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皇太极正式即位,改国号为“大清”,并参照明朝制度推行封爵体系。同年四月,他依据战功对家族成员进行册封。
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代善,母亲是哈哈纳扎青,被授予和硕礼亲王的爵位。
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母亲是乌拉部贝勒布占泰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后来,他被封为和硕睿亲王。
多铎,与多尔衮同为母亲所生,被册封为和硕豫亲王。
皇太极的继妃纳喇氏所生的儿子豪格,被册封为和硕肃亲王。
岳托,其生母是代善的正室李佳氏,被册封为和硕成亲王。
阿济格,多尔衮的同母兄弟,被册封为多罗英郡王。
杜度,作为褚英的儿子,褚英又是太祖的长子,被册封为多罗安平贝勒。
阿巴泰,努尔哈赤的侧福晋所生的儿子,被封为多罗绕余贝勒。
皇太极这次一口气封了六个亲王、一个郡王和两个贝勒,这次封爵事件基本上为清朝延续两百多年的铁帽子王制度打下了基础。
崇德八年,顺治帝即位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被任命为摄政王,阿济格则晋升为亲王。岳托的儿子罗洛宏被封为多罗衍禧郡王,而皇太极的第五子、侧妃所生的硕塞则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到了顺治八年,硕塞因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被进一步晋封为和硕承泽亲王。
清朝虽然多次册封王爵,但这些爵位并未确立为永久世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爵位的命运各不相同。例如,英亲王阿济格的爵位被撤销,成亲王岳托则被降级。礼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继承的是康亲王爵位,而和硕承泽亲硕塞的儿子博果铎则继承了庄亲王爵位。这些变化表明,爵位在传承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
直到1780年,乾隆帝在重新授予多尔衮睿亲王称号的同时,恢复了各亲王最初的头衔。至此,清朝初期的八位世袭亲王制度正式确立,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八大铁帽子王”的由来。
在这八大铁帽子王爵位中,有一个爵位显得特别尴尬:
非正室所出的子女
不具备进入太庙的资格。太庙是供奉历代帝王和功臣的地方,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被供奉其中。如果一个人被认为不配享太庙,意味着他的功绩或品德不足以获得这样的荣誉。这种评价通常基于历史记录和公众认可,反映了对个人成就和影响的综合判断。
这就足以说明他的重要性了。
他的成就和名望远远不及其他七位王侯,仿佛只是为了充数而保留的一个世袭爵位,毫无实质意义。
这个头衔就是和硕庄亲王,也就是承泽亲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01始于皇太极庶五子】
在康熙登基之前,清朝的皇位继承规则非常明确:只有嫡子才有资格接班。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在位时,这一规矩都没变过。举个例子,努尔哈赤去世那年,真正有资格争夺汗位的只有他的几个嫡子,比如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几个。至于其他庶出的儿子,别说继承汗位了,就连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比嫡子少得多。
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儿子中,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肃亲王豪格(继妃那拉氏所生)、皇九子福临(庄妃所生)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西宫贵妃所生)。在皇太极称帝前,大妃的儿子被视为嫡子;称帝后,“崇德五妃”所生的皇子也被认定为嫡子。而其他侧妃和庶妃所生的儿子都是庶子,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
但从康熙帝在位时起,清朝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康熙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并非嫡出。
雍正皇帝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而且并非嫡出。
乾隆皇帝是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出身并非嫡系。
庄亲王硕塞,作为清朝初期的重要人物,是皇太极与侧妃乌拉那拉氏的儿子。在当时的满族社会,男性可以拥有多位合法妻子,这些妻子地位平等,其中负责管理家庭事务的被称为大福晋,相当于皇后的角色。由于硕塞的母亲是侧妃,他的身份因此属于庶出。
在皇太极的众多儿子中,只有大妃和“崇德五妃”所生的皇子属于嫡出,其余都是庶出。然而,即便是庶子,他们的地位也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母以子贵”的传统,即皇子母亲的等级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和地位。在皇太极的后宫中,除了侧妃,地位最低的是庶妃,包括小福晋和格格。
