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律诗:让小说更为丰满,让文学更为艺术

佑渊说历史 2023-03-03 23:15:03

《水浒传》中用律诗共138首。其中七律116首,五律22首。可以说,四大名著之中,《水浒传》中用律诗最多,达到了小说中用律诗数量上的一座高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四大名著之中用律诗较成功者之一。纵观《水浒传》所用律诗,作者多于景物描写、战斗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叙事、说理与劝谏等处运用律诗。

较之前期小说中所用律诗,其文学表现功能进一步扩大,往往开篇一首律诗,运用巧妙、恰到好处,与小说浑然一体,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小说语言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以下分别论述《水浒传》中律诗的功能体现。

1、景物描写

《水浒传》用律诗写景物,多寄寓作者某种思想感情。写王伦的亡魂随着浮云慢慢飘走,潺潺的流水似乎诉说他的怨恨。这里浮云、流水虽写王伦被诛杀的怨恨,实际包含作者给予林冲的赞誉,从尾联中看出,除掉王伦这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是正义的行为,是崇高的。

《水浒传》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律诗,往往比较注重词藻,喜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气氛。如第六十五回回首律诗曰:岂知一夜乾坤老,卷地风严雪正狂。隐隐林边排剑戟,森森竹里摆刀枪。六花为阵成机堑,万里铺银作战场。却似玉龙初斗罢,满天鳞甲乱飞扬。首联用比喻手法写天地万物一夜之间皆著白色,好像变老了。又用夸张手法写风雪,像要把地卷起来一样,用语新奇,有力地渲染了战场紧张的气氛。

通过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水浒传》律诗的景物描写与小说情节本身水乳交融,没有半点生硬之感,有利于渲染气氛、铺陈环境,很好地做到了为小说服务,使小说更加生色。

2、人物描写

《水浒传》中的律诗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林冲、鲁智深等;其他重要人物比如高俅、方腊、玄女娘娘等也都有描写;有时就连歌妓这样小角色如李师师,作者都乐于用律诗去描绘一番。在《水浒传》的律诗中,以人物诗和叙事诗占大多数。

⑴从具体出身刻画人物。写林冲为人忠诚朴实,侠义心胸;颔联概括地叙写他成名时在京城和地方上的威望;颈联用浮在水面的植物茎枝来比喻他喻飘泊不定的人生,用随风飘转的蓬草喻身世飘零,与上联形成强烈对比;尾联写他不甘屈于草莽的雄心抱负。简洁几句诗概括了他的出身、主要经历及今后东山再起的决心。

又如《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律诗,写卢俊义在鸭嘴滩头看见一位渔人,律诗曰:生涯临野渡,茅屋隐睛川。沽酒浑家乐,看山满意眠。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惊起闲鸥鹭,冲开柳岸烟。诗中为我们塑造一个渔人形象,他生活虽然清苦,但一边打鱼,一边渡客并不感到寂寞。居住在茅屋中,欣赏着山清水秀的美景,全家人一起饮酒欢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们睡眠质量很高。这悠闲自得的渔人形象不知吸引了多少官场失意的人,此时卢俊义求之不得。

⑵通过人物的外形来刻画人物《水浒传》用律诗刻画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相貌、姿态、声音、表情以及服饰等外形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水浒传》第四十六回,病关索杨雄、拼命三郎石秀在翠屏山巧遇鼓上蚤时迁,有一首律诗曰: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形容如怪族,行步似飞仙。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鼓上蚤时迁。

首联抓住其骨头软、眼睛亮的特点,突出“贼”的形象;颔联写他形如猿猴,步履如飞;颈联写他的偷盗之术,每于夜静更深之际,穿墙穴壁、倒悬屋檐,使人防不胜防。从相貌和走路姿态刻画了时迁这一形象,虽然是“贼”,但后文到徐宁家盗取铠甲对于梁山军来说立了大功。

⑶抓住人物的气质、抱负来刻画人物如《水浒传》第四十九回有律诗赞孙新曰:军班才俊子,眉目有神威。鞭起乌龙见,枪来玉蟒飞。胸藏鸿鹄志,家有虎狼妻。到处人钦敬,孙新小尉迟。首联描写孙新在军中才智过人,眉目中透出一种威严,与众不同;颔联用比喻说他武艺过人,舞钢鞭犹如乌龙翻滚,挥长枪好似玉蟒翻飞;颈联说他不但有凌云之志,更有虎狼般的妻子,可成其助手。此诗层次清晰,为我们塑造一位英俊潇洒、文武全才的英雄形象。

3、战斗场面描写

⑴《水浒传》用律诗描写战争独具特色,往往抛开战争场面的描述,从人生哲理思考出发,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回首律诗曰:一事参差百事难,一人辛苦众人安。英雄天地彰名誉,鹰隼云霄振羽翰。孔亮兄弟容易救,青州城郭等闲看。牢笼又得呼延灼,联辔同归大将坛。诗中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哲理的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能因一人犯错而致全局失败。既批评了呼延灼,又赞美宋江。颈联,尾联概述回内的事迹,但也没有写两军如何打仗,而是用智谋和恩德,使三山的兵将都归顺梁山,引导读者从哲理角度再作回味和思索。

