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为忻口会战战斗全史内容的最终章。
鸣谦镇附近的战斗正当日军第20师团一路推进之时,日军第l军司令部却愁云密布。原来,此时忻口守军还在顽强抵抗,完全没有后撤的迹象。因此,第1军无法判断晋北、晋东两方面守军的真实意图,难以制定攻占太原的作战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11月3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把《太原作战指挥之要领》交给第1军,其主要内容为,由第1军司令官统一指挥第5师团,进攻太原及附近要地,追击只限于占领平地四周之要地,将主力集结于太原、榆次等。恰好当日第1军又接到第5师团的通报,称忻口镇守军已于2日夜开始全面退却。
据此,第1军于4日命令第5师团击灭太原平地之敌,控制该平地;第5师团攻占太原后,继续以一部向汾阳附近追击:第20师团以一部占领榆次西北地区,监视太原东南方阵地,主力进至榆次附近后,继续向介休附近追击:昔阳支队先进至榆次;第109师团(欠步兵第118旅团及骑兵大队)先沿昔阳支队的进路向榆次前进。
此前第109师团已将大量的健康马交付昔阳支队、这样其适合山地作战的驮马数量.就不足了。但是,该师团很快便有了对策,除了由第1军补充了一部分马匹之外,还搜刮了大量的中国马充当驮马,勉强完成了编组。该师团11月1日从唐山出发,2日到达元氏,4日又由元氏出发向昔阳前进。到9日,第109师团才到达昔阳,而这时娘子关战役已结束。

3日早晨,川岸师团长接到忻口守军昨夜开始全线后撤的消息。这样,他鉴于第5师团方面的状况好转,就将野炮兵联队主力配属给右追击队,同时要求该追击队在寿阳短暂休息后、排除万难继续进行追击。
右追击队队长高木义人少将奉命后,决定迅速发起追击,进至太原以南地区。当晚9时,步兵第78联队第1大队(配属山炮1个小队)作为右追击队的先遣队,从寿阳出发,向鸣谦镇方向急进。
4日凌晨5时20分,日军右追击队主力也从寿阳附近出发,向鸣谦镇急进;另以左侧卫(步兵第77联队第2大队(欠大队炮小队)、独立山炮兵l个中队(欠1个小队))经干家庄、间家岔、刘家坡向东聂村(呜谦镇南方4公里)急进。
由于寿阳到鸣谦镇的道路情况极差,加上守军后退时的破坏,使得日军的运输车辆通行困难。高木鉴于这种情况,于上午11时40分以前卫(步兵第78联队主力(欠第2大队)、独立山炮兵1个中队、野炮兵第26联队第2大队为基干)作为追击队进行追击。
4日黄昏,日军步兵第78联队主力到达鸣谦镇及其以东地区。在此之前,日军骑兵第28联队已相继占领鸣谦镇.榆次。这时,日军步兵第77联队第2大队也抵达李坊村。
5日早晨,日军步兵第78联队主力继续向太原以南地区推进,企图切断太原守军的退路。上午9时许,他们在前进途中,忽然发现有支中国部队正由榆次方向向鸣谦镇以东地区前进。这支部队是川军第127师的后续部队第381旅(旅长杨宗礼)。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因为该旅装备低劣,又是以疲饿之众仓卒上阵,遭到日军三面的火力急袭之后,很快败下阵来,旅长杨宗礼及第761团团长陈麟,第762团团长邹迪僧等人先后负伤退下火线,余部由第761团营长张曼伯率领,退据北小南村、凭借村中土碉堡固守待援。
