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军事发布
近日,央视军事在讲述边防军人的戍边事迹时,透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应该是不久前发生在西南的一次边境斗争中,我军边防部队20名骑兵一次冲击,就冲垮了对方200多名士兵。这就是骑兵进攻的威力,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一骑当八步”这句古代兵家名言。
如果说炮兵是现代战争之神,那么古代战争之神毫无疑问就是骑兵。由此,本文且来聊一聊中国古代骑兵这个话题。
“一骑当八步”这句话见于中国古代兵书《六韬》,言下意思有二。
背鸟铳佩长刀的明朝骑兵
(1)这不是说指一名骑兵就可以打八名步兵,而是指毎一名骑兵的机动优势可以发挥出八名步兵的作用;
(2)养一名骑兵的成本,可抵八名步兵。
如果以纯军事观点总结军队的战斗力,无非就体现在机动与火力二者。而几千年以来,骑兵以其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与火力结合,是为历代军队里最重要的兵种。
机动力指骑兵可以一人双马或一人三马,一日急行军数百里,这个速度是步兵万万比不上的。
而古代火力,当然就是弓弩齐射,而骑兵是可以在高速驰骋中以骑射方式向敌军倾泄密集箭雨的兵种。

骑射
骑射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的个人武艺。
很多人以为武艺,那肯定就是刀术、枪术或者拳术。实际上冷兵器时代唯一被官方所认同的最重要武艺就是骑射。
这一点,可见历朝官府选武举时的考试科目,武举只考校策论、骑射、力气三大项,而从不考刀枪拳棒之术。
十八般武艺、以射为先,骑射才为武艺之最,可见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
从敌军侧翼发起突击——中国古代骑兵以少胜多的进攻战术精髓。
古代兵法把骑兵称为“离合之兵”。
离合——就是或离或合、忽聚忽散的意思。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骑兵不是用来列堂堂之阵、正面对决的,而是用来侦察和突袭的。
骑兵凭着自己的机动性,在战场上游走迂回,聚散离合,找出敌军破绽,然后瞅准机会给敌军致命一击。
古代军队长途行军时,会在大军前方及侧翼二十至六十里派出一队队游骑,游骑每隔五里一队,用于遮护战场,及时传回敌情。
两军对峙时,大军尚未交锋,双方游骑哨骑先发,纵横于战线之间,相互侦察,相互驱逐交战,这就是古代战争中的前哨战和侦察战。
两军开始交战,则以一部精锐骑兵机动至敌军侧翼方向隐蔽待机,当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突然发起骑兵冲击,往往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这样的骑兵战术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历史上这种战例数不胜数。
比如隋唐时,李世民霍邑破宋老生、虎牢关大破窦建德、苏定方平西突厥,用得全是这样的打法。先以一部精骑迂回至敌侧翼,当正面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突然发起骑兵冲击,从侧翼凿穿敌人的军阵,使敌军首尾不能相连,然后敌军因士气瞬间崩塌而全面溃败。
汉唐骑兵最擅长打这样的仗,有人说蒙古骑兵天下无敌,实际蒙古骑兵战术就是学习了汉唐骑兵。

《六韬》所记载的骑兵编制是这样的。
骑兵编制百人为队:以五骑为一伍,设一名伍长;二五合一什,设一名骑吏;一百骑兵为一队,设一名队率。
两支百人队、二百名骑兵设一员骑将。
二百骑,这一般是古代骑兵最高的固定编制。如果出动一千骑兵,那就是五员骑将各领二百骑,上面再临时设一名将军统一指挥。以此类推:如果一万骑,那就是一员大将临时下辖五十名骑将。
从史书上看,两汉隋唐时期的骑兵,基本上也是以一百骑为一队,二百骑设一将的编制。

汉朝骑兵图片
古代军队战斗力体现在严整的队列,队列即为阵型;而骑兵队列阵时的队型如下。
每名骑兵间隔距离一般为前后相隔二十步;
同一队骑兵左右相隔四步;
骑兵队与骑兵队之间的相隔距离为五十步。
二百骑兵能发挥什么作用?
古代善用骑兵的将领,把二百骑用好了,能打赢一场几万人规模的大战役。
袁术派大将纪灵率三万人马攻刘备,吕布率二百骑与一千步军援刘,结果一场辕门射戟,吓退了纪灵。须知,纪灵所惧者,不是吕布的箭术,更不是吕布的武艺;真正吓退纪灵的,是吕布擅长指挥骑兵突击的本事。
曹操北征乌桓,在白狼山与十万乌桓骑兵相遇,命张辽率二百骑当趁敌尚未列阵之际居高直下发起冲击,而自已率大队随后跟进,战斗结果是一役大破乌桓。
隋末霍邑之战,李渊率四万义军与隋将宋老生二万隋军精兵正面交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时,李世民率二百骑兵从侧翼向隋军发起冲击,拦腰横突,打穿了隋军向阵列,冬后使隋军首尾不相连,发生了大溃败。
二百骑兵在这些仗里发挥了一击制胜的关键作用。