硕塞虽然无缘皇位,但他的起点并不低。顺治元年,他直接被封为多罗郡王,而不是贝勒或其他更低爵位。他的嫡福晋由孝庄太后亲自选定,身份显赫,是议政大臣费扬古的女儿乌拉那拉氏。费扬古的夫人是穆尔祜的女儿,而穆尔祜则是太祖的曾孙。这些因素都表明,硕塞在皇室中的地位和待遇相当优越。
在获封郡王爵位后,硕塞随即率领部队南下,参与平定李自成起义军的军事行动。
在顺治二年,清军再次对南明政权发动攻势,目标直指福王。
1646年,清军对蒙古苏尼特部发动了军事行动。
在顺治五年,清朝成功镇压了姜瓖领导的叛乱。
硕塞在21岁时就因屡次建立显赫军功,于顺治六年被提拔为和硕承泽亲王。
硕塞随后受到弟弟顺治帝的器重,被委以重任,负责兵部事务,参与朝政决策,并执掌宗人府。
硕塞在顺治十一年去世,年仅28岁。到了康熙十年,他被追封为和硕承泽裕亲王。
硕塞年纪不大,但能力出众,既能打仗也能搞艺术。他不仅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还擅长写诗作画,特别是山水画,备受推崇。在八大铁帽子王里,他是唯一一个兼具武力和文采的人。
尽管硕塞战功显赫,但他的生命却过早结束。如果他能够活得更久,凭借他的功绩,不仅可以让爵位代代相传,还有资格进入太庙接受祭祀。可惜历史无法重来,只能留下遗憾。
硕塞因此成为清朝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中最难堪的一位:
庶子指的是非正室所生的儿子。在古代家庭中,只有正室所生的孩子才被视为嫡子,享有继承权和家族地位。而庶子由于母亲身份较低,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利往往受到限制。这种嫡庶之分反映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家庭伦理观念。
他未能获得进入太庙祭祀的资格。
除了克勤郡王岳托,其他七位铁帽子王中有六位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岳托是和硕礼亲王代善与正妻李佳氏所生的长子。
从这些情况就能看出,硕塞在清朝初年那八位显赫的铁帽子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虽然生母地位不高,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军功,最终获得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硕塞在顺治年间参与平定姜镶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为清朝初年的统治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的爵位由儿子博果铎继承,这一支系一直延续到清末,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较为特殊的一支。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硕塞在清初宗室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有人可能会疑惑:硕塞虽然战功卓著,但年仅28岁就去世了,为什么他的爵位能成为铁帽子王?
这背后的原因,与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密不可分。
【02远支变近支】
硕塞去世后,他的正妻乌拉那拉氏所生的长子博果铎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王位的合法继承者。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博果铎作为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一安排既符合传统礼法,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确保了王爵的顺利传承。
1650年,博果铎出生。到了1654年,他的父亲硕塞去世,那时博果铎才5岁。博果铎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并将封号改为和硕庄亲王。即便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也没有将他的封号改回原来的和硕承泽亲王。
雍正登基那年,博果铎去世,享年74岁。他膝下无子,爵位无人继承。
硕塞除了博果铎之外,还有三个儿子。按照继承规则,雍正本应在硕塞的其他儿子中选出一位来继承爵位,或者从硕塞的孙子中选一个过继给博果铎,作为继承人。实际上,硕塞的孙子中也有符合条件的人选。
博翁果诺是硕塞的第二个儿子,与博果铎是同母兄弟,曾被封为惠郡王,但后来被剥夺了爵位。他的次子伊泰有一个儿子名叫明赫。
博翁果诺的第五个儿子是福苍,他是硕塞的次子。
福苍的大儿子叫球琳,二儿子叫扎普。
尽管硕塞的四个儿子都有资格继承庄亲王的爵位,但雍正帝并未从他们中挑选继承人。相反,他决定将自己的十六弟胤禄过继给博果铎,作为其养子。通过这一安排,胤禄顺利继承了和硕庄亲王的封号。
在雍正眼中,博果铎和博翁果诺的子孙都是皇族中的旁系血脉,相比之下,胤禄则属于皇室核心的近亲成员。
胤禄是康熙帝宠妃顺懿密妃的次子,自幼天资过人,尤其擅长数学和音乐。雍正继位后,急需建立自己的亲信集团,而胤禄在康熙时期并未卷入皇位之争,因此成为雍正极力拉拢的对象。雍正将世袭罔替的王爵赐予胤禄,胤禄自然对雍正心怀感激。
据传,康熙晚年时,博果铎病重卧床。康熙亲自前往庄亲王府看望这位堂兄,发现他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心中颇为不忍。于是康熙感叹道:“庄亲王怎能无人照看?不如把十六阿哥过继给他吧。”
在康熙皇帝执政期间,胤禄并未正式成为庄亲王家族的继承人。