日军步兵第78联队主力趁势将其包围,并以大炮猛轰,将土碉堡夷平两处。下午1时30分,步兵第78联队主力奉命向小店镇前进,于是主动解除了对北小南村的包围。半个小时后,日军步兵第77联队第2大队从聂店村赶来,接替步兵第78联队主力,继续围攻困守北小南村的川军余部。第381旅坚持至当日黄昏时,张曼伯下令突围,而日军利用火力优势,封锁出路。张曼伯出村不过30米,即中弹身亡,其残部由于缺乏统一指挥造成溃散,遭到了灭顶之灾。结果,除少数人逃脱以外,大部分官兵被日军俘虏后屠杀。连长张伯明藏入稻草堆中深处,日军还用刺刀捅人几次,幸而得免,才趁夜色脱险而回。根据中方资料记载,第381旅在这天的战斗中、牺牲官兵1600余人。而日本方面则称,此战之后,打扫战场、发现约2000具中国兵的尸体。
第22集团军的转进川军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抵达太原后,找不到自己的部队在哪里,便于11月1日同孙震一起,赶到榆次东南的明月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指挥所,去见黄绍兹。他们见到黄后,得知前几天因娘子关方面守军受到日军的猛攻,战况危急,需兵增援,黄即命第41军部队归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并限令它在阳泉下车,不拘是一团还是一营,随到随即驰赴娘子关南侧的测鱼口镇一带,阻击日军的迁回部队。至于该部的战斗情况,则因师旅团的指挥系统已被打乱,对所属部队失去掌握,电信器材又极端缺乏,联络不上,故很不明了。黄绍兹希望邓、孙两人速到寿阳与孙连仲取得联系,以利掌握各自的部队。邓、孙两人听后十分着急,孙震更急于要到前方去尽快了解第41军的位置和作战情况。

邓锡侯
邓、孙两人与黄谈了两三小时之后,又乘车向寿阳继续前进。当车行至马首村时,见许多由娘子关方面退下来的零星部队和些伤兵,正在休息,非常狼狈,其中也有第41军的官兵。经停车询问之后,得知正待联系的孙连仲总司令亦退到这里。于是邓、孙便去会他。孙连仲从睡梦中起来同他们谈了有关情况:其所属部队在娘子关附近与日寇作战被击败后,即向榆次、太原方面撤退;第41军部队曾在固关以南、东西回村参加作战,现正在上下龙泉附近掩护主力撤退。孙连仲要邓、孙两人立即与自己部队切取联系,加以掌握。
邓、孙与孙连仲会晤之后,面对当时情况,一方面为能与自己的部队取得联系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部队要完成掩护友军后退的任务还可能再遭受重大牺牲而感到为难。所以对以后的行动如何决定,又颇为踌躇。几经研究之后始作了如下的决定,所有第41军的部队由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统-指挥,于上下龙泉、松塔之线占领阵地,掩护友军主力的转进,遇敌来攻,可逐次向阔郊、太谷方面引退;第127师师长陈离,率第379旅进驻阔郊镇,限4日以前到达:第381旅由太原附近,继续前进。孙震将上述决定以命令下达给王铭章及第124师代理师长税梯青后,邓、孙即由此徒步向阔郊方面转进。
11月3日,黄绍兹得到情报,得知沿正太路西进日军约5个联队,其中2个联队已于2日到达寿阳。据此,他于3日令晋东守军各部队向太原转移。
同日,邓锡侯一行到阔郊的途中,黄绍兹派传令官乘三轮摩托车给邓、孙送来一件命令,其要旨是:第二战区决定集中兵力固守太原,第22集团军应于5日开到太原城南的狄村集结作总预备队。

孙震
邓、孙奉命后,令第41军立即改向长凝镇、榆次行军,西渡汾水向狄村前进。邓锡侯、孙震在5日午间到达长凝镇时,第45军第127师师长陈离率所部陶宗伯(即陶凯)的第379旅也到达这里。他们在这里捉到日军的一名身带手枪的白俄侦探,又见日机不断来侦察袭扰。判断情况已趋紧急,便决定在此休息半天,天黑后再行军。
黄昏后,邓锡侯等开始行动。他们决定乘夜由榆次附近越铁道,渡汾河经仁村,向太原南边的北营前进。临行前,邓锡候命第41军王铭章师长统率各师和陈离的第127师自选捷径,奔向榆次,绕铁道转入太原南郊。邓锡侯偕同高参、警卫,亲自率领一连人出发,准备先赶到狄村布防,以便尽快调动部队进入阵地。
