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印发《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将每年培育并推广80个左右基础教育学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根据《行动方案》,成都计划通过三个阶段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5年:构建应用场景建设的条件支撑、师资培训、专家指导等工作机制,完成首批80个场景培育。
2026年:形成跨区域、跨学校的协同运行模式,推动3~5个区(市)县开展区域整体应用。
2027年:全面建成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在教学模式、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八大领域深度应用,覆盖“教、学、管”全链条应用场景将聚焦德育、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学校治理、教师成长等8大领域,具体举措包括:
教学变革:推广教师智能备课助手、学生智能学伴、智能作业批改分析,配备课堂实时分析设备,构建高效课堂管理场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开设1课时人工智能课程,每学年不少于30课时;普通高中联合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五育融合:德育领域:建设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和巴蜀文化教育场景。体育与美育:探索个性化运动计划、艺术鉴赏学习场景,如温江区科创中学利用AI分析学生运动数据,优化体育教学。
治理创新:构建教育智能体,覆盖教学管理、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等场景,如成都七中初中通过AI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试点先行,多校探索初见成效成都市已遴选30所中小学作为首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部分学校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石室天府中学:制定《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组建跨学科团队,利用生成式AI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弹性教学目标与沉浸式情景创设。
温江区科创中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教育数据中台”,整合手环、人脸识别、精准教学等多源数据,支持学情分析与个性化学习。
成都英华学校:引入生成式AI辅助英语课堂,实现作文智能批改与班级共性问题分析,提升教学效率。
“政产学研用”协同,保障政策落地为确保目标达成,《行动方案》提出20项支持措施:
师资培训:市级开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导力培训,组织“种子教师”专项研修,开发继续教育课程覆盖全体教师。
资源协同:组建专家库与企业支持库,建设市级智能研修系统与资源平台,推广典型案例。
政策倾斜: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作为教育设备更新重点方向,支持区域资源优化共享。
技术赋能,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敏表示:“通过《行动方案》实施,我们期待实现三大转变——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化培养’的学习模式,从‘单一评价’到‘多维画像’的学生发展评估。”
成都高新区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已推动多所中小学与科技企业合作,如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引入AI机器人课程,成都七中初中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形成“技术赋能教学”的良性生态。
未来三年,成都将培育240个基础教育AI应用场景,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为构建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