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临终前的安排看起来很稳。她把南北军交给了吕产和吕禄两位侄子掌管,还特意嘱咐他们:“你们不要为我送葬,不要离开宫中,兵权不能落入旁人之手。”她不糊涂,知道刘家的宗室、老臣早对吕家恨之入骨。可她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心腹关键时刻一个被哄骗交出兵权,一个直接被兵临城下吓住,吕氏两支兵马毫无反抗,整族三百余人当场被屠,尸体堆满长安街巷。
换个镜头,再看武则天病重之际,82岁,住在上阳宫,已经是太后身份,被儿子李显重新赶回了“养老院”。她登基时是以李唐江山为代价换来的“女皇宝座”,神龙政变之后,她亲手打下的“武周王朝”成了一段插曲。可奇怪的是,她死了,武家却安然无事,甚至还有武三思这样的亲戚继续掌权、进宫,最后还跟李显的皇后勾搭上了。
这中间的差别,光靠一句“人心向背”解释不清。关键在于武则天死前,确实说了一句有分量的话,而她说这句话的场合、对象、时机,极其精准,堪称临终前的最后一手好棋。

武则天被软禁后,李显恢复帝位,称唐中宗。每隔十天,照惯例入上阳宫一次探望太后。有一回,他看到母亲头发蓬乱,面色蜡黄,瘦得几乎变了样,不禁感叹:“才十天未见,母后为何憔悴成这样?”
武则天听了,眼泪直接掉下来。她语气缓慢地说:“我本打算把天下交还给你,是那五个贼臣贪功心切,硬生生把我赶到这儿来。我才变成如今这副样子。”
李显听罢,跪倒在地,磕头道:“儿臣知罪。母后放心,武家的恩,我不会忘,武家之人,我会照应。”
这番话看似母子谈心,实际上分量不轻。武则天很清楚,眼前这个儿子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权柄未稳,朝中旧臣虎视眈眈,她若不趁机拉住他,就真的会满盘皆输。
她没有骂儿子,也没有抱怨权力被夺。她只说:“我本来是准备交还的。”这句“原本打算”既是情绪的释放,也是责任的转移。李显听进去了,这一听,他后半生再没清算过武家。反而放任武三思混进权力核心,甚至暗中支持韦后、安乐公主与武氏联姻,巩固李武两家亲缘关系。

武家能安全退场,除了武则天临终那一番话,还有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忽视——狄仁杰。
当时立太子的问题一直没解决,武承嗣、武三思两位“宗亲”虎视眈眈,都想着自己能接班。武则天也犹豫,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真把皇位还给李家,武家这些年努力岂不是白费?
狄仁杰劝她:“自古帝王传位,都是传给儿子,没听说传给侄子的。”武则天摇头:“但我已经姓武了。”狄仁杰进一步说道:“姓氏是表面,血缘才是根本。李显是您亲儿子,他继位以后,您百年之后,宗庙有您的位置,这是天经地义。可要是换了侄子,您不是他的母亲,将来他祭祀的,是他自己的父母,您的灵位有没有地方放,都不好说了。”
这句话打进了武则天的心里。她是个讲排场的人,生前再风光,死后若成无主之鬼,是绝不能接受的。立谁为继承人,她心里从那一刻有了底。
于是,她召回李显,并让他重新做太子。接着,又主动促成武家与李家联姻,搞了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组合。等到她病重之时,早已完成了两家血脉上的绑定。

李武两家联姻不止是私下撮合,她还专门举行了一场仪式,把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叫到一起,亲自主持立誓,让几人面对祖宗、祖庙发誓:李家与武家永世为好,不得相害。
这个誓言刻在铁券上,叫“丹书铁券”,是古代信物中等级最高的一种。持有者,不但象征荣誉,关键时候还可以保命,遇事“得赦一次”。
从那之后,李显再想动武家,也得先掂量掂量这块铁券压不压得住朝堂风向。
等武则天真正驾崩,李显做丧事,全程操办规格极高,不仅将她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还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礼遇与帝王同等。
而此时的武三思,非但没被牵连,反而混入宫廷,与韦皇后关系密切,甚至到了晚上可以在宫里下棋,李显坐在一旁帮他们点筹。这一幕幕,放在吕后死后的大汉朝廷里,想都不敢想。

吕后并不笨,政治手腕甚至不输武则天,但她死得太早,布局不够。她去世时,吕产和吕禄虽然手握军权,但两人根基太浅,临战怯懦,一个被吓破胆,一个信错了人,把好好的军队拱手让人。
更要命的是,吕后挑了一个没有血缘的少帝作为继承人,说白了,就是没有人替她收尸。太子不是亲生的,宗室对她怨念极深,功臣们一心清算,吕氏连个说话的都没有。
所以,吕雉一死,吕氏不到三日就被灭满门。

相比之下,武则天死得不仓促,话说得及时,牌打得漂亮。她没有留太多武力给武家,反而从血脉、誓言、联姻三方面筑牢后盾。她不仅让自己“死而不僵”,还为武氏家族争得了一场体面的退场。
武家人之后虽没能继续夺权,但至少没被追杀,没被诛连,也算对得起这位女皇晚年的一番筹划。
到头来,一句“我本想把天下交给你”,道出了多少母子、权谋、人情之间的缠斗和智慧。说得轻,却压住了杀机。说得晚,整个家族就是另一个吕家。说得准,才有了武家全身而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