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那把总舵手,其实不是大家想的那个人?说起秋收起义,可能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印象,觉得某个名字就是那次起义的领头人。但其实吧,真实情况跟大家想的可不太一样。那次起义的总指挥,还真就不是那个人。对,你没听错,就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同样重要,同样在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只是可能平时大家没太注意到。所以说,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总有些出人意料的地方。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1965年,当主席再次踏上井冈山的土地,他特地跟身边的工作人员打听:“那个人,现在还能找到不?”
过了38年,毛主席心里还是时常惦记着那位曾一起战斗的老伙伴。
以前,他们俩到底是怎么相处的,后来为啥又不来往了呢?
【寻找卢德铭】
卢定义,快点来签到啦!
1977年的时候,四川有个公社里的农民叫卢定义,他听到村里的大喇叭连着叫了他三声名字。
他一下子心里慌得不行,赶紧丢下正在做的事情,撒腿就往公社狂奔而去。
一迈进公社的门,他就瞅见屋里头有俩不认识的同志,正瞪大眼睛瞧着他呢。
他心想自己可能惹上啥麻烦了,就不自觉地垂下脑袋,走起路来也慢吞吞的。
这时候,有个同志赶紧走上前去,拉他过来让他在座位上坐下。
卢定义还没来得及多想,他们就掏出一张照片,直接递到了他面前。
卢定义一瞅,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我叔嘛!”
接下来,对方开口说的那些话,直接让他震惊得嘴巴都闭不上了。
卢德铭担任了秋收起义的总领头……结果在山口岩那一仗里,他英勇地丢了性命……
没想到,卢定义的幺叔,竟是毛主席一直在找的那个人,他就是秋收起义的大英雄卢德铭。
卢定义一听到这儿,心里顿时不平静了,他猛地站起身,瞧着面前两位同志,脸上满是纳闷。
从卢定义的角度来看,幺叔从1927年开始,真的就没再给家里寄过信了。
不过卢家人一直觉得那是因为革命时期事情多,给耽误了,压根儿就没往他已经牺牲了那方面去琢磨。
那时候,卢定义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卢德铭离开家的那些往事。
卢德铭从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
刚上小学那会儿,老师随便指了本书,他翻一遍就能从头到尾背下来,考试成绩也总是排在前面。
所以卢父对小儿子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盼着他要么能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天,要么能在商界大展拳脚,给家族争光。
而且,他们还给卢德铭安排了一门亲事。
最终结果跟大家想的都不一样。
1921年,16岁的卢德铭踏进了成都公学的大门,开始深造学习。但三年后,他跟老爹说,书不想继续念了,打算报考黄埔军校。
他选择放下笔杆拿起枪杆,主要是受那会儿成都新文化热潮和共产主义思想流行的推动。
关键是,他打小心里就有了当英雄的念头。
卢德铭小时候,那真是个乱世,到处兵荒马乱的。
他8岁那年,妈妈和嫂子被土匪抓走了,差点就没能救回来。
他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从那以后,他就常跟别人讲:“等我长大了,我要去当兵,扛上枪,把那些为非作歹的土匪强盗都给消灭掉。”
卢德铭为了不让老爸感到失落,从来都没跟他吐露过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
卢德铭除了课本外,最喜欢读的就是那些讲英雄故事的小说。
他老想着自己能成为那种大人物。
因此,当新的想法像潮水一样涌来时,他很快就接受了,并且理解得很透彻。
他跟同学们讲过,要想稳住家里家外,保住国家不灭亡,非得手里有把子力气,学会用武器才行。
他明白,这个机遇绝对不能让它溜走,于是赶紧回家,跟老爸坦白了整件事情。
卢父的反应正如他所料,脸一下子拉得老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所以,卢德铭找了一个当地的有名望的人去劝说大家,他说年轻人得出去闯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之类的道理。
