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环境的原因,财经类学校的招生没有以前火热了。
中财也不能幸免,性价比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财因地理位置优越而获益,那么北京上海的其他学校是否也因地理位置而占便宜呢?
恐怕没有哪一所不受益于此吧。
况且,北京上海名校云集,为何清北复交都坐落于京沪,最好的师范大学也都在这两大城市?
这背后既有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更有国家政策的布局安排。
然而,名字好、地理位置佳就一定代表实力强吗?答案并非绝对。

有些学校虽地处优越、名字响亮,却并非211,甚至不是一本院校。
比如上海金融学院,近些年才开始本科办学。
首都经贸大学虽发展势头强劲,但仍不及中财。
中财至少是教育部直属的211高校,还拥有985平台。
如果中财仅仅是因为名字和地理位置才得以发展,那它应该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经崭露头角,而不是近些年才崛起。
毕竟,中财一直扎根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众多学院中脱颖而出,名字优势早已显现,何须等到今日?
实际上,中财还占了改名的便宜。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变身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成为中国地质大学,辽宁财经学院更名东北财经大学,四川财经学院变为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升级为电子科技大学。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更名中央财经大学的跨度要小得多。

倘若中财不在北京,而某校在北京。
如果北大迁至成都,川大落户北京,情形又将如何?
若武大不在武汉,而是搬到宜昌,其地位是否会有所改变?
假设中财搬到纽约,是否就能超越北京,成为世界第一的独立商学院?
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在应用经济学领域整体排名第十,位居上海财经、对外经贸以及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和东北财经之后。
自2005年起,随着中央财经大学入选“211工程建设”名单,并在2006年获得“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开始迎来快速发展期。
尽管当时外经贸在北京高考录取分数上仍高于中财,但这种实力变化反映到社会声誉上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
在2005年前,中财经济学的学科实力确实不如外经贸,但在随后十多年里实现了稳步追赶。
到了2009年的第二轮评估时,中央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已升至并列第三位,与上海财经、厦门大学持平(均为75分),仅落后于北京大学(78分)和中国人民大学(88分)。其中,人大评分远超其他院校。

至2012年第三轮评估,中财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二(各得85分),虽然仍略逊于以92分领先的中国人民大学,但差距缩小至仅7分之遥。
2017年第四轮评估中,中央财经、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大学同被评为A+档,且未公布具体小分。根据备注说明,这三所大学均可自称全国第一。
而在最近的一次——即2022年的第五轮评估中,教育部选择保密结果,外界对此议论纷纷。
如果回顾历史趋势的话,可以观察到,中央财经大学在其所极为重视的应用经济学这一核心专业领域内的地位正持续稳步提升。
一些高校在新文科和新财经领域的探索步伐较大,积极推动创新。
然而,另一些虽然也提及新财经,但仅在局部进行尝试,进展缓慢。
如果仅从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西南财经大学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以西财的专业设置为例,无论是金融类专业与双语教学、智能技术与区块链的结合,还是国际化创新和数学的融合,以及跨校的金融与计算机结合,这种复合型发展路径至少看起来是合理的。
其经济学和法学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例如经济学采用双语、经济学加数学或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法学则通过法学加会计学、法学加国际商务的方式进行双学位培养。
中央财经大学尽管在某些专业上也进行了一些融合,但对于大多数冷门专业的解决方案主要依赖于大类招生的方式。

目前看来,这种方法并未获得许多考生的认可。
原因在于,当高校进行专业分流时,考生在选择专业上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反而面临着第二次考试竞争的风险,想要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资源日益向一线城市汇聚。
曾经,西交大、哈工大、西北工大与上海交大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但如今差距却愈发显著。
这一现象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趋势所决定的,单凭一所学校之力难以扭转局面。
中央财经大学虽曾基础薄弱,但自 2005 年起,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视野拓展以及硬件设施完善等方面开始奋力追赶,并且生源质量的优势依旧得以维持。
未来中财、上财与其他财经类院校拉开差距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虽然财经类专业没有以前那么火热了,但中财和上财依然可以独领一档。
倘若你选择北京作为求学之地,又无法考入清华北大,且对财经专业情有独钟,那么中财无疑是一个性价比之选,值得你纳入考虑范围。
大学仅仅是一个平台、一块敲门砖,是人生新的起点。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