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麦克阿瑟,大家会想到什么?日本的太上皇?朝鲜战争?还是远东总司令?
事实上,真实的麦克阿瑟并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样,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只是舆论的宣传而已。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麦克阿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麦克阿瑟是1880年出生在美国的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美国陆军三星中将,也正是在他父亲的影响下,麦克阿瑟选择了从军这条路。
1903年,麦克阿瑟以优异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毕业之后的麦克阿瑟,先是在工程技术兵团中服役,先后担任过少尉和中尉,但是后期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调到了陆军工兵学校,担任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而后又进入了陆军参谋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三年之后,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为了支援法国,美国任命麦克阿瑟担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而这第42步兵师就是后来著名的彩虹师。由于在一战中指挥得力,作战英勇,麦克阿瑟在战后被任命为彩虹师的师长,军衔晋升为准将。
回到美国之后,39岁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的校长,同时也成为了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而任命他的正是当时的美国陆军参谋长佩顿·马奇,至于他为什么要任命麦克阿瑟为西点军校的校长,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为了快速训练出战场的指挥官,而且必须有过战争经验的指挥官最好;
第二,为了抑制长久以来的学校酗酒、打架、欺凌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铁腕军官才能压得住;
第三,为了挽救西点军校,这一点才是至关重要的,当时一战刚刚结束,美国国会认为,一战已经结束,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战争,因此打算削减预算,认为西点军校也应该适当的进行压缩。
当然,麦克阿瑟当了西点军校校长之后也做了很大的改革,其中包括了非常著名的《荣誉准则》。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因为大部分人开始认识他的是三个地方,一个是菲律宾,第二个是日本,第三个是朝鲜,这三个地方才是麦克阿瑟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

一、成为菲律宾,败也菲律宾
1937年,麦克阿瑟从美国陆军退役,年底正式出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开始组建菲律宾陆军,也开始了麦克阿瑟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但是好景不长,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2个月后,日军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虽然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其实当时在菲律宾的美军兵力也不弱,达到了十三万人,只不过美军只有两万人,大部分都是菲律宾人,再加上当时在菲律宾的各型作战飞机还有270多架,单从数字上,完成可以跟日军拼个高下。
谁知战斗一响,日军就把美国在菲律宾的机场给炸了,再加上日本海军对菲律宾进行了偷袭,同时失去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美军显的十分被动,因此美军和菲律宾军队只能退守巴丹半岛,为了留住美军最后的脸面,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前往澳大利亚,而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的时候,留下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句子“我还会再回来的”。
麦克阿瑟走后,接替他的是温赖特少将,但是由于缺乏补给,退守巴丹半岛的美菲军队开始陆陆续续投降,至此菲律宾战场结束,这也是麦克阿瑟的第一场败仗,还是灰溜溜的跑了。

二、跳岛战术,功成名将万骨枯
1942年。麦克阿瑟晋升为为陆军四星上将,次年,担任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而这时候的麦克阿瑟在美国海军的加持下,开始对南太平洋的日军进行了围剿,战果斐然,为了进一步挫败日本的军力,麦克阿瑟提出了“跳岛”战术,并在1944年10月,利用跳岛战术,成功完成了在菲律宾的登陆,也正是因为这一战,麦克阿瑟正式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而这一战之后,麦克阿瑟就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开始了太平洋的海岛争夺战。
太平洋战场的惨胜,跳岛战术的代价
1945年,美军为取得轰炸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对硫磺岛日军发起登陆作战。硫磺岛其实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火山岛,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是在东京和塞班岛之间,对于美军来说,拿下硫磺岛,就等于拿下了进攻东京的前沿阵地,而对于日本来说,失去硫磺岛,就等于失去了日本的最后屏障,因此为了保住这座小岛,日本派了2.3万人守军,军舰10余艘,飞机30多架,既然这么重要的位置,日本怎么才派这么少军舰和飞机,要知道那时的日本经过莱特湾海战和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了,空军飞机也没多少架,这些可都是日本最后的家当。
而美军共出动兵力超过20万人,其中光登陆部队就达到6万多人,是守军的三倍,军舰800多艘,是日本的八十倍,飞机两千多架,从兵力上来说,绝对是碾压的,但是最后的结局是,这场战役打了36天,日军几乎全军覆没,美军伤亡2.6万人,军舰损失33艘,飞机168架,可以说这是美军的一次惨胜,也是麦克阿瑟一生中第二次最惨痛的败仗。

