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钧老祖最早是出现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事实上,在道教文化体系中并没有鸿钧老祖此人。
那么

在传统的道教文化中,道教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这三位可以说是道教最高的神,既然是道教最高的神,那么封神演义为何要虚构出一个鸿钧老祖这样的人物呢。
《封神演义》最早是由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成书,至于作者是众说纷纭,但是比较多的人认为是由明代许仲琳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但是在明朝之前,也就是《封神演义》的前身其实是《武王伐纣平话》。

《武王伐纣平话》出现于宋元时期,当时由于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兴起,再加上民间喜欢搜集神奇怪诞的传说,因此便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写成故事,但是最早的故事并非《武王伐纣平话》,而是《吕望兴周》,可以说《吕望兴周》是《封神演义》的最初版本。
在《吕望兴周》的故事中便有纣王宠爱妲己,而妲己为九尾狐化身,屡次施展妖术,姜子牙辅助周武王伐纣,到了元朝之后,建安虞氏在《吕望兴周》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补充修订,从而完成了《武王伐纣平话》,但是在《武王伐纣平话》中,并没有截教和阐教之间的争斗,也没有封神演义说法。
一直到明朝,才对《武王伐纣平话》进行神话内容的补充,最终演变成了《封神演义》。
也就是说鸿钧老祖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明朝才出现的。
在《封神演义》中,鸿钧老祖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的师父,也就是所谓的“一道传之祖,二教阐之师”。之所以叫鸿钧是因为书中描写,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秀,一气化鸿钧。鸿钧老祖的修行道场是在紫霄宫,其实这也是虚构的。
那么为什么要虚构一个鸿钧老祖的人物呢?
这个其实主要还是要从我们的神话小说中的体系说起。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自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一直遵守黄道体系,所谓黄道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地人,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理念,但是被汉武帝驳斥,即便如此,天人感应还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所谓天人感应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道。那么三清自然就是天道的代表,但是在明朝之前,三清其实互不隶属,在道教的典籍《三洞群仙录》中就有记载“盘古物主,黄帝道宗”的记录,也就是说并没有鸿钧老祖。之所以会出现鸿钧老祖其实是为了让中华的神话更加的完善,所谓的完善也就是三清合一的概念,也就是三清一体的思想,一气化三清,一炁化鸿钧。
事实上,这里的一气化三清指的是老子,因为老子是“生于元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而这个一气化三清的主角是老子。一炁化鸿钧是出自道教典籍《云笈七笺》中的《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讲的是元气于渺茫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内,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炁明焉。三炁混沌,生乎太虚而立空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炁曰始,中炁曰元,下炁曰玄。玄炁所生出乎空,元炁所生出乎洞,始炁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返一,乃入道真。但是这里也没有出现鸿钧老祖的名字。
但是为了让三清合一,就必须要虚构出一个仅次于盘古的人物,并且是高于三清这样的人物,而这个人便是鸿钧老祖,并且三清是鸿钧的弟子,从而引出截教和阐教的争斗,并且在两教的争斗中完成中华神话体系的演义过程。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在盘古和三清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凌驾于三清之上的人,并由他来主导中华神话体系的搭建,而这个人就是鸿钧老祖。
本来元始天尊就是创世神,一代代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