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郑重申明:本人所说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尧舜禹禅位执政开始,到公元1912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任皇帝溥仪下诏退位为止,时间跨度6000年之久。
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两次的战争失利、一座两座的城池得失,并不能代表什么。无所谓的常胜将军,也不存在“战必胜、攻必取”的绝对优势力量碾压,因此被封神的《孙子兵法》中,便将一次两次的失败视为一种战场上取胜的关键策略:诱敌深入、避实击虚。
用极端一点说法便是:要想取胜,前期的“失败”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即便是百战百胜的名将白起,在对战纸上谈兵的赵括时,前期也是以弱势敌,搞几场小败仗麻痹对手,对手一旦上当中计,自己离胜利就不远了。
反之,如果前期不搞几场失败,而是一鼓作气向前猛冲,那就是有勇无谋的莽夫了,失败是必然的。
对此种战法颇为痴迷的粉丝们,更是将前期的失利和撤退看作是:大人物在布局一场大棋,为的就是示敌以弱,诱发敌人产生轻敌心理,来个历史上“退避三舍”的精彩再现;再不济,即便短期内技不如人、军事行动失利,但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发动另一场战争:通过“文化同化”的方式迫使敌人接受本土文明,达到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消灭、瓦解敌人的目的。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战争可谓数不胜数,尤其在历代王朝末期政权更迭的时候,那个惨烈程度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场战争,比如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各路英雄并起、天下大乱。在这次大乱中,据说中华民族人口急剧锐减,直至唐朝开元盛世时都没有恢复过来。
不过仔细研读中华历史便会发现:即便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天下大乱,甚至有外来民族入侵中原,中华民族依旧顽强屹立不倒。即便短时间被揍趴下了,依然很快就站了起来,并且频频发动文化攻势,并最终取得了文化上的绝对胜利。
虽然这个时间历程很长,但结局是好的,故而有了“下大棋”的说法。
这里以满清入主中原为例来说明。
明朝末年,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在了历史轮回的十字路口,此时,游牧民族的清军趁机攻入中原,中华民族也再一次遭遇了被外族统治的屈辱岁月。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虽然清军入主中原初期,发生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等屠城事件,但事实证明:中华文明的大棋发挥了作用,最后还是中华民族取得了最终的圆满的胜利,因为满清贵族最终向中原文化妥协投降了,并且很快被中原文化同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坚定的拥护者。
在这场大棋布局当中,还发生了这样有趣的事情。当满清八旗士兵30万铁蹄踏入中原大地之时,不仅带来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更是带来了在当时被视为落后的文明:将中原改造成牧场,不懂礼仪,皇帝居然亲自接待蒙古王爷……
两种不同的文明遭遇后很快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更为准确地说,当时居住在中原大地的老百姓对满清那一套落后、愚昧的文明非常抵触,于是激发了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此时,作为满清掌舵者的顺治皇帝选择了妥协:不仅普及汉语和中原礼仪,而且还统一了满汉薪水,学着明朝搞了“十三衙门”……
军事上取得胜利,却在文化上选择投降,这显然让满清贵族们脸上无光,于是以孝庄太后为首的满清贵族发动了文化保卫战,与投降分子顺治皇帝激烈对抗。
对抗的结果虽然以顺治的举手投降而告终:下罪己诏,溘然长逝,但中华文明却在清朝统治阶层得以延续。之后继位的康熙皇帝下达了禁止圈地的永久禁令,乾隆皇帝更是将“满汉一家”提升到了法律层面,为此还发明了满汉全席……
到了这个份上,再说满清是外来民族就不合适了,他们已经被中华文明同化且吸收,成为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一份子。
所以说,历史上,中华民族屡屡被外族入侵为何屹立不倒?因为中华文明能下、也一直在“下大棋”:通过长时间的文化同化、“吃掉”他们,达到将他们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的,不服?满清就是典型。
侵略就是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