日本战败之后,为什么会选择麦克阿瑟?
日本战败之后,美国为什么会选择麦克阿瑟前往日本,事实上当时美国是有两个人选,除了麦克阿瑟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时任太平洋
战区盟军司令尼米兹,如果按功劳来说,尼米兹更有资格,从瓜岛到马里亚纳再到塞班,尼米兹绝对是头号的功臣,要说是谁打赢了太平洋战争,尼米兹绝对当仁不让。但是最后杜鲁门选择了陆军的麦克阿瑟,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美国希望能够对战后的日本进行重建和占领,既然要重建和占领,自然就需要陆军,那么麦克阿瑟自然成了首选,当然这也让尼米兹感到了非常的不满,甚至一度拒绝出席日本的受降仪式以表达对杜鲁门的不满。
三、戎马一生,折戟朝鲜
在美国,许多人对麦克阿瑟的评价就是“一代老兵”,之所以会这么称呼,是因为麦克阿瑟曾经在国会发表告别演讲时说了一句经典名句:“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二战可谓是麦克阿瑟的人生巅峰,虽然也付出惨痛代价,至少最后还是赢得战争,再加上日本太上皇的头衔,可谓风光无限,以至于内心开始膨胀,开始不可一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面对来势汹汹的北朝鲜军队的进攻,南朝鲜不断的溃败,开始向美军求援,随着仁川登陆的成功,麦克阿瑟开始自己的表演,而这个舞台就是朝鲜,仁川登陆其实就是麦克阿瑟的出场秀。
当时在仁川登陆时,美国国会就警告过麦克阿瑟,小心东方大国出兵,而当时的麦克阿瑟哪里看得上东方大国,而且他敢断定东方大国绝对不敢出兵,而且还放言回家过感恩节。而现实再一次打了麦克阿瑟的脸,不仅把美国从鸭绿江赶走,还打回了三八线,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三次战役,麦克阿瑟都没占过任何便宜,甚至可以说很狼狈,尤其是长津湖战役,差点把美国最精锐的陆战一师打没了。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杜鲁门总统不得不撤换麦克阿瑟,应验的那句话“来时有多嚣张,撤退时就有多狼狈!”其实杜鲁门撤换麦克阿瑟不仅仅是他连续输掉三场战役,更多的原因是麦克阿瑟的嚣张跋扈的态度,比总统还总统,甚至还拒绝总统的命令,胡乱发言,惹怒了白宫,最后不得已撤掉麦克阿瑟的职务。

1952年,麦克阿瑟正式卸职,回到美国,并在国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我 52 年的军旅生涯就要结束了。我在世纪之交以前参军,圆了我少年时代的希望与梦想。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大平原’操场上宣誓以来,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希望与
梦想很早就被遗忘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候最流行的一首歌谣,唱起那首歌来就让人倍感自豪——‘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慢慢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 正像这个歌谣所说的一样,我这个老兵现在也要结束我的军旅生涯,要隐退了。我想说,上帝的光明让我这个老兵看清了自己的职责,这个老兵曾努力尽职,再见。”
退役后的麦克阿瑟过了几年的平静生活,但是又不甘于平静的他开始了竞选总统,虽然很多人不断为他拉选票,但是民众知道,麦克阿瑟是个战争英雄,但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因此他最后一次的战斗又以失败收场了,只不过他这次输给了自己的战友,艾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