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振普是周恩来总理的警卫员,他在周总理身边默默奉献了十多年的时光。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高振普一直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赢得了周总理的认可和夸奖。
不过,到了晚年,每当高振普回想起在医院陪伴周恩来总理度过最后日子的时光,他总会说:“现在想想,心里还是觉得对周总理有些愧疚……”
【高振普:这是我们的过错】
1975年8月份,周恩来总理已经在医院躺了一年多,身子骨还是瘦得皮包骨,病情也没啥起色。有天,和往常一样,医疗小组的头儿吴阶平带着大家给周总理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
检查过程中,吴阶平医生伸手去摸周恩来总理的小肚子那里,瞅瞅有没有什么不对劲。检查着检查着,他就摸到了一个疙瘩在总理身上。
这个包块,差不多跟鸡蛋那么大,摸起来挺硬的。吴阶平凭着他多年的医术,心里琢磨着,周总理的膀胱里可能已经被肿瘤塞满了,而且可能还扩散到其他地方了。
过了几天,周恩来总理的体检结果出来了,显示他患上了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那个鳞状细胞癌特别厉害,没多久就扩散到了他盆腔边上的器官,还有肚子里的内脏,甚至已经传遍了全身的重要器官。
9月份,医疗团队经过一番商讨,觉得得给周恩来总理再做一次大手术,这已经是第四次了。没过多久,吴阶平就向中央领导详细说明了周恩来总理的病情。
在汇报情况时,吴阶平提到周恩来总理的膀胱癌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阶段,癌细胞性质恶化,变成了恶性度极高的鳞状细胞癌,没法再通过手术来切除。医疗小组讨论后决定,只能采取内科的保守治疗方式。
关于这点,周恩来总理心里有数得很。
9月20号那天,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还有邓颖超等人,都赶到了医院,围着周恩来总理,就等着医生给他动手术呢。
当医护人员把周恩来总理推进手术室门口时,他吩咐身边的人,说想要听听那个《关于国民党造谣说咱们<伍豪启事>是假的报告》的录音稿,还要在上面亲自签字。于是,工作人员赶紧找来那份录音记录稿,周恩来总理接过笔,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另外,周总理还简单记录道:“进手术室的日子,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这样写是为了清楚说明签字时的具体场景和时间点。
做手术时,医生看到周恩来总理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得到处都是,根本没办法再治了。这时候,邓小平就告诉医疗团队,要想尽所有能想的办法,“让他少受点罪,多活些日子”。
10月24号那天,为了让周恩来总理少受点罪,多活些日子,医生决定再次给他动手术。
这次手术过后,周恩来总理就一直在病床上,再也没能起来。瞧着总理只能躺在那里,高振普还有总理身边的全部工作人员,心里头都特别不是滋味。
那时候,周恩来总理身体很弱,老是出虚汗。所以,给他擦身子就变成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为了照料好周恩来总理的日常,按照安排,护士本该负责给他做全身清洁。但周恩来总理却执意不让护士碰他的下半身。这样一来,大家只能重新调整分工,护士专门负责上半身的擦洗,而下半身的擦洗工作,则由高振普等警卫人员来承担。
每次给周恩来总理擦洗身子时,高振普看到总理的双腿瘦得只剩皮包骨,心里都难受得要命。有好几次,擦洗完后,他端着洗脸盆走到门外,找个没人的角落,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回家以后,看到周恩来总理脸上挂着松懈下来的笑容,高振普心里头觉得,自己干的活儿真没白忙活。
那段时间,高振普他们老琢磨着怎么给周恩来总理多补补身子,好让他多长点肉,看起来更结实、精神点。可这事儿,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有一天,高振普无意间听到医疗组里专门研究肠胃消化的专家陈敏章提起,说北京饭店有一道汤特别棒,还很有营养。他一听,心里那个高兴啊,二话不说,立马发动汽车,直奔北京饭店,就为了让那儿的厨师给他做一碗尝尝。
高振普把热汤取回后,就赶紧端到周恩来总理那儿,让他趁热尝尝。见总理一口气就喝完了,大伙儿心里都乐开了花。
喝完汤,周恩来总理不住地称赞这汤味道真棒,接着问:“这汤是在哪儿做的呀?”高振普回答:“是北京饭店的手艺。”
听完高振普的汇报,周恩来总理再次询问:“钱给到位了吗?”高振普连忙回答:“总理您别担心,钱我已经付清了。”
周恩来总理心里明白,高振普他们肯定还会去北京饭店点那份汤,于是他就反复交代他们:“记得要给钱哦!”