费了好大劲劝说,卢父终于让步,把去广州的路费给了儿子。
1924年过完春节没多久,19岁的卢德铭就告别了双亲,一个人走了上千里的路去了广州。
真倒霉,路上出了问题,害得他没能赶上考试。
在路上,他挺走运,碰到了认识孙中山的人,叫李筱亭。李筱亭看他挺顺眼,就给他牵了线,让他有机会见到了孙中山。
这次碰面,让卢德铭的人生轨迹来了个大转弯。
【投笔从戎建奇功】
碰到孙中山先生那一刻,卢德铭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藏。
结果,刚聊了几句,孙中山立马就给他来了个即兴测试。
话刚说完,卢德铭二话不说,立马提笔,嗖嗖地就写完了一篇文章。
孙中山瞧了瞧,心里挺吃惊,琢磨着他可能以前就琢磨过这个主题了。
接着,他又给出了一个新题目,没想到卢德铭的回答更加出色。
孙中山呢,他索性就把卢德铭介绍给了蒋校长,这样一来,卢德铭就成了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学生了。
就在那一年,卢德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之后他还加入了叶挺的独立团。
他在北伐战争里打得特别勇猛,冲出了汀泗桥的包围,带着队伍打下了攸县,还成功占领了武昌。因为这些出色的表现,他就被提拔成了团参谋。
1927年那会儿,大革命闹得挺大,可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卢德铭给家里写了封信,里头说:“现在局势变动太大了,为了不给家里带来麻烦,我暂时就不给你们写信了。”
他另外叮嘱说,要是到了25岁他还没回来,那之前就给他定下的姑娘,就让她找个别人嫁了。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跟老家那边联系过,一点消息都没了。
聊到这儿,卢定义眼睛已经湿润了,他手里死死抓着幺叔的那张照片。
关于卢德铭的事情,他就知道这么多。这些都是他掌握的全部经历。
这时候,公社里的朋友也亮出了他们的真实身份。
其实,他们是为了庆祝秋收起义50周年这个大事,特意组成的调查队,隶属于中共萍乡市委。
这次找卢定义,主要是想让他帮忙认一认卢德铭的照片,再给我们讲讲卢德铭一生的故事。
就从那一刻开始,卢定义这才明白,他那个幺叔真的是挺厉害的。
1927年9月那会儿,马上就要搞秋收起义了。
毛主席虽然是大家公认的领头人,但他实际上管的是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活儿。
其实,真正的总指挥是卢德铭。
不过话说回来,毛主席那时候在党内可是个大领导,而卢德铭呢,只是个普通党员一枚。那为啥还要让他来挑这个大梁呢?
大家都觉得,卢德铭是党内非常难得的军事天才,连主席和好多同志都是这么想的。
秋收起义还没开始的时候,卢德铭原本是打算去参加南昌起义的。
那时候,他担任的是第二方面军警卫团的领头人,接到张发奎的命令,要带着队伍往东边打过去。
卢德铭是个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他看到形势不对头,立马就做了决定,带着队伍直奔南昌去了。
他开车快到南昌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南昌起义已经没戏了。
卢德铭没顾上伤心,立刻指挥部队赶往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和铜鼓地区。
他一路上不断躲开张发奎的围追堵截,同时找机会休整队伍。就这样,他一边行进,一边竟然慢慢把队伍发展壮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师的规模。
没多久,卢德铭就照着湖南省委的命令,搞了个两湖农军总指挥部,他自己挑了大梁当总指挥,帮毛主席一起搞起了秋收起义。
那时候,他和毛主席一起琢磨秋收起义的军事计划,还动手重新整理了队伍。
1927年9月9号那天,大家聚在一起,正式举办了秋收起义的旗帜授予活动,还开了个誓师大会给大家打气鼓劲。
然后,各个部队朝着他们负责的县城进发,正式拉开了秋收起义的序幕。
卢德铭那短暂却又灿烂的人生旅程,在这一年画上了句号……
【毛卢共同发动秋收起义 】
刚开始的时候,事情进展得都还不错。
就在攻打平江的关键时刻,第四团竟然反水了,这一突变让我们部队损失特别大,死了伤了好多人。
毛主席直接跟卢德铭商量说:“咱们分开兵力急着去打长沙,这可是军事上的大错误,得赶紧停下进攻的步伐!”