6日上午,邓锡侯一行进到榆次南郊5里的新村,只见沿街关门闭户,一个人影也没有、使人感到有些不对劲,但由于他们走了一个通宵,非常疲劳,这样大家决定在此稍事休息、并找点东西吃。恰好此时有1架日军飞机飞来上空盘旋侦察,并投下一小型炸弹,落在他们休息的院墙外面,幸未爆炸。
日机走后,邓锡侯一行又继续前进。随后,他们在经过的原野上看不见一个人,而且从西北方面逐渐传来枪炮声。原来,日军步兵第78联队已于昨晚占领太原以南小店镇,此时正以一部进攻嘉节村。当然,邓锡侯等人无从知道这个情况,但他们根据枪炮声判断,太原周围已有激战,于是加快脚步向狄村急进。
殊不知,当邓锡侯一行走到南畔村附近时,走在其前面约1公里的警卫营突然与日军步兵第78联队一部遭遇而发生了战斗。邓锡侯以事出意外,而第127师及第41军的部队又在后面未到,若不立即处置,将为日军所乘,发生不幸。于是,邓锡侯命令警卫营就地占领村庄阻击日军,他们立即折向南行数里之后始停下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处置。

这之前,第127师第379旅行进到鸣李村以西时,突然和日军步兵第77联队第2大队(欠第7、8中队)遭遇。日军的反应要快一些,其在炮兵(野炮兵第26联队第2中队)协同下,抢先从侧方对第379旅进行急袭。该旅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战至正午,该旅丢下五六百具尸体往西北方溃走。
此时,邓锡侯一行与第二战区长官部失去联系。邓、孙商议:认为太原前线的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集团军应当机立断,绝不能再墨守阎锡山的命令向获村前进,唯一的办法是向南撤退。但邓、孙二人又有顾虑,若向南撤退,有可能蒋介石、阎锡山以不遵令而行,按军法论处。于是最后商定:(一)以祁县、平遥作为初步转进目标。由于友军大部队均沿太原到汾阳的公路南退,道路拥挤;同时,日军骑兵、机械化部队,进行追击必以公路为主要道路。所以本集团军避开公路,走太原到汾河之间的一般道路南撤。(二)为了避免蒋介石、阎锡山追查擅自行动,令第41军第124师第370旅为后卫,暂留此地,与日军保持接触,逐次向南撤退。当邓锡侯、孙震率部队向祁县、平遥转进途中,才接到阎锡山命令:指定第22集团军到洪洞集结,收容整理部队。
关于晋东其他部队的情况:第27师、第17师及第27路军原本奉命向太原转进,于5日先后到达孟家井、龙王堂、杨家园及庄子上各附近地区(大约在太原以东8公里),但此时状况急剧恶化,已无法向太原方面转移,便于6日分别向汾河右(西)岸转进;接着,第26路军其余部队也在榆次以西西渡汾河;第3军则退向武乡。
当日,日军第20师团的右追击队发现,有不少于1万人的中国大部队正从太原沿汾河右(西)岸向旧太原县退却,立即从小店镇附近对其进行猛烈射击,接着渡河攻击汾河岸的守军,进至东城角村西侧。然后,右追击队以一部守备汾河各桥梁右岸,主力则利用薄暮集结于小店镇附近,对太原方向(北方)的守军采取可随时对应的态势,并准备向南方追击。
第20师团进至太原南侧的小店镇时,原本想趁势攻占太原。然而,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考虑到第5师团在忻口镇连续20余日之苦战蒙受巨大伤亡,确信将攻占太原之“荣誉”给予第5师团乃武士道之情义,于是做了将太原划入第5师团作战区城的安排。这个安排引起了第20师团一些将领的不满。第20师团步兵第39旅团长高木事后曾向香月清司谈到,进抵太原城南侧时,因第1军的命令,禁止突入太原城而产生的失望沮丧心情。