后来,聊起那款汤,高振普讲道:“那汤里的料挺丰富的,我记得的有海参丝、鱿鱼块,还有香菇这些,都是拿鸡汤慢慢熬出来的。”
没错,没过多久,北京饭店又依样给周恩来总理准备了一碗那样的汤。高振普心里头乐开了花,立马就跑到饭店去端汤了。
当高振普掏钱时,北京饭店的服务人员说:“总理吃得满意,以后肯定还会来,到时候一块儿结账就行!”
听完北京饭店员工的建议,高振普觉得这主意挺不错的,以后一起算账能省不少麻烦,于是就点头同意了。
汤端回来后,周恩来总理的情况已经变得很严重,没法再吃东西了,得靠鼻饲维持。所以,那碗汤,总理最终也没能尝到。
之后,周恩来总理就再也没碰过食物。所以,高振普也没必要再跑北京饭店去订汤了,这事儿就这么放下了。
后来,周恩来总理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高振普他们这些工作人员整天都围着总理转,忙着照顾他。这样一来,大家竟然把在北京饭店赊的那一碗汤钱给忘了。
1976年1月8号,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大伙儿心里都难过得很,一起帮邓颖超大姐处理了周总理的丧事。
忙完手头的事,高振普和张树迎这才记起,在北京饭店还欠着一碗汤的钱没付呢。高振普赶紧拿起电话,拨通了北京饭店齐经理的号,说要把那碗汤的账给结了。
听完高振普的讲述,北京饭店的齐经理眼含热泪,哽咽着说:“总理都已经不在了,你们怎么还惦记着这事儿呢?这钱我真的不能要,坚决不能要……”
看到齐经理一脸伤心,难过得连开口都难,张树迎转头对高振普讲:“要不这事儿就先这样吧。”
结果就是这样,周恩来总理没喝的那碗汤,他也就没给钱。
高振普心里一直惦记着那顿没付汤钱的事儿。到了晚年,每当回想起周恩来总理,他总会再次说起这件事。他讲道:“那会儿我们觉得不交也行,就这么过去了。但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对不住周总理。这确实是我们的不对,我们的疏忽。”
高振普心里对这事挺过意不去的,想着周恩来总理。想想从1961年开始,跟在总理身边工作的这十多年,他愣是一次也没见过总理占过公家或者别人的一点小便宜。别说是一顿饭了,就连一杯茶都没占过。
1966年的某一天,周总理走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门,他想听听学生们的辩论会。在学院里,学生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辩论,周总理找了个位置坐下,静静聆听。他看着台上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听着他们激情洋溢的发言,心里感到十分欣慰。这场辩论会,学生们准备得很充分,话题也很有意思。周总理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还露出赞许的微笑。他知道,这些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就这样,周总理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愉快的下午。他离开时,还不忘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午饭时分,高振普给周恩来总理挑了个茄子烧肉,还外加一个馒头。点完菜,周恩来总理转头对高振普说:“这次你结账啊。”
接着,高振普根据菜的价钱,掏了2毛5分钱给厨师。等高振普付完钱,周恩来总理这才一手拎着菜,一手抓着馒头,走到餐桌旁边,然后坐下来。
之后,怕馒头太干让周恩来总理吃着不舒服,那位热心的厨师就赶紧给他送了一碗汤。这汤做起来挺方便的,就是把葱花、酱油和香油搁碗里,再用开水一浇,齐活!
就是这么一碗普普通通的汤,周恩来总理却非要再给钱不可。厨师说啥也不肯拿,总理就说了:“你要是不收,我今天就不走了。”
结果,厨师只能妥协说收五分钱。高振普连忙翻出五分钱,递给厨师,还拜托他改了改收据。周恩来总理看到钱付了,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事挺小,但对高振普来说印象特别深。之后,类似的事儿发生了好几次,慢慢地,高振普也就养成了主动付钱的习惯。
所以,每当高振普想起那次没付北京饭店的汤钱,他心里就挺过意不去,觉得对不起周恩来总理,直说自己那会儿做错了,出了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