卢德铭点头赞同,决定最终退到文家市去。
现在,起义的队伍只剩下千多号人,而且还被江西的朱培德军队和当地那些反动民团给团团围住,处境非常艰难。
毛主席和卢德铭重新整编了剩下的队伍,组成了一个团,接着召开了至关重要的前委会议,这次会议将决定他们的未来走向。
在这次会上,毛主席讲了,咱们现在敌人多势力大,咱们这边力量小,所以得放弃长沙,去农村里先躲一躲,养精蓄锐。
有人则持不同看法,觉得还是得坚持攻打长沙的计划。
历史验证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可那时候的会场上,大家却争得不可开交。
关键时刻,卢德铭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毛主席那边,使劲帮主席把大家的想法拢到一块儿。
那年9月20号,毛主席和卢德铭带着队伍启程,打算去罗霄山脉建立农村的革命基地。
他们一到芦溪,压根没想到敌人早就在附近的山口岩那儿躲着,准备偷袭呢。
枪一响,卢德铭立马瞅瞅四周地形,然后大声下令,带着一连的弟兄们飞快冲上一个小山坡,好给主力部队打掩护撤退。
在炮火连天中,他突然被一颗飞来的子弹打中了。
一眨眼,那双紧握着驳壳枪的手突然无力地垂下了。
当他整个人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时,眼睛里还是瞪得圆圆的,死死盯着前方。
22岁的卢德铭,他的生命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跟他一起离世的,还有700多名战士。
真的很可惜,这场乱斗其实根本没必要发生。
出发之前,毛主席给前卫第三团的团长苏先骏下了命令:“一路上得仔细搜查,往前推进。”
可人家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
毛主席在战后悲痛万分,他向苏先骏发出愤怒的呼喊:“卢德铭在哪里?快把他还给我!”
随后,他深情地感叹:“就是用三个师来换,我也不愿意!”
但是,因为敌人穷追不舍,部队没办法停下脚步掩埋卢德铭等烈士的尸体,只能赶紧撤离。
到了1965年,毛主席再次踏上井冈山的土地,心里不由得想起了曾经一起打仗的战友卢德铭,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他和江西省委的领导聊起往事时说:“秋收起义的总头儿卢德铭,那可是个顶呱呱的好同志,脑瓜子灵光,啥苦都能吃。记得在文家市那次商量往哪儿走的会上,就是他,毫不犹豫地站我这边,支持了我的想法……”
毛主席专门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卢德铭这家伙,还能找得到不?”
不过,由于那时候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相关工作人员啥也没捞着。
所以,卢德铭的遗骸和他的英雄事迹,长久以来都被历史的迷雾给遮盖住了。
“卢德铭”这个名字,在资料里静静躺着,没留下照片,也没详细的人生故事。咱们就知道,他领导了秋收起义,最后在山口岩英勇牺牲。
1977年的时候,调查小组终于找到了卢定义,通过他,卢德铭烈士的英雄事迹被大致拼凑了出来。
1978年八一建军节快到的时候,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里头摆上了卢德铭的照片,还有讲他事迹的小介绍。
卢德铭的英勇故事开始被人们广泛传扬。
四年时光过去后,人们终于找到了卢德铭的遗骸。
当初,他和那些官兵的尸体被芦溪边上的村民们找到,然后就被安葬在了那片茶树林里。
经过漫长的岁月,那位英雄烈士终于被发掘并得到人们的认识。
尽管他的遗体早已和土地合而为一,但政府还是用了那片土地上的土,建起了烈士坟和纪念碑。
2009年9月份,卢德铭荣耀上榜,成为了“为新中国建立有大功劳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当中的一员。
卢德铭烈士要是在天有灵,心里头肯定乐开了花。不光是因为咱们后人没忘记他,更因为他当年流血牺牲的地方,现在早已变得漂漂亮亮,充满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