小说书里经常有动不动就几万骑兵的大场面,而这基本上是虚构的。因为古代真正集结起几万骑兵一起出动的战争,少之又少。
因为战马除了吃草,还要吃豆类、麦面类等精料,甚至吃得比普通士兵还好。
古代战马一天究竟要吃多少,一下没查到具体资料。然而根据当年西北野战军炮兵团回忆,每一匹拉炮车的骡子每天须吃三斤马料、七斤草,才能保证马力。
那么,拉车的骡子尚且如此,喂料要求更高的战马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如果几万骑兵集结,每日人吃马嚼,所消耗的马料与粮食是一个天文数字,将会使后勤供应极为吃力。
西汉霍去病率五万骑出塞远征,汉武帝动员了近六十万民伕、辅兵与步军,分布在几千里交通线上专门为这五万骑提供后勤支持。
骑兵的战场作用已经落幕,但骑兵荣誉仍存,也仍能在现代边境巡逻中发挥作用。
世界上最好的战马——蒙古马
人类没有驯化马匹之前,活动区域不过五十里。当马匹成了代步工具后,人类才得以乘马去到百里之外,直至千里、横跨万里,从而开阔了视野,推动了文明发展。而马匹不耗燃油,也没有排放,不污染大气,从这意义上讲,马这种动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大的恩赐。
非洲大陆为何到了近代仍然处于半原始部落状态?或许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可驯化的马匹,导致几千年来。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活在五十里之内,根本没有去过百里之外的经历。
当人类学会了骑乘马匹后,首先就把马用到了战争中。骑兵在战争的作用,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单发步枪时代,骑兵冲击仍然是一种极具威胁的进攻方式。然而,机枪和冲锋枪等可连发的自动武器的登场,正式终结了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
但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骑兵情怀并没有消失!比如美国陆军的骑兵第一师,装甲骑兵团等部队,仍然沿用了骑兵编号,只是他们的战马换成了坦克和装甲战斗车。
骑土驾驭着战马可以翻山越岭,爬坡涉水,可以到达机械化车辆到达不了的地方,所以边境巡逻仍然少不了骑兵。
我军在西北、西南方向,仍然保留了部分边防骑兵连,用于边境线上日常巡逻。而在那些不开枪的边境冲突中,运用骑兵确实是个好主意!

解放军边防骑兵部队
古代就有“百骑环绕,可围千军”一说。
在南疆和谁冲突?
骑兵的冲击力还是很震撼的,有次看马戏,马术表演,我坐在第一排,开场后,四个骑手骑着马冲出来,我感觉到很强的一股压力,由此可想象,两军对垒时,面对千军万马冲过来的步兵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汗]
谬论!偶然事件,经过一战后骑兵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除了印度还有谁
前几天阿三也上骑兵了,扛着大旗演习。很期待解放军与阿三骑兵对冲的场景,不知道汉唐雄魂、雪枫之利尚在否?
戚家军阵,朵颜三卫,我大明回来了.[得瑟]
不懂就问,两骑前后间隔20步会不会太近了?容易追尾吧。两队间隔50步冲击起来不容易混乱吗?
有骑兵有轻坦当然是最好的[点赞]。不过国内的反思怪实战怪自以为清醒,已经舔到爬不起来了。
自从出现马克沁之后,草原人民就变得能歌善舞啦
蒙古骑兵学的唐朝战术!你是真敢胡说八道啊!
自从有了机关枪……
这文章自己都说,不开枪的边境冲突。要是开枪了的冲突呢?骑兵冲锋不就是送死么。
开头质量还行,就是不经看,蒙古马是世界第一马这个把我整笑了……中国这片地可是真真正正穷山恶水逼出来的人杰地灵,蒙古马放欧洲,怕也就是个挽马
打个比方你塞尔达里打人马,假定不用林克时间,纯粹用剑砍有多费劲