹,致漏洞频出。

疑点三:历史人物赵昌被忽视。他在历史中的贡献与存在长期未得到应有的,其事迹与影响在诸多历史记载中被边缘化。

雍正继位,一反常态,命隆科多即刻封锁京城九要道,严禁王公大臣随意出入,决心将反对势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上崩后,内侍扶御驾入宫。隆科多先护雍亲王回京哭丧,并守宫门。诸王无旨不得入。次日庚子,九门未启。

雍正实施内封后,派遣亲信剥夺十四阿哥胤禵兵权,并全面收缴其与康熙相关的奏折及谕旨。

将胤禵所有奏折及朱批谕旨彻底收缴并固封运往北京,务必严格执行,不容疏忽,确保胤禵无遗漏留存。

为稳固皇权,剥夺胤禵兵权尚属合理。但收缴其手中书信、谕旨,实属无中生有之举。

康熙与胤禵的书信中,可能明示或暗示过让胤禵继承皇位,如承诺得胜后立为太子。这或许是雍正对此深感忌惮的原因。

雍正封锁京师、收缴胤禵兵权书信后,更将康熙心腹赵昌关押,此细节常被忽略,但西方传教士戴进贤在其与神父的信中有所记录。

大丧仪后,多事之秋续至。大臣赵昌,先皇旧臣,突遭新帝怒而下狱,颈索加身,囚于城东城门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概述)

据清代官方史料,赵昌一生伴康熙左右,负责日常宣谕及养心殿人事管理,堪称康熙身边大总管。

问题浮现:赵昌本负责圣旨宣谕,康熙逝世时却由隆科多接管。此中缘由,或许能从雍正与年羹尧的奏折中找到解答。

隆科多,朕与尔先前未知其深,实乃大误。此人实为朕之功臣,国之栋梁,当代超群拔萃、希有之大臣。

隆科多于康熙时掌步兵统领,守京师安全。其虽有功,未至“朕之功臣、国家良臣”。或雍正、隆科多及赵昌于宣旨有密谋,此为其被雍正清除之因。

文章所述三疑点均指向雍正继位合法性存疑,但这仅为个别观点,且不影响其作为贤能君主的历史评价。

雍正继位,革除康熙积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新政,整顿吏治,改善民生。其在康雍乾三朝中承上启下,对中国历史的功绩显著。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