雍正继位后,才正式安排十六弟胤禄成为博果铎的继承人。
通过一系列变动,和硕庄亲王的家族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原本的宗室边缘成员晋升为核心近支。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其在皇室中的影响力,也标志着家族地位的实质性提升。
这种安排实际上进一步巩固了雍正的皇权。相比之下,远房亲戚或侄子们,远不如自己的亲兄弟可靠和忠诚。血缘关系越近,信任度自然越高,这无疑让雍正更放心地掌控朝政。
胤禄继承王位后,对惠郡王博翁果诺的后代格外关照,展现出庄亲王家族大家长的担当。乾隆即位时,曾封赏胤禄为镇国公,这个爵位本可传给自己儿子,但他却给了博翁果诺的孙子明赫。即便后来明赫被革去爵位,胤禄依然划拨部分田产宅院给他。这种慷慨大方的做法,确实令人敬佩。
【03】
胤禄的正室郭络罗氏曾为他生下三个嫡子,但都不幸早逝。因此,胤禄的庶长子弘普最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王位。弘普是侧室李氏的儿子,乾隆元年被封为贝子,第二年就被任命负责銮仪卫的工作。
乾隆四年,弘普因卷入“弘晳逆案”,连累其父胤禄一同受罚,贝子爵位被剥夺。然而没过多久,乾隆又将他封为奉恩镇国公。由于胤禄没有嫡子,弘普自然成为和硕庄亲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可惜的是,乾隆八年,年仅31岁的弘普便英年早逝。
胤禄在乾隆三十一年去世后,乾隆没有选择胤禄的其他儿子继承王位,而是让弘普的长子永瑺接任。有趣的是,永瑺原本的名字是“永琮”。然而,在乾隆十一年,乾隆的第二个嫡子出生时,他打算给这个儿子取名永琮,却发现宗室里已经有一个侄子叫这个名字了。
乾隆皇帝直接下令,要求将其名字更改为永瑺。
乾隆三十二年,永瑺在祖父胤禄去世一年后继承了王位,随后被任命为镶红旗蒙古都统。作为铁帽子王之一,永瑺颇受乾隆皇帝器重,历任领侍卫内大臣、玉牒馆总裁等职,并负责管理宗人府、乐部及左右两翼宗学。此外,乾隆还特许他在内廷自由出入。
1787年,永瑺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授他“和硕庄慎亲王”的封号。
由于永瑺没有儿子继承爵位,乾隆皇帝决定将永瑺的弟弟、三等奉国将军永珂的儿子绵课过继给他作为继承人。这一安排于乾隆五十三年完成,绵课正式继承了和硕庄亲王的爵位。
绵课历任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等要职。嘉庆十八年,他在镇压林清起义的过程中,因射伤一名起义者而受到朝廷嘉奖。
第二年,嘉庆帝计划进行木兰秋猎,但绵课以河桥坍塌为由,建议推迟行程。嘉庆帝对此不满,决定扣除绵课的俸禄作为惩罚。
道光二年,绵课在负责修缮裕陵工程时态度马虎,被道光帝降级为郡王。到了道光四年,他又重新获得了亲王头衔。然而,两年后他就去世了。绵课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奕赓继承了他的爵位。奕赓自嘲为“天下第一废物”,在道光时期曾任侍卫,但因宝华峪地宫发生水患事件而获罪,连带着他的后代也受到了影响。
奕赓被治罪后,他的弟弟奕镈继承了庄亲王的头衔,但不久就被降级为郡王。到了道光十一年,他又重新获得了亲王的爵位。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道光十八年,奕镈再次失去爵位,被流放到了黑龙江。
道光帝在奕镈之后,改变了王位继承的惯例,不再从永瑺的后裔中选人,转而选择了胤禄的第八子弘曧的后代。最终,弘曧的长子永蕃的长子绵护被选中,于道光十八年继承了庄亲王的爵位。绵护因其忠诚和守规矩的性格,得到了道光帝的信任和重用,历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及阅兵大臣等要职。道光二十一年,绵护因病去世,享年59岁。
绵护没有儿子继承王位,因此道光帝决定由其弟绵諽接任。绵諽在道光二十五年去世,道光帝追封他为和硕庄质亲王。
绵諽离世后,他的大儿子奕仁在1846年继承了王位,之后还担任了右翼近支总族长的职务。在咸丰皇帝在位期间,他还在皇帝身边做事。1874年,奕仁因病去世,享年51岁,死后被追封为和硕庄厚亲王。
奕仁去世后,他的二儿子载勋在光绪元年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1900年,义和团兴起,载勋想利用这股力量推翻光绪帝,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逃往西安,载勋被任命为随行大臣。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载勋被列为罪魁之一,被剥夺爵位。同年2月,载勋选择上吊结束生命。
1902年,载勋的弟弟载功继承了王位,但在1916年因病去世。
载功去世后,他的儿子溥绪继承了王位,直到1933年离世。
【结语】
和硕庄亲王家族是康熙时期八大重臣之一,与皇室关系最为紧密。这个家族在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兴盛了将近两百年。其起源可追溯到太宗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硕塞,历经十二代传承。
庄王这一支在八大铁帽子王中算是比较晚加入八旗的,直到顺治元年才被编入镶红旗。
镶红旗的旗主是多罗克勤郡王,他是礼烈亲王代善的后裔。此外,小旗主尼堪则是太祖皇帝长子褚英的子孙。这两个王族在满清入关前就已经因战功被封为王爵。
这样一来,即便庄亲王家族被编入镶红旗,他们能获得的旗地份额也相当有限。
在博果铎之后,康熙的儿子胤禄接过了庄亲王的头衔,这使得庄王一系从皇室边缘家族变成了核心家族,这种情况在整个清朝都是非常罕见的。而硕塞的后代,惠郡王一系,仍然属于皇室的外围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