《水浒传》律诗写战争不着重描写战场上如何拼杀,而着重在渲染战场的气氛和战争的策略上。写人间征战,而天上曜宿、明星、玄女的形象纷纷出现在阵中,渲染了敌阵阴森可怕的气氛。整首诗没有写两军如何作战,只在结尾说出胜利的原因,采用九天玄女破阵之法。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律诗写战争不像《西游记》那样都是作者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夸张结撰而成,而有一定的真实性在里面。而且每场战斗都别具特色,绝无雷同,更好地适应了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还有描写天气的,如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当时正是五月天气,虽是晴朗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本来是描写天气炎热,但作者不直接写骄阳似火,却用反衬手法写一些贵公子在凉亭水阁中戏耍,扇着扇子还嫌天热,可想而知那些奔走在山道之上护送生辰纲的军士和挑夫热的程度。颈联正面写出征马不前,海水如沸的情形,这一反一正的对比,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对事情的叙述

小说是叙事文学,语言是叙述性语言。关于叙事,章太炎先生也曾说“叙事者,止宜用散”。这说明:小说语言应以散体为主,以骈语、律诗行文似乎不妥。《水浒传》作为以叙事为主的文体,行文自然也是以散行语言为主,但作者并未被拘泥,而是在叙事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律诗,使小说在文学表现上更为灵活,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⑴有的律诗往往几句话能概括许多情节,省去很多笔墨。如《水浒传》第十回回首诗曰: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诗中写林冲含冤发配沧州服役,高俅仍不罢休,又派陆虞侯去烧草料场。如果成功,则斩草除根;万一失败,则林冲又犯失职之罪。

然似乎有神灵保佑,那天大雪纷飞,林冲在沽酒途中发现了真正仇家,听到了他们的险恶用心,爆发了压抑许久的怒火,杀了仇人,奔向梁山,终于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一首诗中林冲含冤、服役、报仇、上梁山等一些情节全都概括了。

⑵有的律诗叙述一件事情前因后果。如《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回首诗曰:为恋烟花起祸端,阎婆口状去经官。若非侠士行仁爱,定便圜扉锁凤鸾。四海英雄思慷慨,一腔忠义动衣冠。九原难忘朱仝德,千古高名逼斗寒。这首诗写宋江因贪恋烟花误杀阎婆惜,郓城知县虽与宋江友善,但又不能不抓人。于是派朱仝、雷横等捕捉宋江。

所谓不行春风,不下秋雨,正因为宋江平日仗义疏财,结交不少英雄豪杰,受到他们的尊敬和爱戴,那朱仝平常又喜欢宋江,便暗中指点他逃走。诗的前两句为因,中间四句说宋江的为人和影响,结句是果,从宋江的角度感谢朱仝救命之恩。

5、说理、劝谏

⑴《水浒传》往往通过律诗对以前发生过的事进行总结,告诫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告诫人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姻缘问题,千万不要心生邪念,摒弃那种“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错误观念。家有贤惠的妻子,又有儿女带来欢乐,一家人吃喝不愁,这种既平淡、又实在的常人生活,对于我们今天那些整日出入“歌厅、足吧”,甚至第三者插足的人来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喻世诗。

⑵《水浒传》有些律诗阐发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如第二十七回回首律诗曰:平生作善天加福,若是刚强受祸殃。舌为柔和终不损,齿因坚硬必遭伤。杏桃秋到多零落,松柏冬深愈翠苍。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作者在诗中阐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通过两组对比:舌与齿、桃杏与松柏,说明只要做好事、做善事的人,就像松柏一样永远铭记于人们心中;而贪污、受贿、祸国殃民的人,像桃杏一样到秋天就会凋落,即使到了天涯海角,也逃不过法律的惩罚。

⑶《水浒传》中有些律诗对那些贪财、狡诈的人作了讽刺儆劝。作者劝谏人们无义之财不可取,就像“泼雪”“水推沙”一样或急剧消融,或逐渐流失,即使得逞于一时,终逃不过天眼明察。尾联说明奸滑狡诈不能作为谋生之计,如同“朝霞与暮霞”一样,瞬间就会消失。用类比的方法既达到劝谏的目的,又使人回味无穷。

⑷《水浒传》中有的律诗劝谏人们做事要慎重,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得不偿失。劝告读者不可偏听一面之词而鲁莽行事;颔联概括此回两件大事,“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颈联写将士们失去晁天王悲痛压抑的心情,尾联慨叹英雄命短。作者以此诗告诫人们凡事要慎重,不要因小失大。

总之,中国小说发展到明代,像《水浒传》这样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叙事等方面广泛使用律诗,既增加了律诗的使用数量,又扩大了律诗的使用功能,在明代小说中实不多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