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县丞放到现在是什么级别,有没有副县长权力大?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25 10:19:46

有读者问了个问题,说如果把清朝的知县放到现在,大概就像县委书记或者县长那样,那县丞呢,是不是就像副书记或者副县长?乍一看,这说法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又不太是那么回事。

【县丞是个什么官?】

清朝的时候,县里头的官府人员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老大,也就是管印的知县大人。第二种是帮手的官员,像县丞和主簿这些。第三种就是手下的小官了,这类官职可不少,有典史、巡检、驿站的驿丞、管闸门的闸官、收税的税课司大使,还有管河伯庙的河伯所大使等等。

在大清朝的官员体系里,县丞的位置排在正八品,也就比知县低那么一点点。不过,县丞的来头可比知县小多了,他们大多是靠恩贡、拔贡、副贡这些途径考上的贡监生。而那些中了进士、举人的大佬们,通常是不会被安排去当县丞的。说实话,进士、举人这些人,也根本看不上县丞这个职位。

从设置的数量上来说,县丞并不是每个县都固定有的官职。根据《光绪会典》的记录,全国总共有1314个知县,但县丞呢,只有345个,连知县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全国总共有345个县丞,他们分布在各个地方,具体是这样的:顺天府有3个,奉天府则有2个,直隶那边设了7个,山东有31个,山西是6个,河南是17个。江苏安排了29个,安徽是15个,江西的数量多一些,达到了48个。福建设了23个,浙江更多,有45个。湖北有18个,湖南是14个,陕西也是18个。甘肃那边比较少,只有9个,新疆只有1个。四川有18个,广东是20个,广西设了9个。云南和贵州都各有3个和9个县丞。

那么,决定一个县设不设县丞有啥具体规矩呢?当然有。通常来说,特别重要的县,往往会设个县丞或者主簿,有时候两者都设;比较重要的县呢,有的设有的不设;而那些不太重要的县,一般就不设县丞了。

当然,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县呢,虽然平时行政事务不算太多,但因为它们管着河流治理、粮食马匹调配、漕运这些事儿,所以也得设个县丞来专门管这些方面的事务。

【县丞的政治地位?】

县丞这个角色,官方给出的定位挺清楚的,就是帮知县处理各种行政上的事儿。可实际上呢,县丞的处境挺尴尬的,压根儿没起到帮知县分担工作的作用。

清朝那会儿,从总督、巡抚到府、州、县的头头们,都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一把手”制度。那些副职官员啊,基本被晾在了一边,不咋参与主要行政工作。州县的大佬们呢,就靠着手下的幕僚、随从、文书和衙役来打理日常事务。

县丞吧,虽然听起来像是“二把手”,但实际上手里没啥实权。说得直白点,他们的地位可能还没那些没官衔的助手高呢。

说说政治地位和实权吧,清朝的县丞可比不上明朝的。在明朝,县丞那才是真正的二把手。要是辖区里有啥大事,知县得告诉县丞和主簿,大家一块儿商量着办。

另外,当知县外出办事或者离职的时候,按照规定,县丞会暂时代理知县的工作。县里那些重要的文件,也得知县和县丞两个人一起签字才算数。所以说,在明朝的时候,县丞还是能和知县较量一番的。

这个跟现在的县常委会挺像的,县委书记和县长是主要负责的,但他们也得开会商量着来,大家一起表决。副书记和副县长呢,就是他们的帮手,说话也挺有分量的。

清朝的时候,县丞的日子可不好过。清朝的官制里头白纸黑字写着呢,“州同、州判、县丞、主簿这些副手官员,要不是干得特别出色,或者至少熬了五年以上,那是别想当上一把手的。”

这个标准定得相当苛刻,要想在三年里拿到“优秀”评定,那简直是凤毛麟角。要是拿不到优秀,那就得在县丞的位置上干满五年以上才行。

说到实际处理政府事务做决定这事儿,也是知县一个人说了算。碰到啥大事儿,他根本不用跟县丞商量,这就是典型的他一人独揽大权。

【县丞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呢?】

在县里头,大事小情轮不到县丞说了算,他主要就是听知县的吩咐,管管特定的事儿。到了清朝,除非是那种挨着城郭的县,县丞手里能攥点实权,不然的话,大部分的县丞都不会跟知县待在同一个城里头办公。

负责具体事务的县丞,通常都在离县城挺远的地方处理工作,他们的办公地点要么在交通要道上,要么就在热闹的镇上。比如说,松江府的奉贤县丞就在高桥镇办公,金山县丞在朱泾镇,青浦县丞则在七宝镇,等等。

县丞虽然能自个儿处理事务,但手上那点法律给的权力真不大。他们手下通常就七八个小跟班,碰到那种大案子,县丞也就只能把人先扣着,没法审。这事儿得交到县城里,让知县大人按法律来办。

其实,县丞被派到地方上,主要就是为了管管治安,还有看着老百姓们把该交的税都交上。要是搁现在来说,县丞办公的那个地方,就跟咱们现在的乡镇政府差不多,干的活儿也像是乡镇领导干的。

要是有个县丞在县城里头管着河流治理和粮食仓库这些事儿,那他就像现在的各个部门头头一样,说到底,他的职位也就是个正科级的小领导。跟那些副处级的副书记、副县长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呢。

在清朝的时候,因为像县丞、主簿这些副手官员没啥大权做决定,所以他们常被叫做“闲职”、“多余官”。在官场里头,一把手的位置那是稳稳当当的,就连七品的小知县,都比六品的州同来得有分量。

0 阅读: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