双方的伤亡情况根据《娘子关会战战斗详报》以及《第22集团军(民国)26年10月至11月晋东战役战斗详报》的记载,娘子关战役期间(1937年10月14日―11月4日),中国军队参战部队为第26路军、第27路军、第3军、第18集团军、第22集团军、晋绥军新编第10团和晋绥军炮垒大队。其参战人数:军官6069人,士兵89799人,计95868人;伤亡人数:军官2043人,士兵约25000人,计27043人。
关于日军伤亡人数,根据第1军军医部的统计数字,战死439人,负伤1320人。其中,第20师团战死413人,负伤1242人,第109师团战死22人,负伤71人;军直属部队战死4人,负伤7人。另据《第20师团战斗详报》记载,仅日军第20师团就死伤约2300名(其中战死650名,战伤1650名)。
太原沦陷11月4日下午,当晋北、晋东两方面的守军纷纷向太原转进之际,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大会议厅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太原防守事宜。会上,阎锡山不顾黄绍兹等人的反对,敲定了“依城野战”的太原守城作战部署。所谓“依城野战”,就是以傅作义第35军及杨维垣第213旅等部,连同地方保安部队一部作为守城部队,死守太原城。同时以忻口方面退下来的各部以及娘子关撤退的各部作为野战部队、分别据守太原北郊、太原以东的高山既设阵地,准备野战。
可是,从晋北撤下来的中央军各部至太原时,均未进人既定的防守阵地,而是绕城南撤。而晋绥军王靖国、孙楚、郭宗汾、陈长捷等人的队伍、从忻口撤退下来以后,指挥系统被打乱,指挥官掌握不住部队,都成了光杆司令。因此,这些部队到了太原根本停不下来,继续向南撤退,连收容集合都很难,又怎能组成野战部队呢?娘子关溃退的部队情况也是如此,他们根本不走太原,而是从晋东南方向撤走了。就这样,野战部队纷纷向南而去,只剩下太原守城部队在固守孤城。使得依城野战的作战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11月6日,日军以步兵第21旅团从北侧,步兵第11联队从东侧,混成第15旅团从西侧,三面包围太原城。同时城南10公里之内不部署兵力,给守军留一条撤退路,这是典型的围三缺一。中午时分,板垣师团长到达新城村,随即将战斗司令部设于该村。此时,板垣对太原城是志在必得,但作为著名的“中国通”,他仍试图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太原城。因此,板垣下令日军各部在当日暂不进攻太原城,并作了两手准备,他一面命人赶印了若干份致太原守军的劝降书,并用飞机向太原城内空投散发,一面下令各部队加紧扫荡城外的守军,为日军接下来的攻城扫清障碍。
太原守军对于日军的劝降书,轻蔑地不予理睬。7日上午9时,板垣看到守军仍没有投降的征兆,遂决定次日拂晓开始攻城,重点指向太原城东、北正面,同时调整了进攻部署:
步兵第21旅团进攻太原城北正面东半部:混成第15旅团以一部进攻太原城北正面西半部;莹岛支队进攻太原城东正面;步兵第11联队作为预备队,于东涧河位置待机。另外,野炮兵第2联队(配属长岐部队及田村部队)实施城墙的破坏射击。
11月8日上午8点,日军开始总攻击,突入了城内。守军顽强抵抗,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入夜,傅作义率领残余的守军突围撤退,太原名城,就这样沦陷了。
感谢您的观看,忻口会战战史内容系列已全部更新完结,点击主页即可查看完整合集;
太原会战、晋北会战以及其他抗战会战战史全系列的内容也在主页合集等待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