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奶头乐”悄然兴起,更是在校园中泛滥成灾。
无数青少年学生被荼毒,一步步沦落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别说是学习,就连个人生活都被搅得天翻地覆!
茶饭不思废寝忘食,两眼一睁就是“奶头乐”。

而面对这种惨状,很多家长们却浑然不知。
直到自己家孩子形同枯槁、骨瘦如柴后,才明白有多严重!

“奶头乐”其实就是娱乐至死的另一种称呼。
旨在将绝大多数的人通过娱乐的方式筛选出去,让20%的人站上社会的高层,再回来控制那被筛出去的80%。

还有一个例子,就像现在的孩子越长大就越疏远家长,甚至只因为被说两句就能和家长吵起来。
没错,这也是“奶头乐”现象的体现之一。

80后、90后的童年以活动量大的运动为主,比如,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跳皮筋等。
可到了00后、10后,各种电子产品纷纷兴起,手机、电脑迭代速度几乎是随着年龄走。
到放学之后,很多孩子就抱着手机窝在沙发上、被窝里目不转睛的玩。

据统计,截止到2024年12月份,我国的网民已经超过11.08亿人。
其中,30岁之前的网名占其中的27.1%,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往上加。
并且,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

有数据指出这些网民每周的上网时长为29.5小时,其中手机上网的占比为99.6%。
也就是说,每周至少要花近30个小时的时间来刷手机。
而大学生刷手机,不只是为了查阅学习资料,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娱乐。

当今社会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论在哪,不论是刷视频还是打游戏,低头看手机已经成了当今“新新人类”的标配。
而这种现象也已经在校园内弥漫开来。

在教室里,就静音打游戏,回宿舍的路上就低头刷视频,到了宿舍就拿出来电脑接着打游戏。
这一连串的操作几乎没有停滞。
可以说几乎是“毁了”大学生。

各类短视频的兴起、各种无脑小说、短剧的出现堪称新型的“电子毒品”。
这些东西打着“填充碎片时间”的幌子,实则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也一步步侵蚀着孩子们的成长。

经常看手机首当其冲的就是眼睛,现如今校园内一眼望过去全都是厚厚的眼镜片。
并且,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向低龄少年儿童转变。
如此发展环境之下,戴眼镜甚至还成为了一种“潮流”。

颈椎病也是如此,久坐不动的刷视频、玩游戏,低头时间长了再抬头甚至能嘎嘣一声,而其他的伴生病如肥胖、腰椎劳损、熬夜的话还有心脏病等一些老年病都能找上门来。
弯腰、驼背、戴眼镜几乎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标配。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还有一点,那就是“降智”。
手机电脑带给学生们的是无脑、快乐。
而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们来说是索然无味、晦涩难懂的,所以会沉迷电子产品。

这也导致本应为安静学习的课堂,却成了他们能安心打游戏的借口。
上课玩了手机,那课后更是放飞自我了,知识没学到,留的作业自然也就不会了。
不懂的不想学,不学又不懂,如此往复成了死循环,成绩自然会一落千丈。

除了身心健康外,还有就是社交能力的倒退。
对于经常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来说,习惯了网络上粗暴直接的表达方式,就会慢慢淡忘如何在现实中的交流方式。

在网络上能快速地获得信息、友情、甚至是爱情,那学生们也不会热衷于实际世界上那种慢速无效、甚至是勾心斗角的社交了。
这也是那些I人,也就是内向型人格越来越多的原因。
那“奶头乐”是怎么“控制人心”的呢?

很简单,“奶头乐”中的快乐比现实世界中的快乐更容易获得。
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获得快乐,就得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时候甚至在努力过后都得不到快乐。
而“奶头”就抓住了这一点。

就像刷视频,只要手机有电,往那一躺就能获得情绪价值,还能单独刷自己想看的东西,根本就不用看谁的脸色。
不光如此,碰见自己不喜欢的就能毫无忌惮的骂过去,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反正在网上谁也不认识谁。

玩游戏也是一样,一幕幕刺激的画面,加上自己操作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无法自拔。
看见一个个被自己杀掉的怪物,心中就会被成就感填满。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结交朋友,甚至获得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换谁谁不心动?

为了能让人快速沉迷其中,“奶头乐”产品还运用了心理学上的“斯金纳箱”理论。
就是箱子里放着一定概率的奖品,人们总以为下一个就会是大奖,进而让人上瘾,就会不断地一直翻箱子。
难道这种方法就没办法制止吗?

说到这,大家一定会很担忧,尤其是家长们,害怕孩子们染上“奶头乐”。
其实要让孩子回归正轨,也需要家长们正确的引导。

如果你的还在还小,那就及时关注着孩子在学校的动态,毕竟树要长得直,就得从小修剪。
若果孩子大一点了,就得和孩子及时沟通,并且以身作则。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很多习惯就是和家长学的。

比如,说孩子不要玩手机了,那自己也不玩手机。
让孩子多运用,拿自己就陪着孩子运动。

总的来说孩子的成绩是第二位,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成绩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
家长从小抓起,不光是引领着孩子成长,更重要的还是陪着孩子成长。
大家觉得呢?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