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商纣王帝辛,“得益于”《封神演义》等经典小说以及《封神榜》等影视作品的传播,他宠信妲己荒淫无度、残害忠良,昏君、暴君的恶名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也成为了他身上抹不掉的标签。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被骂了千年的昏君,身为新中国创建者的毛主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1952年11月,在毛主席视察河南安阳时,参观了殷墟。
而在这里看着早已沧海桑田的殷墟,毛主席感慨的评价到“商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此后的数年间,毛主席还曾在数次重要的会议、座谈会中提及商纣王,也在其中都肯定了商纣王的本事。
众所周知,毛主席喜爱读史,二十四史更是他在菊香书屋的枕边书。那么毛主席又为何会对帝辛有着这样高甚至可以说得上“翻案”一般的评价呢?
对于商纣王帝辛的罪行,在《尚书》的《泰誓》、《牧誓》中都有提及,具体的罪状可以归结为以下的几条。
听信妇人之言,毁坏天地人正道;二,疏远贵戚旧臣,重用四方逃亡之人,这些“四方逃亡”之人又施残暴于百姓;三,对祖宗祭祀不闻不问,抛弃祖先乐曲,讨女人欢心。
至于我们现在熟知的酒池肉林、炮烙酷刑,这些《尚书》中反倒并无提及;而且还特别要提及的一点是这两篇文章是可以看做是武王伐周的檄文的。
可就从这两篇檄文性质的文章中的列出的罪状来看,商纣王的罪状倒也算不得严重。要知道,檄文可是极其注重战斗性的。
以其中的“疏远贵戚旧臣,重用四方逃亡之人,又施残暴于百姓”而言,说白了不过就是治国路线之争。
帝辛之所以能够重用费中、飞廉、恶来等人,无非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执行他的革新路线,协助他清除内奸,飞廉还是他远征东夷的骁将。
有了重用“四方逃亡之人”,自然就会挤压旧有的贵戚旧臣的空间,利益冲突之下可不就要被诋毁、诽谤吗?而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帝辛的用人观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先进的,毕竟唯才是举不是。
那么商纣王帝辛的“昏君、暴君”形象又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这当然少不了周朝人的“功劳”以及后来者的“功劳”。
周朝人的“功劳”就体现在政治宣传上,毕竟涉及到周王朝的正朔、名正言顺。只有对亡国之君加大抹黑,才更能体现出自己得位之正。
至于真正将帝辛恶名化的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百家争鸣的背景之下,为了阐述观点,游说诸侯,不免也就有了帝辛罪名扩大的势头。原本春秋早期帝辛的罪状也就是局限于“比干谏而死”之中,《尚书》中也就很有操守了的有了上面两篇不太合格的檄文。有意思的是子贡还曾为帝辛说话,但是这丝毫没有遏制住这种势头。
到了战国,比干可就不是谏言而死这么简单了,屈原说投水淹死,吕不韦门客说的挖心而死……后来,以致于比干的七窍玲珑心都不够了,纣王已经开始解剖孕妇了。
至于“酒池肉林”、“炮烙”,则经由战国韩非子绘声绘色的描绘,再由司马迁艺术加工以“男女裸奔其间”,晋时帝辛已经筑鹿台了……
而明朝时《封神演义》的传播,可以说算是真正的让帝辛恶名成功走入千家万户。至于现代,《封神榜》直接绝杀。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历朝历代也一直有大家试图来矫正人们的“偏见”。
一如孟子,他便表态对武王伐纣信三两分,其他不信;又如南宋罗沁,直言夏桀之罪恶就是商纣王之罪恶这就是出于模仿,硬加之罪;还如晚清学者李慈铭也认为商纣王算不得罪恶深重。
而到了近代,顾颉刚考证后认为妲己乃是出自西汉《列女传》,商纣王罪过是层层累计,不可信。
1945年,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出版。
其中有《驳<说儒>》一文,直指“殷自武丁以后,国力渐衰;史书所载,已无有一个无所不胜的‘武王’了。这种说法是“不尽合乎史实”。”
而郭沫若还通过实地考察以及考古以及文献零星证据,指出了殷商末年的宏大历史事件——经营东南。
“这是被周以来史学家抹杀了的”,郭沫若说。同时,他还给出了评价者比周人剪灭殷商,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
而对于郭沫若的这一观点,毛主席认真读过也是认同的。
1958年,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问道“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进一步的肯定了商纣王的攻击。
“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
当然也指出了他的重大失误 ——对于大批俘虏,消化不了。而这也让周武王乘虚而入,俘虏倒戈,以致于“血流漂杵”。
对于经营东南,把东夷、中原统一巩固起来,正是商纣王把领土扩大到了山东、浙江、福建一带如此也铲除了商朝的祸患,促进了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这一些毫无疑问都证明了商纣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
至于能文能武、很有本事,为何又导致亡国,毛主席也认为既有内忧-----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 还有外患———周等诸侯国的扩张和进逼。
没能清除微子这样的反对派、汉奸、内应,辅以外患,再加上纣王的生活腐化、横征暴敛,殷商的灭亡也就不例外了。
这一点1952年参观殷墟时,毛主席也有指出。
如今的史学界,对于商纣王的评价显然更加清晰不在是以前的全盘否定、一边倒,商纣王的本事、能文能武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赞同。
这其中少不了毛主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